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杀人游戏”

2007-01-11 07:15崔金生
商界评论 2007年1期
关键词:黄总老苏平民

崔金生

凶案现场

场景一:黑幕袭来

办公室里,赵董事长正在大发雷霆,地上散落着扔掉的文件,黄总工程师硬着头皮僵在那里。门外的刘秘书战战兢兢守着,生怕暴风雨降到自己头上来。

就在黄总糊里糊涂,还在琢磨着发生了什么大事时,赵董事长指着地上的文件发话了:“你看看这些数据,这可是我们A号产品的技术秘密,是公司未来的希望,怎么都跑到竞争对手天成公司去了?这些只有你们研发部知道,你应该清楚泄密的后果的!”

黄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大脑里迅即开始搜索可疑人员,迟疑了一会说:“这些数据是只有我们研发部知道,但真正知道全部数据的必须是主管级,你看在苏、张和王三人中谁对你最不满,嫌疑最大?”

赵董事长一听就火了,拍着桌子说:“一定就是那个老苏,没给他总工程师当,他就成天发牢骚,看样子这次是存心报复了……”

黄总没想到董事长这么快就作出了判断,而且反应如此激烈,于是立即把自己的推理条理清晰地讲出来:“我也觉得可能是他,第一,他从原来国企辞职时,你是答应安排他当总工程师的,但现在却只是一个小小的主管一直心存不满。第二,他自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公司不敢轻易解雇他。第三,他有这样的前科,以前在国企的时候就经常帮你们私企改进技术赚外快,现在还秉性不改。第四,他是重点负责该产品的主管,第五……”

赵董事长已经很不耐烦了,摇了摇手说:“好了好了,你去处理吧……”

场景二:老苏出局

老苏站在公司门口,拿着离职单,欲哭无泪!

那天,黄总找他到办公室谈话。他本不想买他的账,但还没两分钟,黄总又来一个电话,语气相当强硬。等他到了黄总办公室,还没容他坐下,黄总就摆了摆手说:“不必了,你到财务室去结账吧!”

老苏震惊了,他心里想不通的是,以总工职位,数倍工资的诱惑下跳槽过来,满以为能大展身手,自己现在不仅被打入冷宫,怎么连个主管的位子还不保?

而后面黄总的话更让他怒不可遏,

黄总不温不火地说:“公司A号产品的技术数据已经外泄到竞争对手那去了,你是知道自己身份的。虽然你平时发发牢骚,不买我的账,我们都不怪你,但这次董事长是下了决心的,不过念及是他亲自请你来公司的,不想把事闹大,传扬开去!你好自为之吧!”

老苏忍无可忍,径直走向董事长办公室,却发现门紧锁着,黄总尾随而来,并严肃地正告他:相见不如不见,董事长这次都没有跟你计较,你别到时候嚷嚷开,让自己以后连在这个行业里立足的机会都没有,,

老苏又气又急,徒叹奈何!找不到赵董事长,他也不敢和黄总嚷,因为黄总善辩是出了名的,黑的能说成白的,死的能说成活的,万一没吵过,反倒让业内人都以为是自己出卖公司机密,那就更划不来了。

更可气的是,老苏知道了泄密者,但却没有了申诉的机会……

场景三:游戏还在继续……

事情的发展似乎证实了老苏的“杀手”角色,因为不久老苏就被那家竞争对手聘用,研发数据也没有继续泄露的迹象。

就在A产品上市,赵董事长踌躇满志时,一场更大的危机袭来,游戏继续进行。

那天,赵董事长准备在黄总的陪同下和一家大客户签约,合同文本都拟好就绪。这单合同足以支撑公司半年的盈利,研发投入也可以因此收回大半,所以赵董事长不得不亲自出马,以示重视。但就在他们上车的刹那,对方通知已经和主要竞争对手天成公司签好合同。

天上地下,转瞬之间。而且这还是只是个序曲……

后来,每逢大订单到了关键时刻,就被天成公司截留,而自己如果仅靠着小订单,根本不可能短期内收回研发投入,企业效益不断滑坡。赵董事长怀疑企业依然有“内鬼”存在,要求黄总尽速查处,黄总也依律查处了几个业务骨干和研发骨干,但似乎仍然止不住订单流失势头。

