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的启示

2005-02-03 07:29侯识河
人民教育 2005年11期
关键词:帕罗玻璃错误

侯识河

《菜根譚》中有一句名言,“威宜先严,恩宜后浓”,它的意思是说,我们对待别人应该从严到宽,如果先宽厚再转至严格,别人就会憎恨你冷酷无情,而恩惠则要从淡转浓,否则别人容易忘掉你的恩惠。这句话讲的虽是修身方面的问题,但放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同样适用。它提示我们对待学生应该一开始就严格要求,时时关注学生或集体出现的各种小问题,防患于未然,只有在学生将各种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自觉行为准则之后才能由严转宽,否则极易产生一种“破窗”现象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他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中产阶级社区帕罗阿尔托和相对贫困杂乱的布郎克斯街区,停在布郎克斯街区的那一辆,摘掉车牌、打开顶棚,结果那辆车在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完好无损。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碎了,结果呢,仅仅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基于此项试验,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某个建筑物的一块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

其实这种“破窗”现象,教师们在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中经常碰到。因为没有及时制止个别学生的不交作业行为,结果后来不交作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个学生书写马虎的毛病因为不当地得到迁就,导致这种错误变得更为普遍。班级管理同样如此,常常因为一开始没有把班级引到正轨上来,一些小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班纪班风受到影响,甚至形成邪气胜过正气的严重问题,给以后的管理带来许多的困难。

现在有些人常常错误地理解素质教育,以为一提素质教育就是要“言必称鼓励”,忌讳谈及“严师出高徒”之类的古训,似乎对学生一批评就违背了以激励为主的教育原则,就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这样做恰恰容易导致学生模糊是非对错的界限,忌于谈及自己的错误,千方百计躲避自身的问题,不愿意承担因为自己犯错而要承担的责任。

我们提倡对学生宽容,那是指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允许学生犯错,但并不是学生犯了原则性错误也不该得到批评,甚至还不适当地获得激励。我们可以对孩子把太阳画成方形一笑了之,但决不能对孩子随意在公共场合乱涂乱画给予赞赏。青少年时期是是非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得体的严厉是完全必要的。如果一味地“宽待”学生的那些因为主观意识导致的错误,就会助长出现更多的“破窗”,使许多本来完好的玻璃也难以“幸免”。

“破窗理论”为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它要求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必须采取认真的态度,及时对问题进行整改,而且这种整改工作不能仅限于就事论事,不能仅囿于发现的某一处错误、某一个失控环节,而应举一反三,通过完善制度,不仅及时更换“被打破的玻璃”,同时对出现细微裂缝的玻璃亦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从而在日常的严谨管理中获得应有的效益。

猜你喜欢
帕罗玻璃错误
加拿大滑雪名将摘金,抗癌斗士逆风飞扬
在错误中成长
帕罗特只争朝夕
吉尔吉斯斯坦总理 要贪官还钱
“怒”与“努”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
“浮”字等
玻璃上怎么会起雾?
父亲的舍弃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