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昆山之路”的灵魂

2006-09-18 09:06张树成
群众 2006年8期
关键词:昆山企业发展

张树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昆山一以贯之地坚持以创新为发展的动力,克服了发展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刷新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昆山之路”。可以说,创新是“昆山之路”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昆山发展的今天。昆山的创新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自主创品牌与专利的意识日益增强。这几年昆山民营企业呈千帆竞发的喜人局面,现有民营企业数量列江苏省各县(市)第一,累计注册资金220亿元,更可贵的是自主创名牌与专利的意识不断增强,全市已拥有好孩子、AB、樱花、旗舰等4个中国驰名商标和7个中国名牌产品,以及14个省著名商标、30多个苏州市知名商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有些已经打入国际市场,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例如,好孩子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创新,累计拥有外国和中国专利达2300多件,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好孩子”品牌童车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连续6年在美国市场销量第一。

产学研联合蔚然成风。昆山的许多企业通过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一方面实行“拿来主义”,把一些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积极借智创新,靠技术开发赢取经济效益。如在法国学成回国的徐绪炯博士,他创办的华恒焊接有限公司的核心理念是:从零起步,以“领军行业”为目标,不求所在,但求所有。在这种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先后与上海大学合作建立了焊接工程软件研究室,在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建立了电源研究室,2004年又出资1000多万元在清华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室,并聘请有关教授、研究员为企业作技术攻关,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柔性焊接系统,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广泛应用于军事、机器人制造和建筑工程等领域,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卓有成效。近年来,随着外资企业的纷纷涌入,昆山市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切入点,积极探索外向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的融合途径,较好地推动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特种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朝各自产业链高端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和自创名牌的能力。如在信息产业领域重点引进了一批具有带动性、关健性、前瞻性的核心技术。2005年初,继北京“京东方”、上海“上广电”之后的国内第3条第5代TFT-LCD生产线“龙腾”光电项目落户昆山,首期投资6亿美元。随后“德芯电子”首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也落户昆山,一期投资4.98亿美元。这两个核心技术项目的引进,加上2004年“日月光”电子大项目的入驻,带动了玻璃基板、液晶显示屏、滤光板等10多个光电产业配套的厂商陆续进入昆山,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一些重量级光电企业也纷纷造访昆山,预计今后3~5年内,昆山光电产业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总投资近100亿美元,年产值可超1000亿元。

软件园及总部经济成长潜力凸现。外企众多是昆山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促进外企落地生根也是昆山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昆山这几年精心策划、大力扶持发展软件企业和总部经济,使昆山逐步成为科技院校和海归成员落户创业的福地,成为外企行政、营运、研发的中心。目前全市已创建了昆山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创业中心、周庄传感器产业园、清华(昆山)科技园等一批软件发展载体,先后创办的软件企业达七八十家,经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15家、软件产品54个;已有六丰机械、原鼎产业、信益陶瓷等10多家外资企业在昆山设立了总部、营销中心,统一、樱花、丰田(昆山)、艾利(中国)公司等30多家外企在昆山建立了研发机构。总部、研发机构的引入,意味着这些外资企业在昆山“安营扎寨”,起到了把根留下、企业升级、永续发展的强磁场作用,使昆山经济发展拥有了更强的增长潜力。

创新型科技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建设创新型昆山,需要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企业的支撑。昆山目前已培育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9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96个,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有400多家,近两年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以上,在高端技术、热门项目上屡有重大突破。震雄集团公司成长发展的历史是昆山创新型科技企业的一个缩影。8年前,震雄公司的资产不到100万元,生产的铜丝只能为摩托车、农用车系统配套,通过连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行研制了具有现代水平的加工设备,达到了产品尖端化、配套国际化的目标,目前他们生产的耐高温铜导体高端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为20多家世界著名企业配套,2005年销售额突破了30亿元。

循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昆山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先后提出并实施单位GDP能耗、人才占劳动力比重等10项经济社会发展监控考核指标,通过招商选资、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等途径,循环经济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势头,2005年万元GDP能耗从上年的0.72吨标煤下降至0.68吨标煤,下降了6%。不仅如此,通过技术创新,全市已有25家企业利废为用、变废为宝,据不完全统计,利用工业污泥、废液和固体废物再生的有机溶液和金、铜等金属总值超8亿元,卓有成效地打造起了绿色产业链。全市600多家IT企业的废水,按循环经济的思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改造设备与工艺,绝大多数的废液、废气、废物均纳入可再生利用的轨道,有效遏制了环境污染。

(作者单位:昆山市农村经济研究会)责任编辑:尤健

猜你喜欢
昆山企业发展
黄问琴与昆山腔传承考
《昆山记》版本初探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