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试验新概念军营

2005-07-01 07:41胥金章
瞭望东方周刊 2005年46期
关键词:营房营区军营

程 瑛 胥金章

中国绝大部分军营将在10年之内改变面貌

“我要让我的部队都住上别墅。”吉林省军区司令员岳惠来说。

不仅有别墅般漂亮新巧的外观,一座营区将勤务、训练、学习、生活、娱乐集成一体,网络系统连通防线、哨所和指挥部,电视、电话、电脑、进入连队班排,卫生间进楼入班,24小时热水,环保植被,生态水系——这样的新概念军营,在中朝,中缅边防线上,已经成为任何一名普通士兵都能享受到的日常环境。

两年前重新接管东北、西南边陲的边防部队,成为中国军方推广新概念这军营的试验田。事实上,在全军范围内,人们印象中扁平、块状、又大又散的军营,已经悄然变身。

总后勤部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已有三成营区达到新概念营房的标准。而未来10年,50%至80%的中国军营将改变面貌。

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按照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总体部署,部队编成在优化,武器装备在更新,军事训练在加强,“现代化的军队呼唤现代化的军营。”

一位基建营房专家这样定义新概念军营——基地化部署、集成化建设、一体化配套和生态化环境,“其中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和谐,营区功能的和谐,官兵之间的和谐,军营与驻地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云南省军区司令员黄光汉说,新概念军营必须是一座扎扎实实的百年营盘,“几十年后仍旧不落伍,有发展空间。”

某边防团团长余健最得意的,是营区里的生态鱼塘——驻地水电紧张,为此他建议删去了设计图中的音乐喷泉和大型照明灯,而这个引来山泉汇成的水塘,既能养鱼,还能用于绿化灌溉,也是营区一景。

列兵刘蒙蒙空闲时最喜欢去的是连队营房旁一块特殊的绿地——他和战友自己动手,把防区的地形地貌缩微在这片绿地里,哪里有界碑、通道,每个山峰高程多少,每个村寨有多少人口,他已经烂熟于心。

10月中旬,十六届五中全会刚刚结束,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就在视察南京军区时说,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他强调,要推动部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

新中国军营已经发展到第四代

中缅边境新营房施工的同时,云南省军区营建办布置了一个特殊的“样板间”——按照连队宿舍的实际大小,把新设计的营具摆进去,一一试用,找到最舒适方便的结构和尺寸。

带有可以上锁的小抽屉的衣帽柜,军绿色、轻巧精致的电脑桌,班宿舍里宽大的木制桌橱,都是这个军区独有的设计。

营建办主任郭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为了确定餐厅人造石面饭桌的尺寸,他们摆上餐盘碗筷试了又试,“一定要让战士觉得最舒服。”

“从2003年接替中缅边防的防卫任务之后,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以兵为本,把营房建好。”黄光汉少将说,“建好铁打的营房就是建好铁打的边防。”

铁打的边防,在每一个基层连队的营区,都细化为一个个柔和贴心的小细节。

某边防团的战士宿舍按照设计应安装玻璃门,但团领导觉得有碍安全,尽管要增加一笔不小的开支,全团还是都改成了实木门。

一位团长在向记者介绍营房时,如数家珍的不是投资几千万的团部大楼,而是班宿舍里的窗帘、鞋柜,洗澡间里的遮光布,洗漱间里的毛巾架。

在总后营房部副部长林杰看来,新中国的军营经历了四次大规模建设,已经发展到第四代。

第一代营房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主要目的是保证志愿军回国后有房可住,解决营房短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低造价的“干打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解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隐蔽疏散问题,,第二代营房提倡“山、散、洞”,有的干脆就是工事营房一体化的“地窝子”,第三代营房是改革开放后在忍耐中求发展的产物,简易楼房,砖混结构,清水墙,营区配套很差,世纪之交以来建设的新营房,反映了解放军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是第四代。

林杰少将说,第一代营房已经使用了50年,进入更新换代期,第二代营房质量较差、布局分散,很多需要拆除重建;第三代营房由于配置简陋,规划好的可以整修加固,影响布局的也面临重建。

“现在正是营房更新换代大发展的时候。”他说,“我军营房建设正处在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

廖锡龙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军队进入跨越发展期,军事斗争准备的牵引力拉动着现代化军营的建设。

据悉,刚刚过去的“十五”期间,国防工程投资规模增长,武器装备也在更新;传统的陆军在紧缩,海军、空军、二炮等军兵种部队和陆军中的高新技术部队在扩充,部队编制正在向兵种合成化、结构小型化、指挥扁平化方向发展。

“好马配好鞍,基建营房保障必须及时到位。”这位主管全军后勤保障的上将说。

一位边防团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军官服役制度和兵役制度改革后,军队人员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高学历的多了,城市兵多了,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多了。“要想拴心留人,让战士把边防当成家,就必须把营房建得像个家。”

