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

2006-04-06 12:54李元胜
现代语文 2006年11期
关键词:礼貌言语语境

1.引言

汉语中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主要是从“礼”衍生出来的。关于“礼”字的基本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示”部云:“礼, 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 从豊。”《论语·颜渊》中说:“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这都涉及到了礼貌的重要性。

然而,作为礼貌的对立体,不礼貌言语行为同样源远流长,广泛存在于言语交流中,不礼貌言语行为作为言语策略在日常交际中同样能达到交际的目的。钱冠连在探讨语用原则与语用策略过程中提出“运用权威”策略。在钱冠连(1997:198) 看来,“礼貌是策略,不礼貌未尝不可以为策略……权威破坏了礼貌策略固然是一个方面,但用足了权威也可以使说话更有效果,达到说话目的。至于这是否符合文明礼貌或者道德规范,还可以和社会学家商量,但语用学者在这里做的事只能是尽描写语言事实之职……只要运用得是时候、是地方、合身份,运用权威的说话过程也可以是得体的言语行为。”这足以说明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的重要性。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道德层面。

然而,纵观国内的相关研究,对于礼貌言语行为以及礼貌原则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而对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国内外研究都存在重视礼貌语言研究轻视不礼貌语言研究的问题。丁崇明曾撰文讨论过汉语中词语叠连式不礼貌语言。其他对于不礼貌语言的研究多从道德层面入手,很少有人对汉语中不礼貌语言进行语用分析。

本文拟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对汉语中作为策略使用的不礼貌言语行为做一次全面的分析,旨在更清楚地认识不礼貌言语行为,找出其产生的根源,从而为言语规范性和得体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定义与类型

2.1 不礼貌言语行为的定义

言语交际中存在着一些对人不尊重、令人不愉快的不礼貌语言。有的不礼貌语言之所以不礼貌是由于使用了贬义词或其他不好的词语;有的不礼貌语言从词语上看并没有什么不礼貌的,主要是说话人的语气使之成了不礼貌语言;有的不礼貌语言是特定的语境造成的;有的是由交际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

因此,要想给不礼貌言语行为下一个定义就像要给礼貌言语行为下一个定义一样难。我们认为不礼貌言语行为可以定义为: 在交际中可能威胁对方面子,让对方产生不快的言语行为。这样定义一方面考虑了说话者的意图,另外也考虑了该言语行为对于听话者造成的影响。作为礼貌言语行为的对立体,不礼貌言语行为也有层级性,他们形成一个连续体(很有礼貌→有礼貌→基本礼貌→不礼貌→很不礼貌),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

2.2 不礼貌言语行为的分类

总体看来,汉语中不礼貌言语行为可以分为策略型不礼貌言语行为(strategic verbal impoliteness)和非策略型不礼貌言语行为(non-strategic verbal impoliteness)两类。

2.2.1 策略型不礼貌言语行为

语言交际,实际上归结为策略的运用,语用策略管辖交际如何更有效地接近目的。(钱冠连,1997:15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要遵守的原则,也是人们可以达到交际目的的策略。有时,不礼貌言语行为同样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甚至会比礼貌言语行为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因此,不礼貌言语行为完全可以作为一种语用策略。从说话者的视角,不礼貌言语行为可以分为有意型(intentional)和无意型(unintentional)。说者有意型的不礼貌言语行为常作为一种语用策略(pragmatic strategy),这种策略的应用有很强的目的性,其结果是交际成功。如:

燕华说了今天她车上售票员小乜和乘客相骂的事。说是两个北方男人坐过了站,小乜要罚款,北方人不肯掏钱,还诉了一通委屈。小乜就说:“赖儿叭叽的,亏了裆里还长了一垛肉。”北方人看着小乜是个年轻的姑娘,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声问:“嘛?”小乜也大声告诉他们:“鸡巴。不懂吗?”北方人面红耳赤,赶快掏出了钱。(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例子中的女孩说粗话脏显然是不文明的。我们关注的是小乜作为售票员用这种不礼貌的言语行为达到了交际目的(北方人掏钱买了票)。当然,她完全可以用其他的策略而不是说脏话达到这一交际目的。

