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客”是什么客

2004-04-12 21:41
中国新闻周刊 2004年12期
关键词:王石工作

在飞速运转的都市生活中,高压工作换取的报酬可以满足人们物质的要求,却很难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快乐。

“悠客”指的是另一种生活状态的人,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

电影《英雄本色》中,狄龙对张国荣说过一句经典台词:“我不当大哥已经很久了”——一个昔日的黑帮老大要他当警察的兄弟相信他早已改邪归正。此话如果放在今天的语境里,又别有一种味道在其中。

为了亲情,为了自由,为了爱好,放弃现有的地位和职业,今天的你我,有多少人有勇气做如此的解脱?

现时的社会,世俗早已给出了一套划一的标准来判定一个都市职业人的价值:地位和金钱。

身在职场的我们不可避免地被这无形的标准影响,甚或摆布着。

于是日复一日,人们一天比一天更忙碌,一天比一天更憔悴而精疲力竭。工作就像那个永不会停止的风车,拖着人习惯性地转动。

“悠客”不是退休

很多人还记得1999年前后,IT行业在中国最为风行的时候,曾有“做IT,35岁就可以退休”的说法。“35岁退休”成为当时一种时尚的目标,一夜暴富的传说通过传媒刺激着大家的神经。在IT产业泡沫破灭后,今天看来,那像是个美丽得让人发笑的童话。

空泛的退休之梦散去,都市里却慢慢出现另一种人。他们在一段时间内,远离紧张忙碌的上班族,按自己的节奏随心所欲、缓慢而悠闲地生活着,简单而快乐。

这种人被称作“悠客”。他们的这种状态又被称为“新退休主义”。

王石,就是一个极具“悠客”特征的人。

1983年,32岁的王石从机关下海经商,用20年创业成就“万科”。然而从1995年起,王石大部分的时间开始花在工作以外的地方,只不过当时的转变有些被迫。

“1995年,我的左腿开始剧烈疼痛,吃了止痛片都会半夜疼醒,医生诊断说我患了腰椎血管瘤,不能运动,否则很可能会瘫痪。我那时就想在瘫痪之前把没有做到的事情都实现,于是去了西藏,又结识了西藏登山队,才会有今天的我。”接下来,他用了3年的时间登了11座雪山,“国家登山运动健将”称号就是他以每年1/3的时间登山换来的。登上珠峰后,王石彻底成了比他职业身份更有名的“体育名人”。

今年53岁的王石,又迷上了航海。也因为这些爱好,在朋友眼中,王石“如今已然是大情大性,有着一种其他商人少有的坦率。”

也许王石的经历更符合“理想悠客”的情况——有成功稳定的事业在背后作支撑。而更多的人则需要选择放弃,放弃眼前的地位金钱,来圆自己的悠客之梦。

但“悠客”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是在职场忙碌的若干年间,完成对才识、财力、阅历经验的原始积累和对社会的基本了解后,才逐渐成熟并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这时方可以考虑是否让自己适时地停下来。

停下来,可以是让自己完全归零休息,也可以是为满足自己爱好的另一种忙碌,也可以是为下一个阶段的新工作做一个惬意的过渡。

“悠客”生活的四大要点是:一、调节身心,避免“人到中年”的积劳成疾、内忧外患;二、好好地尽做子女的孝心和为人父母的责任;三、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给自己“充充电”;四、尝试为自己所爱而不是为谋生而工作,享受“快乐并工作着”的乐趣。

“悠客”是理想,也是一种需要

“每天早上一听到闹钟,连死的心都有”,一位在外企工作的职员描述他对早起上班的感觉颇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2003年4月,北京零点调查公司通过网上调查的方式,对北京415名20~50岁的公司职员(男性45.8%,女性54.2%)进行了一次关于工作压力的研究。结果显示,41.1%的被调查者正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61.4%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

而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精疲力竭症”目前正在欧美的三十岁左右、“事业有成”的年轻白领中间流行,忧郁症的蔓延正在逐渐失控。“精疲力竭症”的症状包括:“不管睡多长时间,总是疲惫不堪的样子”、“深感情感已逝”、“失去幽默感”、“背痛、肩膀僵硬等身体疾病越来越多”、“既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

弦绷得越紧,越容易失去弹性。不知不觉人们发现,今天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大家谈论的话题不再是工作和事业,而是摆脱了工作和事业之后想去做什么:开店、云游、学习一门渴望已久的知识?……从前为之拼命的工作,如今似乎成了自由的羁绊。

“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吗?难道我就要以此度过余生?”悠客的梦想于是变得分外诱人。

猜你喜欢
王石工作
作家梦
不工作,爽飞了?
王石,退出万科是进步
冯仑:伟大是管理自己
选工作
王石的朋友圈
王石的朋友圈
不醉不行
王石审判王石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