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财富的修行

2007-01-11 07:15黄亚明
商界·时尚 2007年1期
关键词:慈善家弱者富豪

黄亚明

活着是为什么?这个命题太大。但想必逐富算人生意义之一,许多聪明人奔在挣钱的道上,跌得鼻青脸肿,爬起来顾不了喘息片刻,立马前冲。更多的普罗之人,朝如斯,昔如斯,领着一份薄薄的薪水,为买房、为结婚、为孩子愁苦一生。这似乎仍旧是财富在作祟。

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有人又忙着散财。最近,美国《商业周刊》公布2006年“50大慈善家”排行榜。“股神”沃伦·巴菲特以豪捐370亿美元众望所归荣登榜首,压倒他的老友,全球首富、微软创办人盖茨。370亿美元,巴菲特相当于捐出了自己八成半的身家。巴菲特的行为,有人赞叹,有人嗤笑,还有人心情复杂,长舒一口气:终于是扳倒了大鳄盖茨。

仔细揣想,美国“慈善榜”的激烈竞争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富豪们的某种心态。1.2亿美元的入榜门槛,将慈善的意义打了折扣。慈善,对企业而言是社会责任,对个人而言更多地体现为对社会的回报和感恩。我们能拿“捐赠数据”来衡量一家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一个人的感恩程度吗?对于一位超级富豪而言,捐赠100万可能只是九牛一毛:对于一位穷人来说,捐出1元可能是刚刚从早餐费里节省下来的。

年年慈善榜,年年中国疼。相当部分中国富豪害怕进入“财富榜”,对“慈善榜”也表现出某种暧昧的态度。中国不乏富豪,但缺少富豪慈善家。中国富人一直遭人诟病,与其财富品质不无关系。这既包括绝大多数财富来源与分配的不公,也包括不少富人的“为富不仁”和他们对待慈善事业的冷漠态度。

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主张,在机会均等原则下,尽可能照顾“最少受益者”的利益。在他看来,照顾弱者不是富人的慈善,而是弱者的权利。实际上,慈善捐赠,可以看成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只不过这种分配不依赖于税收之类的强制手段,而是出自良心和自愿。

那么,慈善大可视作是对财富的一种修行。

你若到西安南边的终南山深处走一走,有时会发现,在靠近寺庙、道观,或有水源的地方,有人搭建茅庵而住,也有就便住在山洞崖窟里的。他们中相当多的苦修者曾是富人,修行的时间有长有短。生活当然很简约,隔上一个月两个月下山一趟,买些米面油盐,菜是山林间生长的野菜,烧的当然不用愁了,枯树干枝多的是。有的还用不着下山,隔一段时间,就有关心他们的居士、香客把需要的东西送上山来。

也有隐于市者,年龄多在四十岁以上,而且以男士居多。他们不求闻达,不凑热闹,很少参加什么聚会,除少数亲友外,不和杂七杂八的人交往。报纸上没有他们的名,电视里没有他们的影,电台上也听不到他们的声,他们像古城墙上的块砖,像大槐树上的一片叶,也像藏在书柜里面的本书,不接近他们,你就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

在人人博位,人人秀镜的今天,难得的是有这份心境。有钱是有钱的活法,没钱也未到天塌地陷,只求适心适意。

所以人生的真正意义就是修行,修行是份快乐,赚钱和慈善都应该是财富中的快乐,而不在乎这榜那榜。

猜你喜欢
慈善家弱者富豪
不舍放开那双手——怀念旅港慈善家郑兆财先生
强者和弱者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慈善家田家炳奉献教育薪火相传
弱者
新晋富豪
跨省“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弱者保驾护航
“爱省钱”的超级富豪们
弱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