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音乐情结

2004-01-29 07:42徐淑云
中国音乐教育 2004年1期
关键词:通识爱因斯坦音乐

徐淑云

“智慧不是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

人人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个在20世纪改变了我们人类生活的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但是爱因斯坦浓重的音乐情结及其艺术观,知道的人恐怕不会很多。实际上爱因斯坦是一个美学修养深厚的自然科学家,酷爱音乐,小提琴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他,以至于有一次,当他拎着提琴盒子,从一列客车的三等车厢走下来,与比利时国王夫妇派去迎接他的人失之交臂,人们难于相信,拎着提琴盒子的那家伙,竟是那个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在比利时王宫,爱因斯坦曾与王后、一位英国女音乐家和一位宫廷女侍演奏四重奏和三重奏,持续了好几个小时。

1939年,爱因斯坦曾应约写下下面一段富于评论意味的答话:

(一)我喜爱的音乐家有巴赫、莫扎特和一些意大利以及英国的老作曲家。我对贝多芬的兴趣要差得多,但很喜欢舒伯特。

(二)很难说巴赫和舒伯特哪个更能吸引我。我并不在音乐中寻求逻辑。总的来说,我全凭直觉,对音乐理论一无所知。如果我不能凭本能抓住一部作品的内在统一(结构),那我就不会喜欢这部作品。

(三)我一向认为亨德尔的作品很好,甚至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但他的音乐还是有一点儿浅薄。我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戏剧性过浓,个性过强。

(四)我也很喜欢舒伯特,因为他表达感情的能力很强,并在旋律创作方面颇具才力。但他几部篇幅较大的作品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缺陷,这使我感到困惑不解。

(五)舒曼篇幅较小的作品对我颇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很有独到之处,感情充沛,但他在形式上显得比较平庸,使我不能充分地欣赏。我认为门德尔松很有天才,但似乎缺乏深度,因而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庸俗。

(六)我认为勃拉姆斯的几首歌曲和几部室内乐作品很有价值,其音乐结构也同样有价值。但他的大部分作品在我看来好像都缺乏一种内在的说服力,我不明白写这种音乐有什么必要。

(七)我赞赏瓦格纳的创作能力,但我认为他的音乐作品在结构方面有欠缺,这是颓废的标志。另外我认为他的音乐风格使我不可名状地感到咄咄逼人。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我听起来都感到厌恶。

(八)我认为理查德·施特劳斯天资过人,但他缺乏意境美,只对表面效果感兴趣。我并不是说我对所有的现代音乐都不喜爱。我认为德彪西的音乐纤巧多彩,但结构上有缺欠。这种音乐无法激起我的强烈热情。

另外,对于艺术与科学的共同之处,1921年1月21日爱因斯坦在答复一家德国现代艺术杂志的编辑的信中曾这样写道:

当这个世界不再能满足我们的愿望,当我们以自由人的身份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和观察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艺术和科学的领域。如果用逻辑的语言来描绘所见所闻的身心感受,那么我们所从事的就是科学。如果传达给我们的印象所假借的方式不能为理智所接受,而只能为直觉所领悟,那么我们所从事的便是艺术。这两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对于超越个人利害关系和意志的事物的热爱和献身精神。

1928年10月某人给住在柏林的爱因斯坦写信,询问他的音乐爱好对他所从事的那项与音乐风马牛不相及的主要工作是否有什么影响,爱因斯坦于当月的23日回信如下:

音乐并不影响研究工作,它们两者都从一个渴望之泉摄取营养,而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慰藉也是互为补充的。

尽管我是有选择地征引,引文似乎过长,主要出于对文字的喜爱,无意利用爱因斯坦对音乐家们的评论和个人的好恶来影响读者,但是用来证明这就是一个懂得欣赏艺术的科学家,恐怕足够了。而爱因斯坦关于艺术与科学关系的观点,又与时下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相关联,与高师音乐教育也有关联。

由素质教育引发出来的教育方式,目前我国学者多指称为“通识教育”,哈佛大学陆登庭校长在讲话中使用的是“自由教育”,所谓“自由教育”就是打破文理界限,“文理融合”的一种教育方式,二者的思想内涵其实相差不大。不过“通识”也好,“自由”也好,都靠一定的空间概念作支撑,学科单一,空间狭小,那就无从谈论“通识”和“自由”。

当然,也不能幻想一夜之间我们所有的高等教学单位都变成北京大学或是哈佛大学,不错,哈佛大学当初也只是有9个学生、l名教师的乡间私塾,不过那是在美国独立的140年前的事情,它走过了367年艰难的发展历程后,终于达到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万事开头难,初创阶段问题成堆的困难局面的形成,有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对其展开批评也要有责任感。不能孤立地站在高等师范教育的立场上,以为高师院校总数减少,就产生“淡化了”“矮化了”师范教育的担忧。也不能因为增设了与学校招牌上的字号风马牛不相干的专业,就枉言是受利益的驱使。其实受利益的驱使又有什么不好?把教育当成产业,效益就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不讲效益行吗?不是说受利益的驱使,艺术教育的“艺术”就不那么“纯”了,就“走味了”,也不是说走进市场只要招牌一亮就发财,这是对市场认识的幼稚。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依靠发展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观点,即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依靠发展解决问题,纠正了我们过去众多失误的一个共同的思想症结:不能依靠停止事业发展或者扼杀事业本身来解决事业中广泛存在问题。仅就高师音乐教育而论,各级各类音乐教育的岗位需求,是其他音乐工作岗位需求的上百倍,单靠独立的音乐师范教育来应对,是远远不够的,所有高等音乐教学单位把师资培养放在首位,优先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有眼光的选择。

爱因斯坦受过高等教育,他当年读的是瑞士苏黎世联邦工艺学院,他说服父母不再坚持要他学工程,他进了师范系,“我想像自己成为自然科学中这些部门的教师,我选择了自然科学的理论部分。”爱因斯坦的“这些部门”指的是物理学和数学。而瑞士的苏黎世联邦工艺学院开设以传授基础理论为主、以培养师资为目标的师范系,是早在一百多年以前的事情。爱因斯坦后来真的当过教师。

我们现在已无从考察当年的苏黎世联邦工艺学院是否设有音乐教育专业以及对爱因斯坦的影响。我们现在的情况总比那时好多了,我们是在学校教育的范畴内来讨论“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而且不只在纸面上,21世纪高等教育的挑战就在我们面前,这是国际性的。我敢肯定,在当年,爱因斯坦的音乐修养,主要来自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爱因斯坦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在这里,爱因斯坦丝毫没有排斥和贬低学校教育的意味,爱因斯坦在这里强调的是属于个人的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

猜你喜欢
通识爱因斯坦音乐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成功来自谦虚
“爱因斯坦”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