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的前世今生

2007-01-11 07:15欧阳婷
商界·时尚 2007年1期
关键词:艺术家空间艺术

欧阳婷

自由、多变、解放,这是Loft给居住者的三个最充足的理由。旧式木地板、裸露的砖墙、粗略粉刷的墙壁、水泥地面、木柱或者随处可见的不锈钢螺钉和铝制件,这些最初始的工厂及充满个性化的材料构成了Loft内部的共同特征,而这些在艺术家们的眼里并不生硬。

一个经常被提起的案例是纽约的SOHO区,全称是South of HoustonStreet。在最初的20世纪50年代,纽约曼哈顿区的Loft其实是一批放荡不羁而极富创造力的年轻艺术家们将那些遗弃的小型厂房和仓库进行一番布置,将它们变成了一个个个性十足、充满艺术魅力的地方。年轻的艺术家们在Loft里既居住,又工作,过着一种艺术与生活、工作和居家界限模糊而没有距离的生活。

观察——日渐上升的文化态势

在北京,一些前卫艺术家们在经过了圆明园和宋庄的自我漂流之后,选择了再次离开,并从空间上与城市拉开了距离,他们来到了北京东郊大山子Loft聚集的地方,最初的原因是因为这里租金相对便宜。

艺术家们的选择使得798工厂里那些包豪斯式工厂建筑成为了幸运的后者,这些渐成规模功能完善起来的群落,与艺术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它们之间不知是谁成全了谁。

最早租用798里空旷大厂房的是艺术家黄锐,这个前星星画会的成员,从日本回来后不仅将自己的工作室放在了这里,还将日本的“东京艺术工程”画廊也安置在他的工作室旁边。那年的秋天,画廊首展“北京浮世绘”的开幕让更多人走进了这个沉静的厂区,这个展览也可谓是后来形成的艺术区的第个艺术展览。之后到来的有美国人罗伯特的“艺术书店”、摄影师徐勇的“时态空间”、“仁Club”、“弘泰武仕”设计室、“微波释”酒吧、“八十座”西餐厅等等。

说不好哪个看似破败的“料格子”(工厂库存材料的地方)里,就是一个设计风格怪异的艺术家的住所,推开门便是一片让人讶异的世界。还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工作室正在重装之中,雇来的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按照艺术家的要求搭建那些笨重的铜铁或者木架,可能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知道这些经由自己手即将搭建好的东西就叫做艺术。

曾一度在拆迁、取缔等险象丛生的环境里坚持下来的艺术部落,形成了一股强烈上升的文化力量,态势一年比一年看上去兴旺。各种名目的文化活动在这个部落里此起彼伏,Club里常常举办一些前卫演出:行为艺术节上有艺术家把自己埋在土里、喝别人递来的水、舔玫瑰花瓣、甚至跟猫亲吻;而在国际纪录片展映活动上,可以看到纪录片导演王兵那冗长的、真实的《铁西区》:一些国际画廊机构也把极具当代性的视觉艺术展带到了这里。久而久之个艺术区渐渐形成规模,并且功能日益完善。

延伸——艺术与商业的握手言和

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和伴随而生的商业活动随着艺术仓库的兴起而变得活跃,仓库巨大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参与者,而这里显然比美术馆、展览馆之类更显亲切更易接近。

做为城市新鲜地标,时尚嗅觉最灵敏的著名商业品牌渐渐开始把新一季的时尚发布放在这里,大公司租借艺术空间的场地举办年度酒会,私人Party也已不鲜见。Loft群落改变了周围的环境气质,也日渐主动或被动地被改变。

NOW CLUB已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Club了,艺术家王磊曾在这里举行过一场热闹的试验音乐会。这里最值得炫耀的是接连举办了好几届国际纪录片展映活动。

