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酱情怀

2007-01-20 03:29李俊宝
满族文学 2007年1期
关键词:酱缸大酱黄豆

李俊宝

我这辈子对吃的东西是很不讲究的,不管好的坏的食物,只要是人吃的东西且卫生干净,都能填满我的肚皮。妻子说我好侍候,儿子说我不讲究。但我总愿意对儿子说:甜酸苦辣都有营养,风霜雪雨都要生活。其实,我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在实际生活中,我还没有达到见啥吃啥,吃嘛嘛香的地步。特别在吃大酱的问题上,我还是习惯于择酱而食。在我的记忆里,除了母亲做的大酱外,我是很少吃别人家的大酱的。如果问我什么原因,我也说不清楚。只是觉得吃着母亲做的大酱放心,有大酱味儿。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愿意观察大人们做事。特别是每年春天母亲做大酱时,我都要跟在母亲的前后,为得是让母亲给我抓一把炒熟的黄豆吃。一来二去,我就掌握了制作大酱的全过程。家乡的大酱制作方法与其他地区的制作方法可能不太一样,但也不复杂。做大酱前,母亲把春节做豆腐时剩下的黄豆都拿出来,用筛子筛一遍后,再用簸箕将杂质簸出去,就开始把黄豆放进锅里炒,一直把黄豆炒爆了花时才从锅里取出来。炒熟的黄豆发出一股诱人的香味,真能让人唾涎三尺。母亲为了不让我等馋猫乱动炒熟的黄豆,出锅后就只抓给我们哥几个一小把尝一尝,其余的都装进袋子里放进厢房锁上了,等我们出门上学后,母亲才一人扛着三四十斤黄豆到碾子上磨成面。等我们放学回来时,母亲已经把黄豆面用凉水搅拌后,攥成了一个又一个与香瓜大小的酱块子。母亲把酱块子挨个摆进做豆腐时用的平底柳筐里,用牛皮纸盖在上面后,放在不冷不热不湿不燥的通风处发酵一个春天,酱块子上都长出了一层白白的毛毛时才真正发酵好,这时,一个个酱块子从里到外都变成了栗红色。等到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母亲就开始下大酱了。

为什么家家户户都赶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下大酱,至今还是个谜。问母亲时,她只是说:只有这天下的大酱才好吃,如果改在另日,做出来的大酱就会发酸、发臭没有大酱味儿。我不知所然,探索了多年也没找到任何关于做大酱的历史典故,只是觉得老祖宗太伟大了,·他们不知历经了多少年多少代人,才总结推广出了制作大酱的日子。真让我敬佩得五体投地。

庄户人家对大酱是非常青睐的。主妇们把大酱下好后装进坛子里或小缸里,放在朝阳的炕头上,每天翻搅一次,连续翻几天,大酱缸里就会散发出阵阵酱香来。这时,母亲就用牛皮纸将缸口封闭的严严实实,等什么时候把往年的陈酱吃完后,才开始打开缸口吃新酱。母亲说:“大酱不怕放的年头多,时间越长越好吃。”在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的炕头上都有一两口小酱缸或小酱坛,这是代表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谁家的儿子大了,媒婆去提亲时一看炕头上没有酱缸,就知道这人家不是过日子人,该成的新亲也泡汤了。所以,有的人家宁可春节不做豆腐,也要把黄豆攒下来做大酱。还有的人家又想吃豆腐又想做大酱,就把仅有的一点黄豆掺上一些玉米面做大酱吃。这样的大酱无论从色泽、口感、味道上都远不如纯黄豆做的大酱好吃。所以,父母对每年做大酱的事情非常重视,他们说:“年节好过,平常日子难过。宁可春节少做豆腐,也绝不能用其它粮食代替黄豆做大酱。”故母亲做出来的大酱非常好吃,色泽暗红,形似红糖,用筷子在酱缸里剜出一块放上清水就能稀释稠稠的一大碗。母亲每次和酱时,很远就能闻到扑鼻的酱香味儿。

在农村,大酱就是餐桌上永恒的主题。特别是在七十年代以前,百姓的生活非常贫困,一月一年也很少吃到几次炒菜或炖菜,大酱就成了人们一年四季下饭的调料。白菜帮子,萝卜缨子,婆婆丁,苦苦菜等等,都在大酱的陪伴下咽进肚里。大酱这玩艺儿真是个神秘的好东西,不管什么样的蔬菜,不管是苦的、辣的、涩的、酸的东西怎样刺鼻反胃,一经蘸上大酱咀嚼,立刻就成了可口的美味。

