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的东南西北四较场

2006-04-14 06:18何韫若
龙门阵 2006年4期
关键词:民国四川成都

何韫若

成都的城墙还在的时候,城的东西南北四角紧挨着城墙的内侧,都开辟有面积百亩以上的练兵比武场所,这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较场”,也写做“校场”或“教场”。

成都有东西南北四个较场,除南较场修筑较晚外,其余三处都是清朝以前遗留,康熙时又重建。它们分别位于城墙的四角,目前除北较场还在外,其余都修建了房屋,早已改作他用。

东较场

位置约在今东较场街以东、落虹桥以北。其西、南两面临街,东、北两面均靠城墙,占地约400亩,是四个较场中面积最大的。清代四川总督定期对军队进行“大阅”,场地一般都选在此。

在四川的近代史上,东较场作为历史的见证曾亲历了两件大事。一是清宣统三年辛亥十月十八日(1911年12月8日)的“成都兵变”。事件的起因是,刚刚宣布独立不久的大汉四川军政府的两位都督——蒲殿俊和朱庆澜当天在东较场阅兵训话时,在场的巡防军因受到已交出督印的清总督赵尔丰暗中唆使,以索饷为由群起鼓噪,并向阅兵台开枪射击。此时的蒲朱二人应变无能,惧而潜逃,于是全场秩序大乱。巡防军士兵转而窜入街市,抢银行,焚藩库,劫掠商民,哄抢公私财物,终于酿成“打起发”的兵变大祸。

这时的大汉四川军政府群龙无首,势成解体。幸得同盟会与咨议局在川人士出面商议平乱办法,公推时任四川陆军小学堂总办兼军政府军政部长的尹昌衡为都督、咨议局副议长罗纶为副都督。尹即紧急调动新军入城剿捕乱兵,分头救火,收缴乱兵枪支,使乱局得以稍定。尹、罗既视事,军政府各项公务也渐次稍有头绪。惟交权的赵尔丰仍不甘心失败,千方百计阴谋复职,尹昌衡乃采取断然措施,于1911年农历十一月初三日(12月22日)以军队包围督署,擒获赵尔丰,押至皇城明远楼下,历数其罪,斩首示众,一时人心大快。尹昌衡果断地砍了一贯屠杀各族民众的“赵屠户”的头,在四川人心目中成为了不起的英雄。

其实,早在“成都兵变”的16年前,东较场就已与四川历史结下不解之缘,这就是四川近代史上有名的“成都教案”。

事情发生在光绪二十一年的端午节(1895年5月28日)。当天成都人民来到东较场举行传统的“撒李子”竞戏活动,游人丛集,非常热闹。那天在较场附近的四圣祠美道会教堂,有一个传教士在街上用糖果诱哄儿童进入教堂,恰好被人看见,以为是洋人诓骗儿童进去要加以毒害。由于不少人平时就对教会欺压中国人民非常愤恨,于是口耳相传,引起众怒。当时的游人愈集愈多,蜂拥到教堂责骂。洋人闭门不出,群情更加激昂,甚至抛砖掷石,更于当晚将教堂、教士住宅及附设的诊所一并捣毁。及至深夜,群众又相率去平安桥、城南一洞桥(今向荣桥),将天主堂和法国传教士住宅捣毁,次日又陆续捣毁了玉沙街基督教传教士住宅、内地会福音堂和陕西街美以美会教堂及诊所等。当时成都凡属与教会有关的房屋建筑,几乎无一幸免,直到两天以后,“教案”方告平息。东较场承载的这段历史,在清人方于彬写于民国初年的一首竹枝词里有所反映:“较场撒李翠森森,衢巷遥传笑语声。怕忆昔年仇教事,福音今日已风行。”