大结局:

不久黄总以管治不力为由向赵董事长辞职,企业也由于资不抵债,被迫破产。而戏剧性的是,随后黄总却成了天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角色:身份决定心态

上述案情是我朋友老苏的亲身经历,这是一起典型的企业“杀人游戏”。而身为局中之人,他却不知道身份是什么,游戏规则是什么,冤乎枉哉被人杀掉清除出场,实属正常。

“杀人游戏”最早源于美国硅谷各大公司的培训课程,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逻辑能力、分辨能力和判断能力,然后推出团队中与大家设定的目标不一致的人。它之所以在白领、企业中流行,是因为其反映了自身的真实生活经历。在游戏中,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份,要平衡自己与整个游戏之中的关系而辩论。这如同企业管理中,每个员工代表部门或派系。每个人的立场都是不一样的,但实际上,大部分员工的立场和心态都是类似的,每到投票的时候,人就会分为几个阵线。

而本案中的老苏就是这样的心态,不同的是他获得了一般平民所不具备的场外信息——无意中听到了黄总窃取公司机密卖给竞争对手的情况。

虽然他在第一时间里,就想把这件事情告诉赵董事长。但想到告黄总密的后果,老苏的心里就犹豫不决:来他没有这种“告密”的习惯,这种行为不是他的做人原则所允许的。二来万一他告密的事情让别人知道了的话,那别人又会如何评价他。三来他知道现在黄总把赵董事长哄得团团转,两人好得合穿一条裤子,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说出这件事来,赵董事长未必肯信。

如果他首先站出来指认黄总,也许会被黄总反咬一口,提前出局,所以他从自保的角度希望在不冒犯黄总的情况下留在公司中。

杀手:以他为主,引火烧人

心态:杀手掌握的信息应该是最多的,因为除了同伴,都算得上是敌人,在没有杀掉警察之前,杀谁都一样,而如果其中存在特别有分析能力的平民(或警察),杀手的策略是,要么争取这位聪明者的信任,从上而下获得成功:要么先引导大多数平民把这个聪明者公投出去,以消除威胁。

所以很多杀手会偏向于分析其他人,“以他为主”,将矛头引向同伴之外的任何人,而且因为杀谁都一样,他会更多的选择“见风使舵”,轻易不会保护谁,即使是同伴,也常常选择“丢车保帅”的策略。

在本案中,黄总算得上一个称职的杀手。他在泄密事情败露后,“以他为主”,明智地提出了三个杀手候选人供赵董事长选择,巧妙的排除了自己。并在其中安排了老苏这样个自己希望除掉,而且极有可能刺激赵董事长神经的人物。

而当赵董事长凭个人恩怨匆匆判断老苏是杀手时,他又不失时机地予以赞同,加以论证,使老苏的冤杀成了定局。

相比之下,老苏却忽略了一个基本的规则——在杀掉警察之前,杀手是不会罢手的,而对杀手威胁最大的平民肯定首当其冲。

事实上,当老苏发现黄总泄密的那一刻起,就应该知道“自保”是不可能的。因为纸包不住火,企业迟早会知道出了“内鬼”,那么最短的时间内找出这个内鬼就是

企业肯定要做的事情。而旦企业出现了内鬼,就会人人自危,每个人都难免成为嫌疑对象,而“凶手”为了保护自己,冤杀平民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另外,老苏也是所有的平民中最懂技术的,是一直不买黄总账的平民,那么只有选择将他踢出局。

警察:中间路线,公平判断

心态:警察掌握的信息比杀手还要多,杀手只知道伙伴,再去找出警察并杀掉,而警察还可以每轮证实一个人的身份,因此越到最后,验证了的人数越多时,警察的目标就会越明显,但比起杀手直接暗杀人,警察却必须通过引导平民去公投才能实现,因此必须避免冤杀平民,减少支持自己的力量,

