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戏的艺术价值及现状

2006-07-24 23:37付先丽
艺海 2006年2期
关键词:巴陵岳阳剧种

付先丽

巴陵戏,原称“巴湘戏”,因艺人多出自巴陵、湘阴和临湘而得名。又因它形成和主要活动的地区是岳阳,民间又称其为“岳州班”。1953年始定剧种名为“巴陵戏”。

巴陵戏是湘东北地区戏剧的代表,是岳阳市及周边地区优秀的戏曲艺术和民间艺术的遗存。由于它深深地植根于岳阳民间,因此,它的舞台语言、剧目、声腔、音乐、表演,乃至演出场所和演出习俗,都承载着大量的岳阳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岳阳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活化石”;而巴陵戏保存的丰富的传统剧目,以及声腔、音乐和表演艺术,又是研究中国戏曲流变、地方剧种成形与发展的宝贵资料。有着如此重大的学术价值的巴陵戏,其发展的现状却十分地令人担忧,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社会变革对巴陵戏演出市场的重大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愿、化缘的庙会庙戏演出绝迹,酬神演出已无市场。一些传统民俗节日的演出和“节庆戏”日益淡出舞台。而婚寿喜庆,伴随着新事新办,从俭从简的风气和电影、录象等新技术的进入,演出活动也日益减少,演出市场大大缩小。

第二, 新技术,新观念的飞速发展使巴陵戏观众锐减。一方面是从20世纪50年代电影的普及,到80年代的电视和90年代末的电脑进入家庭,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躺在沙发里欣赏各种艺术,而且是高技术、高水平的艺术。另一方面,是人们娱乐观念的变化,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强调自我参与,自娱自乐,他们首选的娱乐场所是卡拉OK、舞厅,却很少有人光顾戏院。因此,戏剧观众寥寥无几。

第三, 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或因年事已高逐渐退出舞台,或因演出市场萎缩,经济收入太低而跳槽,目前在观众中享有声誉的艺人屈指可数,缺乏对观众的号召力。

第四, “文革”后,巴陵戏仅存一个剧团,本剧种间的艺术竞争已无对手。1979年之后,由于没有再培训小演员,目前已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而名老艺人的相继过世,使一些特技绝艺因无人继承而流失。巴陵戏的发展已举步维艰,濒危状况势如累卵。

为此,文化部和省、市人民政府做了大量的发掘、抢救、继承和弘扬工作,以保证巴陵戏的传承和演出活动能够得到良好的开展,如在全省戏剧团体开展戏曲改进行动,举办传统戏挖掘、展览演出活动,对巴陵戏音乐进行全面整理、录音等。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保护巴陵戏,我还想提几点个人的建议:

第一,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电影、录象等新技术的引进和发展所带来的结果,不应该是使巴陵戏的演出市场大大缩小。相反,巴陵戏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比如说可以将脍炙人口的巴陵戏唱段或经典曲目录制下来,通过电影、电视或广播向广大的听众播放,这样不仅节约了人力资源,而且能为巴陵戏的表演开辟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

第二,技艺传承,迫在眉睫。巴陵戏的表演具有独创性的特点,它集唱、做、念、打等于一身,对演员要求甚高,其中有一些特技绝艺更是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因此,为使巴陵戏后继有人,就必须定期开办巴陵戏小演员训练班,每期招收20-30名学员系统专业地学习巴陵戏表演艺术,同时要在全团开展蓬蓬勃勃的拜师学艺活动。

第三,引进课堂,培养兴趣。一般人都会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年轻人当追求时尚,应该塞着耳机听流行音乐,而戏曲音乐只该属于上了一定年纪的人,是老年人的专利品,如果有年轻人热衷于戏曲音乐,则被认为是不合时宜。其实不然。我敢说,人类任何优秀的、高尚的艺术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无可抵挡的魅力,你不能够拒绝它,不管你正值青春年少、朝气蓬勃,还是已经人过中年或是安享晚年。假如你说你不喜欢戏曲音乐,那只能说明你还不熟悉、不了解它,未曾谋面或相间甚少的东西,又怎么能够谈得上喜欢或者热爱呢?所以,为赢得更多年轻的观众,我们有必要将巴陵戏引入课堂,从学生时代起就培养他们对巴陵戏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可以选录一些精彩的巴陵戏剧目的全折或片段作为音像艺术资料,相信它们会成为欣赏教学很不错的视听教材,对学生鉴赏美的能力的提高也会大有益处。

作为湘东北民间艺术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巴陵戏300年来始终根植于民间沃土之中,历尽风雨沧桑,它的发展需要广阔的舞台,它的繁荣离不开广大的听众。笔者作为一名出身于巴陵地区的音乐学习者和音乐爱好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更多学者来了解、研究巴陵戏,让巴陵戏艺术在众多剧种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使巴陵戏这朵艺苑奇葩更加繁荣和葱郁。

猜你喜欢
巴陵岳阳剧种
巴陵石化硫酸铵稳产稳销 确保春耕化肥供应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岳阳王家河巴陵东路桥设计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岳阳首座全智能变电站明年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