而在相隔不远的时态空间里,时尚品牌与某著名公关公司推出的品牌发布秀也在如火如荼地举行,在这个充满后现代意味的空间里,不但有模特、有时装、有最富活力的创意人,当然也有一大群身份不明来历不明的人端着高脚酒杯和免费饮料在这个大厂房里以交友为目的展开了攻势。

与此同时,798里仍然有正在等待开工装修的新空间,雇来的民工正热火朝天地按照艺术家的要求搭建那些笨重的铜铜铁铁或者木架,可能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知道这些经由他们手即将搭建好的东西就叫做艺术。

艺术家们将自己的艺术空间无原则地出让,时尚杂志请来明星在这里拍大片,著名的商业品牌在这里办发布会,有名气的公司在这里举办年度酒会,财大气粗的人在这里办自己的私人Party……而艺术,似乎已经成为退而求其次的装饰,连同那些内部裸露着钢筋和水泥的厂房。

当代艺术与普通人之间该怎样发生关联?我想起刚刚看到的陈幼坚在上海双年展上的作品,他把耐克和阿迪达斯、麦当劳和肯德基这样的商业竞争对手的Logo在作品中置换,个中意味不言而喻,就很机智幽默。新近在现代城新开的一家emo+,有1960年代美国的裙子、箱子1980年代欧洲的女装小挎包;Levi's501的原始款;奈良美智的邪恶娃娃系列家居用品,凡此种种,这当然只是这里售卖的一小部分,还有无数崭露头角的欧洲和香港服装设计师送来他们数量不多的样衣。在这里还有一些国内现在年轻新锐设计师的作品,大声展参展艺术家姜剑的个人杂志可以在这里看到,emo+的四五个股东都是戏耍广告创意、平面设计界的香港人,而在不久的未来,这里一定会见到更多的本土年轻设计师。

也许这种自然而然融合的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

生存——艺术部落的自我复制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Loft,就像每个靠近港口的地方都可以被称为“外滩”。它们被强行把有年头的旧厂房与后现代的钢筋水泥设计混搭,却也态度平和,大门随时敞开,来者不拒。总是在鼓吹个性的人是有理由跟风的,艺术家也是需要群居扎堆的,否则嘴巴将会很寂寞。而地产商当然也通晓哄抬物价的道理。

曾经,上海苏河区因为周边环境实在太破旧,苏河河的臭味也实在难忍受而让大部分艺术家进驻之后又陆续搬离了,徒留下美好的传说;现在信誓旦旦要做的是滨江创意产业园、陶家宅1号、尚都里这样新的大型公共空间。而昆明的“上河创库”简直就是798的一个微缩版。

下一站,便是北京的北湖渠酒厂艺术园。这个由已经有些年头了的酿酒厂打造而成的聚集众多国际艺术机构、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室的新艺术园区,虽然地理位置上处于北京更加遥远的城乡结合部,但并没有阻挡住蓬勃待发的热情劲头。

“酒厂艺术园”是重新规划了建于1975年的朝阳区酿酒厂而成立的。这一区域集合了大量艺术空间,汇聚了几十个艺术家的工作室,和798艺术区一样,成为新的艺术聚落区,呈现了更新的文化气象。大部分是有钱的韩国经纪人租的空间,艺术空间的布局与展览形式与798大同小异,连作品也是,在厂区内陈列的几个巨大的红色装置作品干脆就是从798搬过来的。

在不远的将来,也许这里久而久之将会渐渐形成规模,并且功能愈发完善。也许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和伴随而生的商业活动随着艺术仓库的兴起也将变得活跃——仓库巨大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参与者,而这里显然比美术馆、展览馆之类更有亲和力。

去年挂着大幅招贴的墙壁被今年的主题海报覆盖了,不过下一个民间组织形态的欢腾的艺术节又即将到来。过完一冬后,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艺术群落的每一根神经都将会开始又一轮的莫名激动,黯淡了一冬的灰色情绪也在逆转,等待这场已经进入轨道的兴奋。

猜你喜欢
艺术家空间艺术
创享空间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