所以,作为警察的心态是,既要保护自己,避免暴露身份而被杀掉,又要说服平民相信自己,尽量引导平民去投杀手的票,而不要冤杀平民。例如当大家都把矛头指向一个已经验过的平民时,警察的选择就很重要,警察的发言,自然而然流露出第三方的心态,例如会分析谁谁可能是杀手,谁谁可能不是杀手。

在本案中,作为所有者,找出杀手是赵董事长的天职,但他却放弃了警察所需要的手段和权利,完全是一个失职的警察,最终只能被杀掉。

首先,他放弃了引导平民找出杀手的权利。他只是凭直觉确定“杀手”,并利用警察的职权使其强行出局,并没有展开充分的调查分析,也没有其他平民的证据佐证,就根据以往的经验匆匆做出了决定。而在杀人游戏中,经验往往最有可能误导自己。

其次,他没有以平和的第三方视角公正地看待其他人,先入为主地确定了对黄总的信任,将自己的警察职权授予了他,同时又主观地认定老苏的杀手身份,错杀了平民。事实上,除了赵董事长天然的警察身份外,黄总并非股东,也不是所有者,与老苏一样只是职业经理人的身份,从逻辑上看应该一视同仁的。

第三,没有给当事人以“遗言”的机会,丧失了最后“验证杀手”的可能。游戏中前几位的“死者”还有权力提供一些证据指控凶手——那怕他的指证与怀疑是错误的,至少他有个辩解的机会。而现实中赵董事长根本就没给老苏这个机会,这使老苏被“冤杀”得没有任何价值。

平民:以我为主,明哲保身

心态:由于没有特定的目标,大多数平民都想留下来慢慢玩,再加上没有额外的信息,他们也往往显得无知,关注的是自己的利益,只要自己不被公投出去,就达到目的了。

所以,他们的表现是,大都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辩白,例如因为什么什么原因,我不是杀手。而相对较少去主动分析谁是杀手,谁不是杀手。

法则:寻找同盟者

在企业中,事实上是在人类社会所有的组织中,每天都在上演着杀人游戏。当然,并非都那么血腥和鲜明的功利。但是,游戏之中的角色心态却是完全一致的。

平民员工:谁会被列入裁员名单?

平民的数量在游戏中总是占多数,如果不能产生一两个观察能力很强的平民,其他的平民是很容易被误导的,所以拉拢有影响力的平民成为了所有警察或杀手获胜的手段。

在企业内部,普通员工都是大多数,而当员工中间产生了有领导能力的人,企业高层就会思考对策:你是希望通过引导庸才员工的权利来扼杀这位领导者,减少竞争对手;还是通过拉拢这位领导者而达到加强管理,提升效益的目的。不同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层的角色定位。

企业最常见的杀人游戏是裁员,主因通常是业绩不佳。这时,谁不利于业绩的改善,谁就会被认定为“杀手”,而被“公投”出去。这一过程中,杀人游戏中的最基本法则“寻找同盟者”就成为一个人能否胜出的关键,谁会出局,谁又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一个人在公众中的影响。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和最不受人注意的人,都会被列到“死者”的名单上。后者是毫无疑问要出局的,因为不符合被拉拢为同盟者的要求。而前者则要取决于企业高层的组织博弈。如果企业担心一个人的影响而伤害到系统的稳定性,那么较有影响力的员工就有可能被清除,常见的说法是“功高震主”或“树大招风”。但更常见的是,较有影响力的员工会在这一轮游戏中脱颖而出,毕竟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寻求更优秀者的加盟。

企业家:被杀手包围的警察

企业家们看上去风光无限、前呼后拥,而事实上环绕在他身边的杀手要远远多于同盟的平民和警察,因此他的寻找同盟者之路更为艰难,也更为关键。

英特尔公司前CE0安德鲁·葛洛夫一语道破了企业家内心中最大的隐患:“企业繁荣中,孕育着毁灭自身的种子,你越是成功,垂涎三尺的人就越多,他们块块地窃取你的生意,直到最后一无所余。”

