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再探政策底线 全面控股广发行

2007-01-11 07:15
商界评论 2007年1期
关键词:中资银行花旗汇丰

现状勘察

历经一年多的激烈角逐,以美国花旗集团为首的竞标团终于扳倒对手,成功购得广东发展银行85,6%的股份。其中花旗集团与中国人寿、国家电网、中信信托四家均各占20%的股份,并列新广发行第一大股东。

虽然“单一外资持股中资银行不能超过20%”的政策缚住了花旗的手脚,但其全面控股广发行的意愿仍痴心不改:

在整个广发行股权竞购过程中,花旗迫不及待先后抛出持有广发行51%、40%股份的计划,方案遭拒后,又试图让旗下子公司持股5%,自身持股19,9%,曲线突破“单一外资持股不超过20%”的限制,依然没有被许可。

在广发行股权竞购结束后,花旗又赶紧同其他股东签订了股权优先购买协议,最多可持有40%的广发行股份。

20%的股权到手后,花旗实际控制着广发行的经营管理权。在新广发行当中,花旗在16位董事中独占6席,其(韩国)企业和投资银行部主管麦克尔·辛克出任行长。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2007年的花旗,会尽一切全力赢得广发行更多的股份。

推理过程

试图全面控股广发行,花旗是不得已而为之。

尽管银行各项指标均居全球同业前茅,但花旗在中国的拓展确实落后于汇丰等竞争对手。目前,花旗在中国有6家分行,而汇丰有13家。对花旗来说,绕过相对耗时的分行审批,直取全国牌照的中资银行,曲线进入中国实乃上上之选。

但“单一外资持股中资银行不能超过20%”的政策牢牢束缚住了花旗的手脚,这也是花旗全面控股广发行的最大障碍。

虽然明知这条政策存在,但在广发行股权竞购过程中,花旗一直不遗余力地试图有所突破。2005年9月,花旗曾提出自己持股51%,年底时又改成40%,但都遭到金融高层的否定。直到2006年9月,花旗仍试图让旗下全资子公司第一联合资本持股5名,使第一联合资本与自己持有的19,9%的股份加起来超过20%,却依旧胎死腹中。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外资控股不能超过20%”这条政策不改变,花旗永远没有机会全面控股广发行。幸运的是,政策已有松动迹象。

2006年4月银监会明确表态该政策不能突破之前,多家媒体报道花旗能得到40%甚至以上的股权。事实证明,这决不是空穴来风。广发行签约当天,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王兆星透露,决策层当时确实曾经讨论过广发行外资持股“破例”的想法。

其次,份文件“巧合”的出台为这种推测作出注解。就在广发行签约前不久,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其中明确表态,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度放宽外资进入金融服务业的股权比例”。

虽然外资持股比例由20%提高到什么程度尚不可知,但按照中国金融行业改革一日千里的奔腾速度,2007年外资进入金融服务业的股权比例的放宽应是水到渠成。

紧接着,花旗面临着从哪里能获得更多广发行股份的难题。

本来,上市时增持股份是花旗全面控股广发行的一个重要契机。但由于广发行还有500亿元左右的不良资产待处理,也不符合连续3年赢利的上市条件,广发行在2007年要实现IPO的愿望基本不可能实现。

因此,花旗要增持股份只能寄希望于现有股东。实际上,花旗已经有所行动。根据花旗竞购团与广发行达成的协议,花旗股份的锁定期是6年,其他股东的锁定期是3年;花旗将拥有购买其他股东部分或全部股权的优先权。

虽然花旗增持“必须通过监管部门批准,而且花旗的持股比例不得高于40名”,但由于花旗团队除中国人寿外的其他成员,如IBM信贷、普华投资等大多未必有“将红旗扛到底”的决心,锁定期后获利出局也是顺理成章。

也不是非得等到3年以后,花旗才能梦圆。如果2007年政策松动,原先广发行的老股东(现占14,4%的股份)又愿意出让所持股份,花旗接手顺理成章,自然会跃居第一大股东。

此外,中国的特殊国情也有助于实现花旗全面控股。在股权竞标团内,中国人寿、国家电网等都没有银行业背景,再加上行长人选由花旗提名,广发行的经营管理权实际上掌握在花旗手中。虽然根据西方传统的公司理论提倡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利于公司治理,但在中国,掌握经营权意味着能更容易获得所有权,郎成平抨击的MBO便是明证。

冲击波

如果能顺利在2007年全面扩股广发行,花旗可以使自己传统业务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省去大量另起炉灶建立分行的市场拓展成本,同时能将服务对象成功延伸到存款1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客户。更重要的是,花旗可以凭此顺利突破自己进入人民币存贷款业务的种种成本障碍和市场障碍,从而挤压中国商业银行暂时还受政策壁垒保护的市场。

2007年的广发行则会凭借与花旗合作推出更多新产品,以一个崭新的面孔出现在顾客面前,从而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当中后来居上。

虽然汇丰持有的19.99%交通银行股权,与花旗的控制广发行的20%相差无几,但由于汇丰前面有第一大股东财政部,汇丰未来数年之内全面控股交通银行几乎不可能,而其另外参股的上海银行也仅仅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城市商业银行。2007年的花旗,完全有可能凭借广发行与之前入股的浦发银行,完成对汇丰的追赶和超越。

成败界点

花旗能否全面扩股广发,还要取决于四点:是“单家外资对中资银行持股不超过20%”这项政策能否修改;二是假如花旗持有广发行40%股份,广发行是否仍是中资银行(因为如果广发行变成外资,其运行、经营范围、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都会受到限制,这显然是花旗不愿意看到的);三是持股14,4%的老股东有无出售股票的意图;四是中国人寿等股东是否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即安心分红,不寻求进一步增持股份,加大自己的话语权)。

如果以上四个关键界点均为肯定,那么2007年,我们将看到一个被花旗全面控股的广发行。

猜你喜欢
中资银行花旗汇丰
中资银行“直面”挑战
爱的花旗松素 走进吉林松原市场
“清基之王”花旗松素
案例不少个个真实 听听患者口中的花旗松素
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的法律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汇丰总裁 年后搬回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