统计显示,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接近25平方米。有机构预计,2005年中国室内装修的市场需求高达6000亿元。部队官兵的住用需求必然水涨船高。

据介绍,20年前,建一平方米营房只要一百多元,现在都是七八百甚至一两千元,建设和配套标准都提高了。

有40年军龄的黄光汉少将说,新营房的许多设施都是突破性的。“战士在部队顿顿有肉吃,天天能洗澡,还能上网学习,有的战士休假回家都急着赶回来。”

“这些新建的营房和美军比也毫不逊色。”刚刚率团访美归来的林杰少将说。不过,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美军士兵的住房多是一人一间,有独立卫生间,完全是宾馆化管理,衣服扔进洗衣袋即可。“在管理理念上,我们还需要努力。”

100多座建筑精良、装备现代的营房出现在中朝、中缅边境线上,也宣示着国家的实力和军队的形象。

每年要去边防三四十次的岳惠来司令员,对吉林中朝边境的每一处营区都亲自勘址选点。他说,营区的部署根本上还是考虑戍边的需要,而不是方便官兵生活,边防热点、越境通道是设置营区的重点。

就在今年,长白山天池第一次设了哨所。那个海拔2700米的哨所,10月份低温已经是零下27度,年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40多度。“那里雖然人迹罕至,但是这个哨所体现着国家的主权。”这位对中国东北边境历史颇有研究的将军说。

与中国军队精兵、合成、高效的发展方向一致

在吉林省军区新建的每一处营区,都能看到这样一个标志——一个写意的“吉”字,中间嵌着一颗五角星。这个被

机动。

部队主动撤出繁华闹市,在城市近郊建设基地化的大营区,用区位优势换取发展优势,成为实现军地双赢的一个新趋势。

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军机关和直属队原营区分布在长春市三个区、七个坐落。借助房地产盘活政策,该军将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的三个坐落两万余平方米的零散营区,投放市场竞标拍卖,筹措建设资金1.29亿元,通过置换得到新建营区全部土地,并获得补偿经费8400万元。如今,他们位于长春市开发区的新营区占地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八万平方米。

据悉,目前全军还有整坐落空闲营区数千个,有的营房已经沉睡几十年。“这是一笔可观的财富,要有选择地挖掘出来发挥效益,既收缩了保障摊子,又提高了存量营房质量。”一位专业人士说。

未来五年将投巨资创建800绿色营区

云南耿马某边防团的营区里,有两行枝叶繁茂的银桦树。这种因落叶严重而在很多地方已被淘汰的树种,在这里却成了几乎纵贯整个营区的主角。

半个多世纪前;这个团所在地是抗美援朝归来的老部队营区,1956年,周恩来总理从国外引进一批银桦树栽种在这里。去年新营区动工前,还有一群老战士特别赶来和这些银桦树告别。因为特殊的纪念意义,原来的施工方案被修改,这片银桦树保留了下来,经过精心安排,成子营区绿化的特色所在。

两行银桦树中间,依着舒缓的坡地修起了园林小品,凉亭、假山、小桥,层叠错落。从后山引来的泉水一脉贯通,连接起营区内的三处水面。清澈不竭的活水,让整个营区灵动起来。

因地制宜,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是新概念营房建设的一大宗旨。

林杰少将说,新世纪新营房应该是经过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的“和谐营区”,也应是一个设施配套、环境优美、以人为本的绿色“宜居营区”,还应是一个经济适用、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营区”,注重节地、节材、节水、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力求投入较少效益较高。

吉林某边防部队一次投入4Q0多万元,采用了水源热泵技术,利用地下水与地表的温差蓄能来解决营房采暖问题。整个营区162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冬天室内温度能达到20度左右。

烧煤取暖的成本是每平方米22元,应用水源热泵的成本是每平方米17元,而且没有任何污染。這种技术夏天还可以制冷。

林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近几年,国家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并给予军队相应的支持,把军事区域环境建设列入国家总体规划,实行同期投资、同步治理、同时达标。

“十五”期间,到2005年,全军共完成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570项,驻京部队大气污染治理任务完成40%。完成“三荒”土地治理800万亩,创建“绿色营区”450个,参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累计完成植树种草800万亩。

未来五年,中国军队将投入巨资创建800个绿色营区,建成50个生态营区;完成三荒土地治理1200万亩;抚育管理2300万亩林木资源;完成113个重点城市部队大气污染源治理5000项。

据悉,最近正在实施的驻藏部队取暖设施改造,特别强调环保,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洁净能源,不破坏植被和环境。

猜你喜欢
营房营区军营
信息化在智慧营区建设中的应用
部队“小远散”营区异常声音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自我选择
运用网络视频监控技术提高营区安防效能
在军营下棋的岁月(一)
军营里的“大餐”
营房主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浅谈如何科学构建现代营房的功能规划体系
FUNNY STORIES
军营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