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人物交锋的女人

2006-05-14 16:48包丽敏
意林 2006年21期
关键词:法拉奇赫鲁晓夫基辛格

包丽敏

《纽约时报》9月16日的讣闻版,像往常一样刊载着各色逝者的故事:一个不太著名的演员、一个帮病人接好断腿的外科医生、一个强奸过少女的牧师……这天,在他们中间,占据了显著版面位置的,是一位77岁名叫法拉奇的意大利女人。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家私人诊所里,当地时间9月14日夜晚,这位“世界第一女记者”死于癌症。

她采访过邓小平。她一生中与数十位世界风云人物交锋。《洛杉矶时报》把她称作“没有一个世界大人物会对她说不的记者”。

1972年,当时世界政坛的超级明星基辛格,便在她的穷追拷问下,公开承认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是一场无用的战争。她甚至将“你是尼克松精神上的奶妈”这样的评语当面扔给基辛格。

这是法拉奇的风格:不厌其烦地挖掘大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究他们的真实动机。这次采访后来被基辛格称为“我与媒体人士最灾难性的一次谈话”。

据称,美国新闻专业的一些教科书中,有“法拉奇式采访”这样的术语。“她能钻进每个采访对象的心灵深处,询问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决定……她用尖叫和争吵来获取更多的事实真相。”她未经授权的传记作者圣·阿里科说。

法拉奇1929年6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细工木匠家里。21岁那年,她受雇于《欧洲人》杂志。一度,她被派去好莱坞采访明星们。后来,她成了战地记者,奔波于世界各地的战火中,从越南到中东到拉美再到南非。

即使在战火中,她仍旧涂着睫毛膏和指甲油,将眼线画得又黑又重。

这是一个魅力四射的女人,有着高高的颧骨,一双忧郁的蓝灰色的眼睛,时常梳一条辫子,永远夹着一支香烟。即使10年前诊断出患有癌症之后,她照吸不误。她相信,吸烟有助于“消毒”。

1968年,墨西哥政府对学生抗议者进行镇压。动乱中,法拉奇中了3枪,被士兵揪着头发从台阶上一路拖下来。他们以为她死了,把她扔在停尸间,很快,一具具抗议学生的尸体在她身边堆起来,甚至,堆在她身上。

但真正使她享誉世界的,是她与世界巨头们的交锋。1980年,法拉奇将目光转向了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她两次采访邓小平,共计约4个小时。

她抛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小平回答:“永远要保留下去……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

法拉奇紧追不放:“中国人民在讲起‘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

两人的对话摘录出一部分,收进《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据当时在场的翻译施燕华回忆,两人一度就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评价问题发生争论。邓小平认为,斯大林功大于过。

法拉奇问:“那么你觉得斯大林比赫鲁晓夫好?”

“我要告诉你,我们决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邓小平说。

紧接着,法拉奇提出了“一个令整个大厅空气都紧张起来的问题”:“我有一句话,希望您听了不要生气,这不是我说的,西方有人说您是中国的赫鲁晓夫!”

不料,邓小平听完施燕华的翻译,哈哈大笑起来,然后,用平静的语气回答道:“在西方,他们怎么称呼我都可以,但是我对赫鲁晓夫是了解的,我直接同他打了10年交道。把我比作赫鲁晓夫是愚蠢的。”

采访结束后,邓小平与法拉奇握手告别,并幽默地说:“怎么样,我考试及格了吧?”“精彩极了!”51岁的女记者回应。

1976年,她将30多位风云人物采访实录结集成一本书《采访历史》。新华出版社选译了18位风云人物的访谈实录,在1983年、1984年分别出版了《风云人物采访记》一书及其续集。

“当时我们这些记者几乎人手一册。”一位48岁的知名记者说。

6角6分钱一本的《风云人物采访记》,使一些中国记者感到震惊。“记者竟可以这样跟各种权力对话,表达一个媒体和记者独立的姿态,”这位记者说,“很多中国记者,见到官大的、有成就的、有声望的采访对象就腿软,会躬着腰走路。”

“那些决定着我们命运的人……不比我们自己强。”法拉奇在序言中说。在她的笔下,基辛格只是“粗壮的矮个子,顶着一个羝羊般的大脑袋”,卡斯特罗有体味,而阿拉法特“天生的不讨人喜欢”、“平淡乏味”。

然而法拉奇是“难以接近”的。在法拉奇成为“年轻新闻学子们的偶像”的上世纪80年代,现任《财经》杂志主编的胡舒立并没有太多关注法拉奇,因为她当时任职的一家中央媒体,并没有提供“类似的采访写作的空间”。而到了90年代,当她进入一家“追求独立的市场化报纸”后,才开始仔细阅读这位女记者的作品。

一度她写财经人物的专栏,法拉奇的作品给她提供了某些借鉴。“她的核心精神是独立性。”胡舒立说。不同于传统“颂歌式的人物报道模式”,她开始强调客观和距离。

“有法拉奇这种才能的记者,中国也并非没有,但法拉奇在中国不可复制。”另一位资深记者说。

法拉奇的作品一度成为新闻学子们的必备书目。但现在,一所著名高校的新闻学教授称,不少新闻专业学生已经不知道法拉奇了。

法拉奇最近的复出,是2001年“9·11”之后,她在意大利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上发表长文《愤怒与自豪》,不仅否定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抨击整个伊斯兰文明。反对者批评她种族歧视。当有穆斯林极端组织宣称要暗杀她时,这位年过古稀的女人拒绝了美国警方的保镖:“被人跟着?我宁愿死。”

她反对婚姻,但希望生孩子。她在接受采访时喜欢说粗口,比如“他妈的”。她会因为穿着松松垮垮的家常裤而被高档餐厅拒之门外。晚年,她更喜欢穿裙子,而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喜欢穿裤子。

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女人在她当年出生的地方去世。一生未婚、无子女。她的妹妹送她最后一程。

(龙沙冷月摘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9月20日)

猜你喜欢
法拉奇赫鲁晓夫基辛格
百岁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谈美国为何在阿富汗失败
聪明的方向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指责
基辛格的“政治遗嘱”
基辛格的外交哲学与越南战争的结束
对赫鲁晓夫军事改革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