我应该算得上是吃大酱的贪婪者。不管是生吃、熟吃就是百吃不厌。当兵时,部队吃的大酱都是从酿造厂买回的。成家到地方工作后,就买不到那种可口有味道的大酱吃了。农村朋友们给我送的大酱我实在吃不习惯。因为,这地方的大酱跟我老家的制作方法有点区别。这儿是把黄豆放进锅里烀煮后再将其捣乱制成酱块,其它程序与老家一样。只是大酱的色泽和口感不如母亲做的好。大酱呈现灰黄色,稀稀的酱汤里还有好象没有消化好的豆瓣瓣,吃到嘴里有一种咸苦和微臭的味道儿。从大酱的外形上一看,就能给人一种别样的想法。所以,我在外几十年,从不吃辽东农村做的大酱,除了自己到市场上买一两袋名牌大酱外,其余的酱都是从老家带回来的。在我的一生中,我对吃、穿都没有任何讲究,只对吃大酱讲究点,这也算得上我惟一值得保留的特性了。有时,妻子为了给我改善口味,还特意给我做一碗肉丝酱或鸡蛋酱,可我总说不如原汁原味的生酱好吃,气得妻子说我不知好歹。

每年春季,等到各种野菜生芽吐绿的时候,我就会利用星期天领着妻子、儿子到山上去挖野菜。什么婆婆丁、苦苦菜、曲曲芽等等都能让我蘸着大酱美美地吃上一个春天。妻子看着我吃的津津有味时,就对儿子说:“你爸爸真是农民的儿子,在城里这么些年了,还没忘记农民的本色。”更可笑的是,有时我们到山上挖野菜时,当地的老乡还认真地问我说:“你们家里还养鸭子呀?”我笑着回答说:“养!还是挺大的一只鸭子呢!可能吃了,这一大袋子野菜,几天就吃完了!”妻子和儿子听我这么一说,禁不住笑的前仰后合。

东北有句民谣:“大葱蘸大酱,越吃人越胖。”其实,我就是吃着野菜蘸着大酱成长起来的。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山上的野菜都被人们挖光吃光了,母亲就到树林里采摘一些嫩嫩的杨树叶或柳树叶回来,用开水烫一下,再放进大缸里用清水泡上,过个三五天时间,这些嫩叶就在缸里发酵了。这时,母亲就从缸里捞出一些攥干水份,让我们蘸着大酱充饥。这些嫩嫩的树叶经过发酵后,吃到嘴里苦涩苦酸的,可一经蘸上大酱,味道就可口了。那些年里,我就是吃着野菜、树叶蘸着大酱活过来的。所以,我对大酱的情怀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大酱的感情也是由来已久的。

小时候,母亲把高粱面用开水烫了之后,就用擀面杖擀成盘子大小、比铜钱还薄的一张张薄饼。吃饭时,我们就在饼上抹一层大酱,再放一些青菜或野菜卷上,实在是好吃极了。这些年来,我还没有忘记烙饼大酱卷野菜的味道,经常让妻子给我烙饼吃。开始时,妻子不知道咋个做法,我就把母亲烙饼的手艺教给了妻子。她学会后,我什么时候想吃,她就能什么时候让我吃到嘴里。一年之中,我至少要吃几个月的野菜蘸酱卷饼吃,这种吃法既经济又实惠,非常可口。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得已经无法同过去相比了。吃过大江南北的精美菜肴之后,野菜蘸酱又以其纯朴清新的姿态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不管在城里在乡下,还是在大酒店或小吃部,大酱又焕发出了它应有的魅力,成了城里、乡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有所不同的是,过去野菜蘸大酱是为了充饥,为了活命。而现在人们吃野菜蘸大酱,是因为天天吃大鱼大肉腻歪了,想换换口味,清理清理肠胃。虽然野菜蘸酱的味道苦涩,但人们都知道苦有苦的道理,有其对于健康的意义外,还可以为平凡的感受提供别样的刺激。

对于历史有所记忆的人们在吃野菜蘸酱的过程中,不仅能找到久违的感觉,而且还会品尝到双重的感受。而对于儿辈们来说,他们并不知道野菜蘸酱在当年对他们的父辈生命的意义,可能也许还不知道如今一盘野菜蘸酱在大酒店里的价格。毕竟儿辈们没有经历过野菜蘸大酱才能活命的年代,现在给他们讲这些,可能还以为我们是在编故事呢。这就是不同的时代带给人们的不同的心情,在逐步地满足温饱和稳步进入小康的对比中,父辈的感受更加丰富,回归简朴的生活方式也在急切地成为现代人的时尚。不管怎么说,大酱它不分富贵贫困,以它纯朴、憨厚、可亲、可敬的品格,已经被世人所公认。

野菜蘸大酱,清热又消炎。这是我多年总结出的非常明显的“食疗”药膳方法。如果谁想活的健康长寿,就请你经常吃野菜蘸大酱吧!特别是那些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如果每天都吃一些野菜蘸大酱,它肯定会给你一个惊喜,给你一个健康!

[责任编辑丛黎明]

猜你喜欢
酱缸大酱黄豆
母亲做酱
数黄豆
下酱家什
从《武媚娘》看酱缸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突
在伦敦唱歌,在墨尔本听
黄豆枕头
让你忘记我
足坛“酱缸”里的杨一民
浊流中的一粒豆
自然发酵大酱不愁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