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与泰山民俗文化

2006-10-24 08:50夏忠梅
中关村 2006年10期
关键词:张岱泰山

夏忠梅

在中国历代典籍中,对于泰山文化的记述都是由帝王将相充斥着,间或有几个文人登临泰山,则又倾心于寄寓个人济世壮怀或闲情逸趣,成为帝王活动画卷的点缀,将泰山地区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状况及民俗文化录于文典流传者,当推晚明时期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张岱(1597—1680)为第一人。他的游记散文《岱志》(校点本载泰山出版社《泰山文献集成》)就为泰山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料。

张岱在39岁(崇祯八年)游览泰山时写成《岱志》(按胡益民《张岱研究》考)。他以优美平实的笔法记述了自己在泰山的经历,也使我们得见明晚期泰山地区平民生活的生动情形。他在《岱志》中首先描述了泰山的旅游盛况。“离州(泰安州治)数里,牙家走迎。控马至其门,门前马厩十数间,妓馆十数间,优人寓十数间。向谓是一州之事,不知其业店之事也”。《旧唐书。食货志下》即记有“牙人”之业,专司买卖双方的说合之事,以收取佣金为收入。唐宋以后“牙人”逐步发展为经官府批准执业的牙商组织,并负有监督商人纳税的责任。看来,有明一朝泰山旅游业已是相当发达。牙家不是等客上门,皆争相远出数里招徕客人,已带有竞争性质,并演化为为旅店、妓院、商店、劳务等业主招揽生意的连锁组织成员了。到泰山旅游、进香的人,在此吃住游购娱乐倒也配套成龙,又有明码标示。“到店,税房有例,募轿有例,纳山税有例”。根据客人经济条件,吃住丰简由人。“客有上中下三等,出山者送,上山者贺,到山者迎。客单数千,房百十处,荤素酒宴百十席,优傒弹唱百十群,奔走支应百十辈”。登山归来,“牙家携酒核浇足,谓之接顶。夜戏剧,开筵酌酒相贺,谓朝山归,求名得名,求利得利,求嗣得嗣,故先贺也。”可谓设施齐全,规模宏大,宾至如归。其业主收入和政府税收之巨也反映了泰山旅游规模之大。“牙家十余姓,合计入山者八、九千,春初日满二万(若按年折算,游客大约有二三百万人,已接近现在泰山旅游人数了)。山税每人一钱二分,千人百二十,万人千二百,岁入二三十万。牙家之在,山税之大,总以见吾泰山之大也。”牙家及各方面服务也甚周到,甚至有早晨叫醒客人的职责,山轿夫也已在等候客人了。“五鼓,牙家促起盥漱,山樏在户”。客人乘樏,“樏杠曲起,不长而方,用皮条负肩上,拾山蹬则横行如蟹。已射而代,则旋转如螺,自成思理”。轿工业务娴熟,负重若轻,唱着登山号子,服务客人,获得报酬,自得其乐,俨然是遗传至今的泰山挑山工的传统。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曾描写过浪子燕青打擂时岱庙中的热闹光景,当是以明时实况为本。张岱在《岱志》中记述的东岳庙内的民俗文化活动,似乎可以与之相印证 :“东岳庙大似灵光殿,棂星门至端礼门,阔数十亩,货郎掮客,杂错其间,交易者多女人、稚子。其余空地,斗鸡蹴鞠,走解说书。相扑台四五,戏台四五。数千人如蜂如蚁,各占一方,锣鼓讴唱,相隔甚远,各不相溷也”。原生态的民俗活动鲜活真切,这其中应当蕴藏着许多具有泰山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山历来是帝王封禅祭祀所在,也留下了许多祭拜泰山的礼制。比如“汉武帝至泰山下,百官为之跪拜,置梨、枣、钱于道,为帝求福。”而平民对泰山的祭拜则与帝王大相异趣,其目的则在祈求自身生活的平安幸福和子嗣的繁衍,其形式也更生动实际。《岱志》就真实描写了泰山香火之盛及平民泰山崇拜的心理世界。浩浩荡荡的进香人群,夜里或登山或下山,“上者下者,念阿弥陀佛,一呼百合,节以铜锣。灯火蝉联四十里,如星海屈注,又如隋炀帝囊萤火数斛,放之山谷间,燃山熠谷,目眩久之”。香客至神庙,奉香火钱,“日数百起,聚钱满筐,开铁栅向佛殿倾泄,则以钱进。”碧霞祠内“有元君三座,左司子嗣,求子得子者,以银范一小儿酬之,大小随其家计,则以银小儿进。右司眼光,以眼疾祈得光明者,以银范一眼光酬之,则以银眼光进。座前悬一大金钱,进香者以小银锭,或以钱在栅外望金钱掷之,谓得中则福,则以银钱进。供佛者以云锦,以绸帛,以金珠,以宝石,以膝裤珠鞋绣帨之类者,则以金珠鞋帨进。是以堆垛殿中,高满数尺。山下立一军营,每夜有兵守宿,一季委一官扫殿,鼠雀之余,岁尚数万金”。平民祭拜不分佛、道,以“心到神知”自慰,但无形之诚心却变为住持和官府的有形资财了。