2.2.2 非策略型不礼貌言语行为

有意不礼貌言语行为有时并不一定是策略,可能仅仅是说话者一时的冲动,或者是某种情绪的发泄,这样的交际可叫做非策略型的不礼貌言语行为,其结果可能是交际成功也可能是交际失败。如笔者在撰写该文时,屋外阳光普照,妻子和女儿在一旁。

妻子说:“走,出去晒晒太阳去!” 笔者正构思如何写作,听到妻子的话便说:“你就知道玩!玩!玩!我在写文章!”妻子说:“我给女儿说话,没叫你。”

笔者的话显然是不礼貌言语行为,但并不是作为语用策略,而是情绪的发泄,原因是没搞清楚妻子当时的说话对象。

另外,有时说话者并没意识到自己言语行为不礼貌,所说的话让对方反感,甚至伤害对方,其原因,是说话人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或者是生活经历等,从而引起了听话者误解。这样的不礼貌言语行为也是非策略型的。这种不礼貌言语行为实际上就是语用失误,其结果往往是交际失败。对语用失误型的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很多,例子也不甚枚举,此处不再赘述。

一个言语行为是否礼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因素。同样一句话可能是礼貌的也可能是不礼貌的。如 “怎么样?小两口过得不错吧?”这样一句话对着婚姻和幸福的人说就是礼貌的,而对婚姻生活不幸福的人来说,无疑是伤口撒盐。礼貌语言与不礼貌语言不能仅从字面判断。如老朋友见面说:“你这个死家伙,这么久不和我联系,你死哪里去了?”这样的问候语从字面上看很不礼貌,但实际上很礼貌、很得体。由此可见,对不礼貌言语行为的分析,应该从其语境因素入手。

3.顺应理论

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它由语言内部(即结构)或者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1998: 55-56),说话人选择的不只是形式,还有策略。语言使用者一旦使用语言,他就要不断地根据语言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对语言做出选择。根据Verschueren(1999),顺应包括结构客体顺应、语境关系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意识突显四个部分。四者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Verschueren 认为,语境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生成的,它们的出现受制于说话者与受话者交际的动态性。语境的动态进程是由作为交际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以及他们的认知心理状态决定的。因为一定的社交关系,说话的内容、场合、方式(如明说还是暗含等) 等,这些都是构成语境的因素。而交际者应该进行合适的语言选择,以适应这些因素,同时,交际者的认知水平、信念及对话题是否感兴趣都会影响到这种选择。言语交际中的语境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静态的既定集合体, 而是一个随交际的需要不断被创造的变动体,是一个随交际的展开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Verschueren 的顺应性理论认为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即语言顺应语境,或语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顺应。简单地说,语言使用过程是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结构与语境相关成分之间相互顺应而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些语境相关成分包括:

下面以会话为例,分析汉语不礼貌言语行为语言选择的语境顺应性。

4.“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

在灵活多变的策略选择当中,如要选择不礼貌言语行为作为策略,它要经历选择的商讨阶段。商讨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不仅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而且受非语言环境的影响。语言策略的使用必须顺应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话语的发出者和话语的理解者是语言使用的焦点,物理、社会和心理世界中的语境成分都要靠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活动来激活, 从而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4.1 心理世界

根据Verschuren (1999) 的观点,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语言的选择受到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包括他们的个性、情感、信念、愿望、动机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话语的需要和说话人的心理世界是要相互顺应的。进入交际语境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两类,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心理世界”语境是最深层次的语境,它对交际言语是否得体起着关键的作用(王希杰1996:317) 不礼貌言语行为作为交际过程中所选择的一种语言策略,也是对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的一种顺应。例如某作家甲妒忌某作家乙出版了一本小说:

甲:我很喜欢你这部本小说,是谁替你写的?

乙:我很高兴你喜欢这部小说,是谁帮你读的?

