劳动教育:寻找回失落的世界

2003-04-30 04:00吕忠堂
人民教育 2003年24期
关键词:打扫卫生豆苗城里人

吕忠堂

听一位农村中学校长讲过这样一件事:学校曾组织学生到豆地里拔草,可有许多学生分不清豆苗与草,误把豆苗当做杂草给拔掉了。这种事情倘若发生在远离稼穑的城市孩子身上,或许不值得大惊小怪。早些时候,乡下人对城里人既羡慕又嫉妒,表达这种复杂心情的经典方式,就是说“城里人看见麦苗以为是韭菜”云云。而今,新版“麦苗与韭菜”的主人公,却换成了打小生长在农村的中学生,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了。我们的劳动教育宄竞怎么了?

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历来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的劳动教育却越来越变得让学生讨厌。许多学校所谓的劳动教育,就是赶着学生打扫卫生,不大的教室、校园让学生扫了一遍又一遍,直扫得尘土飞扬,学生心烦。更有甚者,竟把劳动当做惩罚学生的手段,更让学生从内心里抵触劳动,这显然已不是劳动教育了。而在一些城市学校,劳动教育更是可有可无,偶尔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勞动住要是打扫卫生),最活跃、最卖力的往往不是学生,而是学生的家长,学生们所做的,只是袖手旁观而已。所有这些都背离了劳动教育的本意,因此也就不能成其为劳动教育了。

面对劳动教育的惨淡现状,我们不能不追问: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或日知识,或日技能,或日健体,或日谋生。这当然是对的,但若讲核心价值,我以为劳动教育还应是一种情感教育。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的确如此。教育的很多问题几乎都可归结到情感上。然而,我们的劳动教育恰恰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这是劳动教育核心价值的失落。缺失了情感的培养,任何教育都苍白无力。不是这样吗?从孩子咿呀学语,我们就教他们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教给他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古训。可是,尽管我们的学生都背得滚瓜烂熟,我们所看到的,却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甚至毕业后到社会上,司空见惯的各种浪费粮食的现象。吃剩的馒头、米饭,学生往往随手一扔,毫无珍惜之意,毫无愧疚之情。同样的一件东西,有的人弃之如敝屣,有的人却敝帚自珍,恐怕只能用情感的差异来解释这种行为的差异。透过这种种浪赞现象,我们吃惊的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失,而是一种情感的冷漠和荒芜。这是劳动教育最大的失败。

只有在劳动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才能懂得劳动的价值,懂得爱惜劳动的成果,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也正是在这种情感体验的滋润中,学生获得成长,获得发展,成为一个情感和谐、健康的新人。前几年,有部影响颇大的电视剧叫《寻找回来的世界》,劳动教育也必须寻找回自己的世界,这就是情感教育。

猜你喜欢
打扫卫生豆苗城里人
割豆苗
豆苗儿家的门辩论会
我和妈妈打扫卫生
豆苗儿家的辩论会
打扫卫生
公平的游戏
乡下人与城里人
城里人 乡下人
城乡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