所以葛洛夫认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整天忧心忡忡,担心产品,担心员工,担心竞争,这些大都是包围在他身边的疯狂杀手,任何一个都不敢掉以轻心,更何况还要从中寻找出支持自己的同盟者。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要求企业家在一团乱麻的市场中清晰地研判出未来的趋势。这是企业战略方面的考量,如果这一步走错,企业也就不复存在。

所以企业家每天要在大量的项目里冲浪,瞧瞧这个,看看那个,琢磨琢磨这个,考虑考虑那个,到底上哪一个项目呢?感觉好像上哪一个项目都是找死,可如果不上项目的话,却又是分明在等死。

与游戏中的法官有准确的提示不同,企业家不是无所不知的预言家,他们也缺乏明确的方向,研判错误的时候多,正确的时候少,因为预示着发展方向的征兆不计其数,但我们却只有一个未来。虽然如此,但企业家无论是研判得准确与否,都得蹲在他的老板台上把他的活干好。

作为天然的警察,企业家最大的失败就是选错了同盟——用错了人,上错了项目,诸如赵董事长错误地信任了黄总,从此彻底地丧失了机会。正是这种无休无止的游戏进程生生的将企业家逼成了“偏执狂”。

职业经理人:最会寻找同盟的潜伏杀手

大多数职业经理人的成长和崛起靠的就是不断寻找同盟者的过程。但与企业家不同的是,由于缺乏归属感,他们也是最容易转变的潜伏杀手,或者说,他们崛起的过程有着浓厚的杀手痕迹。

对上,特别是在企业家采取战略决策之前,一批企业精英就会蠢蠢欲动,他们从各个角度包抄了企业家,为自己的项目或是能力进行游说——在这场游戏中,这些人多半都是杀手的候选人,但此时他们正努力证明自己是个合格的好警察,一旦角色被定位于警察的企业家硬着头皮敲定了一个项目或是方案,其主持者立即获得了暂时的警察身份,然后他就开始了“杀人”。

项目也好方案也罢,都意味着对原有的组织体系的一次冲击,冲击的大小不论,但洗牌的性质不变。

对下,随着企业战略的调整或制定,对团队的要求也越发的明晰,哪一个人更符合企业的方向同时也更适应于团队?这时候员工们开始骚动起来,一如围坐于圆桌四周的游戏者,开始向大家证明自己的能力与适应程度——这期间他们的影响力决定了一切。不见得你优秀就会成为团队的一员,也不见得你默不做声就能逃过劫。

幸存者:过滤不稳定人性

游戏玩得好,企业就会避过风险,直抵市场的制高点。游戏玩得不好,就会进入下一轮的洗牌过程中,只要企业能够在资源耗尽之前成功地完成游戏进程,将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杀手”清除出局,就不能说是失败。

对于担负着将杀手揪出的警察之职的企业家而言,凭感觉判断来清除杀手是最不可靠的手段。墨菲定律说:一旦你将一个无名小卒踢出你们的团队,他马上就会在对手那里大放异彩。太多的企业都吃过这种亏,锚将最优秀的员工误认为杀手清洗掉,以至于后悔莫及。

避免企业内部冲突的最好良方是最精密的业务流程,这恰恰是国内企业最缺乏认识的。国内企业更多的时候求助于人治的手段,管理者丝毫也不怀疑自己的智慧与英明。但是,智慧与思想由于无法量化,注定了它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以教科书的方式传承,慧眼识人的智者任何时候都是少数。所以,专业化与精密的企业内部分工才成为目前企业管理发展的态势。

这样做的目的是过滤掉不稳定的人性,以规范的业务流程框定每一个员工的职责,避免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工作重叠区域,减少团队磨合,不管你是杀手还是平民,你只要负责将你自己的那份工作做好就0K!

一句话,不玩了,企业不玩杀人游戏了!

[编辑陈建光]

猜你喜欢
黄总老苏平民
老苏(散文节选)
非富即贵?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内AV放大器简析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老苏的驿站
软话醉话黄光裕
老苏的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