上例中作家甲的话语具有挑衅性,是对作家乙面子的损伤,显然是不礼貌的。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语言形式,是因为他的心里很妒忌乙的成就,并且想奚落他。作家乙对甲的奚落采取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法,他的语言选择同样顺应了他自己的心理世界。

又如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意大利对德国的决赛中,马特拉奇对齐达内说了一句不礼貌的话(甚至是侮辱的话,我们不得而知),导致齐达内头击马特拉奇,齐达内随后被红牌罚下,这也直接导致法国与“大力神”杯擦肩而过。马特拉奇对齐达内相当了解,知道他很容易情绪失控,而且知道要是齐达内被罚下对意大利多么有利。因此,不管他当时对齐达内说了什么样的不礼貌的话,这种语言选择完全是顺应了当时他的心理世界,而且这种语言选择完全达到了他的目的。

4.2 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这里的交际者不是抽象化和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者, 他们的言语行为受社会和文化的制约。语言运用的目的除了传达各种信息之外,说话人还需要通过使用语言来维持或改变一定的社交关系和权力关系等。因此说话人会通过不同的语言选择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策略型不礼貌言语行为就是为实现这种交际目的而进行的策略选择,是对社会规范的一种顺应。例如:

一位老同学在地方上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区长。我出差到地方,想给他打个电话,电话挂通了三次,但总机的值班小姐都说:“对不起,占线。”等在我旁边的战友问我:“你怎么跟小姐说的?”“我第一次说请给转一下××,第二次说请您给转一下××,第三次说麻烦您,给转一下。”听我说完,战友拿起话筒,拨通了电话:“转××!”粗声粗气,我听来都害怕。真奇怪,电话立即通了。(姜玉海1997;见陈汝东2001:153)

在这一特定语境下,“礼貌原则”全然不起作用, “粗声粗气”倒把问题给解决了。粗声粗气地说“转××!”是不得已而为之,怎么就达到了目的,取得了较好的交际效果呢?显然说话者认为,这样的语言选择、这样的语气更像是领导对下属讲话的方式,带有命令的语气,因而,其语言选择顺应了社交世界。

4.3 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的诸多因素(比如时间、地点等)会影响说话人的语言选择。在很多情况下,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对决定选择什么语言表达方式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物理世界是一种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语境,包括特定的主体、对象、时间、空间(场景)、话题五个因素。物理世界五要素的任一变化都会使交际者产生特定心理,都会影响交际形式的选择和语言的选择(Verschueren 1999:95)。例如:1948年3月宜川瓦子街战役,战斗正酣:

彭德怀:(在电话上)……要他们沿宜洛公路往东打!

刘懋功:哪个“沿”字?哪个“沿”字?

彭德怀:三点水“沿”。

刘懋功(仍不懂):……

彭德怀:饭桶,连沿着公路的沿字都不懂,长脑壳光是吃饭的?

(刘懋功,1994; 见钱冠连,1997:176)

在战斗中这样的紧急时刻,不容多说,面对领悟力如此差的下级,总司令的语言选择(饭桶,长脑壳光是吃饭的)恰当地运用了权威策略,这种不礼貌的言语行为完全是对当时物理世界的顺应。

5.结语

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功能的角度对语言行为进行剖析,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对汉语中策略型不礼貌言语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以上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出,说话人选择不礼貌言语行为是为了顺应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但是我们并不是说其中某个单一的语境成分就可以制约语言选择。事实上,这些语境相关成分有时是共同起作用的,只是在不同交际场合和时间里,各种因素所起的主导作用不同罢了。

从“最有礼貌”到“最不礼貌”是一个具有层级性的连续体。礼貌言语行为可以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然而,在某些特定语境下,礼貌语言全然不起作用,倒是不礼貌的言语更能达到交际效果。不礼貌言语行为是人们有意识无意识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策略型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选择是顺应交际当时特定的语境,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单纯从道德品质的视角研究不礼貌言语行为未免有失偏颇,顺应论为我们研究不礼貌言语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书目:

[1]Brown,P.and S.C.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

[2]Grice, H. P. Study in the Way of Words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3]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1983.

[4]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丁崇明.论词语叠连式不礼貌语言[J].语言文字应用,2001,(3).

[6]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8]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李元胜,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礼貌言语语境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