张岱真实地记录了泰山的风土人情,甚至对山民的一些保护泰山的做法也予以肯定。山顶“五花岗一块顽石,进香烧藏者,日数百人。烈日而焚,其火大炽。山下人扫灰烬,淘洗熔锡者,凡十余家。故石虽烟煤,扫剔甚洁。”既能防火灾,又清洁了泰山,还有些循环经济的味道。难能可贵的是,张岱对泰山风俗中的糟粕及对泰山的破坏现象予以鞭挞,直至今天对我们都有警示意义。张岱在文中写到,最令他可恨的有两种现象:一是乞儿沿山讨钱,二是游客满山乱刻乱画。游客“甫上舆,牙家以锡钱数千搭樏杠,薄如榆叶,上铸阿弥陀佛字,携以予乞。凡钱一贯七分,而此值其半。上山牙家付香客,下山乞人付牙家,此钱只行于泰山之乞,而出入且数百余金”。最令人讨厌的是,“出登封门,沿山皆乞焉,持竹筐乞钱,不顾人头面。入山愈多,至朝阳洞稍杀。其乞法、扮法、叫法,是吴道子一幅地狱变相,奇奇怪怪,真不可思议也”。原来乞儿已是一个谋生行业,组织乞儿讨钱(代币)再与牙家兑换,也是牙家的一种老道的赚钱手段,乞儿赚些小钱,却能帮助牙家欺骗香客赚大钱。泰山本以天地造化悦人身心,可满山乱刻乱画却大刹风景。“有进香姓氏,各立小碑,或刻之崖石,如万代瞻仰、万古流芳等字,处处可厌”,且“摩岩勒字,无一字堪入眼”。张岱愤然:“乞焉者求利于泰山者也,进香者求名于泰山者也。泰山清净土,无处不受二项人作践,则知天下名利人之作践世界也,与此正等。”张岱对统治者破坏泰山也做了无情批判。他认为,秦始皇在泰山顶立无字碑(或说汉武帝立)“欲以无字愚万世,即泰山二字亦思抹杀”,出语可谓警拔。更有甚者,泰山每年香火钱这么多,都到哪里去了?“山东合省官,自巡抚以至州吏目,皆分及之”。无怪乎乞儿满山讨钱,游客到处乱刻乱画,牙家变着法儿算计游客这些事无禁无止,因为官家只管落得好处,何计泰山保护、整饬旅游经济秩序!

张岱一生不仕经济,却着趣于历史研究,评点社会,品藻人物。他兼通各类艺术,结交三教九流,有意识地探寻、记述各地风土人情,以平民的视角和心态去感受社会中下层的日常生活。其杂记散文文风朴实、简洁,大都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地域文化气息。正如《陶庵梦忆》原序云:“兹编载方言巷咏、嘻笑琐屑之事,然略经点染,便成至文,读者如历山川,如睹风俗,如瞻宫阙宗庙之丽”。三百多年来,人们的视点似乎只集中于张岱散文的艺术成就,实际上,张岱散文的史料价值亦弥足珍贵。《岱志》即为一例。《岱志》不仅为泰山文化的挖掘整理提供了民俗方面的史料支持,而且对泰山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泰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泰山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泰山文化的产业化创新等多方面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张岱泰山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泰山的形成
泰山吟
论张岱小品文的“以诗为文” ——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
评商震的《另眼看张岱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