东较场还与四川戏剧史上一位名人有很深的渊源,他就是在清代乾嘉时期誉满京川的名伶魏长生。

魏长生,金堂人,字婉卿,人呼“魏三”。他出生在一个贫民之家,幼年随母在成都帮佣,因常去陕西会馆看戏(在成都的各地会馆中,惟陕西会馆常年有演出),渐渐培养起对戏剧的兴趣,进而得师友的教导,学会了以旦角应工的秦腔梆子(当时皆为男旦)。稍长后,他跟随陕班去秦中深造,并不时参加演出,后来又回到成都。魏长生虚心吸收他人所长,演技日进,但在当时省城的伶界里,其名气尚未彰显。直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他去北京“双庆部”献艺,始以其创新的琴腔和精湛的演技名震京师,“士大夫亦为心醉”,“一时歌楼观者如堵”(见清人吴长元《燕兰小谱》)。此后因故离京,去扬州一带演出,并与各地声腔进行广泛的艺术交流。后再度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以文武兼长的旦角活跃在京师的舞台上,至老不衰。他在成都时,先赁屋于天涯石,后置宅于东较场口,清人杨燮有词云:“无数伶人东角住,顺城房屋长丁男。五童神庙天涯石,一路芳邻近魏三。”自注称:“各部伶人都在东顺城街、五童庙、天涯石、东较场一带地方住。”又说,“魏三有别宅在省城内东较场口,台榭颇佳。”魏长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名伶,对我国戏剧事业发展颇有贡献。东较场也因为曾是魏长生的居住地而更富有文化气息。

清代末年,东较场曾经是华阳县的刑场。今其侧近尚有一条成都旧日习称之为“落虹桥”而实为“落魂桥”的街道。这条街上原来有一座桥是人犯被处决时押赴刑场的必经之路,过此桥不过百步即为刑场,人们认为途经此桥时人犯已落魂丧胆,故名“落魂桥”。后刑场迁移,为避讳,又谐音改为“落虹桥”。

昔日的东较场今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仅存街名而已!

西较场

从通惠门到原金花桥南端,民国时这一段称为新西门街。新西门是通惠门的民间俗称,至今老一辈成都人仍保留着这个称呼。在此门以东约300米处的金花桥,即唐代的市桥,跨金水河而建,大约在今下同仁路的南口。当年的西较场,北接新西门街,东面接蜀华街、包家巷西口,南面是菜园,西面直抵城墙。

在清代,自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于成都的西垣内新筑满城(习称“少城”)以来,八旗兵丁月操秋操以及将军亲临的“大阅”,场地都在西较场。清人杨燮《锦城竹枝词》有云:“西较场兵旗下家,一心崇俭黜浮华。马肠零截小猪肉,难等关钱贱卖花。”自注云:“旗人喜务花,关钱后故昂其值。惟未关钱时,要零星买食物乏用,则贱卖之。”词中所说的“关钱”,指旗兵每月应领的饷银(据清人魏源《圣武记》所载,步旗兵每人每年饷银十七两一钱,平均每月为银一两四钱多,每月上旬发放);说旗兵“一心崇俭”,这是作者的调侃。不过,通过这首词,可知当时住西较场附近旗兵人家的日常生活片断。

入民国后,旗兵解散,西较场成为军队常年驻扎的营区。尽管四川军阀你抢我夺,防区频频易主,但“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西较场的驻军却从未间断过。民国6年(1917年),川军刘存厚与时任四川督军的贵州军阀戴戡开战,戴军猛攻刘驻西较场的部队,刘部即从西较场向皇城坝一带的戴部发炮,戴军溃败,就纵火焚烧民房,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难以数计。是役即四川近代史上所称的“刘戴之战”。这样的混战,当时的四川人民早已是司空见惯了。

近年有人据李膺《益州记》所记的“市桥西二百步,得(司马)相如旧住宅”推测,司马相如的旧宅当在今西较场内。但西汉至今两千余年,历代有关成都的文献中,别无类似记载,此说缺乏佐证,似难令人信服。

解放后,西较场一直是军事单位驻地。近年新修房屋愈来愈多,西较场作为练兵演武的场地,早已不复存在了。

南较场

这个较场设置的时间比其他三个要晚。在《成都城坊考》(四川省文史馆编)所附的清光绪五年(1879年)成都街道图上,东西北三个较场都有明显的标志,唯独没有标南较场。这从嘉庆时杨燮另一首《咏锦城竹枝词》中的“三较场分西北东”句可得到佐证,即南较场修筑的时间当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以后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之间。今查《成都城坊考》所附光绪三十年成都街道图,其上已标有“南较场”,但此图的摹绘者却将它误置于今新南门附近滨江东路一带。其正确位置应该是:东抵上莲池西(今池已平,地接上池正街),西接菜园,北抵文庙西街西口,南靠城墙。它的面积在几个较场中最小。如今城墙已拆除,较场原址大体位置可从今琴台路东南这一范围内得其仿佛。

