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经济学才能造就一代新人

2004-07-09 22:01王治平
全国新书目 2004年7期
关键词:金钱经济学市场经济

《将效率进行到底》是经济学学者王治平先生的随笔集,收录了数十篇经济学小品文。内容涵盖了现实社会中经济人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语言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大多轻松幽默,谈笑间蕴涵深邃的道理,显示出作者独到的见识与鲜明的文风。本文摘录一篇,原题为《经济学:拯救中国》。

我遇到一位年轻的厂长,他讲起他的管理时说:“通过我的经验教训,我总结出来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人都是要钱的,要想管理别人,要人听话卖命干活,你只要多给他钱就行了。”我听后愕然。这个经验之谈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这位企业家连经济学最基本的“经济人假定”都不懂,他还要从实践中去自己摸索总结出来,因为他原来以为,员工到工厂上班不是为了他们的自身利益,而且人人都会努力工作、“各尽所能”,到了实际一看,远不是那么一回事。二是当他开始明白实际情况后,却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他不知道人们所追求的自身利益,经济学早就已经将金钱之类的物质升华成为了精神层面的“效用”概念了,人们固然要“金钱”,更要广泛意义上的心理“满足”;而且,严格地说,金钱只是他用他的生产要素与企业进行交易的结果,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并不是多给他钱就行的。

后来我得知这位企业家竟然还是有大学学历的,可见他从小学到大学,在中国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居然没有学到过哪怕一点点的经济学知识。由此联想到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包括每年从中学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的“天之骄子”们,都仿佛是永远长不大的“非经济人”。

很多学生误以为他们可以永远不必为自己的生计操心,不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个人都得自己养活自己的道理,形成一种鄙视金钱、不切实际的“清高”,对挣钱这样的事情不屑一顾,而当一旦需要自立时,便会因囊中羞涩而大感痛苦,转而抱怨爹娘,抱怨社会,抱怨命运,从厌恶工作开始,转而沦为只知挣钱的“金钱狂”,成为金钱的奴隶。

很多学生不懂得交易的正当性,不知道自己的收入都要靠自己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交换而得来。要么就是莫名其妙地不要金钱甘做“奉献”,还理直气壮地自以为“道德高尚”,而当发觉这样的“奉献”没有好结果时又顿感失落,转而只想歪门邪道、不择手段地“捞”钱,就是不想通过正常的市场交换来获取自身的正当利益。

说到讨价还价,有的学生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现象,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没有讨价还价的,有的学生把讨价还价斥之为“庸俗”、“自私”、“小气”。岂不知,从经济学来讲,讨价还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实现机制,也是供求双方利益实现均衡的必要过程。虽然有时表面上没有讨价还价,但隐含在价格后面的仍然是各自的利益。

还有的学生读书读得成绩不错,但却有一脑子的陈腐观念难以修正,比如有的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按生产要素分配,不能认识到做管理工作的企业家的重要性,因而简单化地认为,企业剥削工人。这样的人无法去做一个善于创新、敢于冒险的企业家,因为他以为这样他将成为可耻的“剥削者”,这样的人也无法做一个好的员工,因为他总认为他受到了“剥削”。如此不良心态只缘于他不懂得经济学中的欧拉定理: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各生产要素均按其市场价格获得报酬,而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由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在国外,所有的大学生都得要上经济学的课程,即使不是大学生,他们也在身处的市场经济大社会中获取经济学的常识。中国年轻一代对经济学一无所知,怎么去跟懂得经济学的外国人竞争?而且我们还在不断教养出脱离实际的经济学无知者,令人深感忧虑。我作为大学的经济学教师要大声疾呼:普及经济学才能造就一代新人,才能拯救中国于落后之地。

《将效率进行到底》王治平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3定价:18.00元

猜你喜欢
金钱经济学市场经济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二则(金钱下的木偶)
语丝画痕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二则
商务部:美方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严重歪曲事实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
论市场经济行为的善恶原则及对传统道德的印证
金钱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