从清末到民国这段时期,南较场除一直是军队驻扎操练的场地外,还不时提供给附近的学校举办学生运动会。在李劼人先生的名著《大波》里,就有关于学校开运动会期间学生与军警发生冲突而大打出手的描写。民国时期,南较场附近先后兴办了许多学校。这些学校常利用南较场举行大会操或运动会。民国24年(1935年),当时的四川教育当局奉命在寒暑假期间对大中学校学生集中进行军事训练,集训的场地就选在这里。

在南较场附近的众多学校中,由清四川学政张之洞与总督吴棠奏准兴办的尊经书院,因其为四川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而成为蜀中的人文渊薮。特别是光绪初丁宝桢督川后,礼聘海内名宿湘潭王闿运为书院山长,时以经术词章课诸生,循循善诱,来学者器识与文艺俱进。一时人才辈出,杰出者如井研廖平、富顺宋育仁、名山吴之英、合川张森楷、绵竹杨锐等,都以其广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品得到人们的敬仰,其流风余韵也使后来者受益无穷。光绪末年推行新学,尊经书院改为高等学堂。民国后其地为成都大学校址,民国20年(1931年)并入国立四川大学置为川大理学院。及川大建新校舍于锦江南岸迁走后,民国33年(1944年)又于此址创办四川大学夜校(后改名“城内部”)。自清末的尊经书院以至20世纪40年代的川大夜校,南较场与之比邻而居终始达40年,这应该算是难得的缘分了。

北较场

北较场位于成都城的西北角。它的南面接江汉路和昆明路北口,东抵洛阳路北口,西、北两面皆靠城墙。民国24年(1935年)在这里创建中央军校成都分校时,将武担山圈入较场范围,因此其面积较清末民初有所扩大。

武担山是著名的古蜀遗迹。相传古蜀开明王曾娶武都女为妃,此女不习水土而死,蜀王因遣五丁往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成都北角武担是也”(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此山在北较场的东南角,为一座高20余米、长百余米、宽30余米的土丘。唐宋时这里就是旅游胜地,历代的骚人墨客多来此凭吊,并留下众多的诗篇。当年圈入军分校时,曾于山上建一塔一亭,武担山数千年古迹,今惟据此塔此亭尚可求其遗踪。

北较场在清代除用做较射演武和驻军场地外,每三年一次的全省乡试武闱也在这里举行。清末创建新军,曾在北较场先后办了不少军事学校。川督岑春煊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办了四川武备学堂;川督锡良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办了四川陆军小学堂;川督赵尔巽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了四川陆军速成学堂。辛亥革命后,川督尹昌衡在此开办了陆军军官学堂;民国8年(1919年)及民国13年(1924年),川督熊克武、四川军务督理杨森均在此开办过陆军讲武堂。这些先后举办的军事学堂,在各个时期为四川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还成为了高级军事将领。

在民国办理军分校时期,曾在北较场内修建了一些公用设施。其中北面城墙新开的城门取名“存正门”,至今尚存。此门在当时只供军校有关人员出入,故一般民众大多不知有此门。也曾有人将此门呼为“新北门”的,则因成都在旧有四城门外,先后新开的城门只有“新东”、“新南”、“新西”而无“新北”,这种纯是少数人附会的叫法,知道的人当然就更少了。当时在校内正对大营门还修有一座观礼台。其西面建有校长蒋介石的官邸,成都解放前夕,蒋介石即从这里仓皇逃离飞遁台湾。

解放后,北较场一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它内部建筑的面貌,随着国家各项建设的突飞猛进也逐年起着变化。作为西南的军事首脑机关,它的作用,早已不只是古较场练兵演武那样单纯意义的军事设施了。

(组稿郑红责编朱飞)

猜你喜欢
民国四川成都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穿过成都去看你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成都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
在成都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