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经贸关系2006回顾与2007展望

2007-03-02 18:39
中国经贸 2007年2期

中国-东盟经贸关系

2006年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继续成为“亮点”

许宁宁副会长指出,中国-东盟经贸关系是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动机,2006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第三届中国-東盟博览会的成功召开,表明中国-东盟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标志着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此东盟轮值主席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给予高度评价。2006年度东南亚政治经济领域十大新闻热点是:(1)中国-东盟15周年峰会召开;(2)泰国政局动荡导致军人政变并出现金融和股票市场波动:(3)越共十大、老党八大召开,革新开放路线得到延续:(4)越南入世;(5)布什访问东南亚(新加坡、印尼、越南);(6)东盟召开首次防长会议(缅甸未参加);(7)马来西亚现总理巴达维与前总理马哈蒂尔发生政治冲突;(8)柬埔寨议长拉那烈被进一步边缘化;(9)东盟一体化进程加速,日本加快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的经济伙伴关系(EPA)谈判进程(10)东盟峰会首次改期。

陆建人研究员分析谈到,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和深化,离不开双边合作的推进,近年来中-印尼、中马、中越、中老关系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意义重大(老挝是唯一未能实现2005年达到2亿美元对华贸易额目标的东盟国家)。中国-东盟纪念峰会的召开来之不易,此前唯一的例外是2003年初召开的日本-东盟峰会。当时,日本拿出30亿美元给东盟,其中15亿给湄公河治理,15亿给东盟经济发展。2006年中国-东盟纪念峰会,中国共拿出100万美元建立“中国东盟基金”,经贸合作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06年越南、菲律宾加入早期收获计划(EHP),至此东盟老成员国全部加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增长迅猛,2006年1~10月双方贸易额达1299亿美元,同比增长23.1%;东盟成为中国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60%~75%(主要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国对东盟逆差总体下降,2006年1~10月同比下降2.1%,但主要逆差同比上升,其中对菲律宾逆差为93.7亿美元,占46.6%;对马逆差为83.1亿美元,占6.3%;对泰逆差为65.5亿美元,占33.6%,菲、马、泰三国分别居中国十大逆差来源国的第四、七、八位,同时东盟无一国列入中国十大顺差来源国。2005年阿罗约曾就此当面感谢中国领导人,表示中国逆差给菲律宾提供大量就业机会。2005年底,中国在东盟10.8亿美元投资,东盟在中国385亿美元投资。截至2006年7月,东盟对中国投资40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8亿美元),中国对东盟增长1.25亿美元,增幅明显。2005年底,中国政府设立50亿美元优惠贷款,中国进出口银行2006年达500亿人民币贸易投资贷款。劳务工程承包方面,中国对东盟国家劳务输出2006年共签约53亿美元,实际可达28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主要对象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输出劳务的构成发生改变,劳务人员的层次提高,由普通劳动力向医生、厨师等专门技术人员转变。

当前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呈现四大特点和发展趋势

许宁宁副会长指出,当前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呈现“互利合作、务实合作、全面合作,创新合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互利合作是目的和基石,2006年中国东盟投资商务峰会“共同的需要,共同的未来”(政府、商会、企业共同考虑);(2)务实合作是最大优势,各国政府在此原则指导下,政府先行,企业借势取利;(3)全面合作是发展潮流和合作趋势。当前,中国-东盟贸易过多依赖跨国公司(TNC)内部电子产品贸易实现,未来应进一步扩大至物业、服务、投资等领域;(4)创新合作是新的增长点。自贸区主要有两大效应,即“贸易创造”效应(制造新的贸易机会)和“贸易转移”产品销往其他地区转而销往低关税区),未来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的着力点应围绕“贸易创造”做文章。

2007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前景看好

1、外部影响:有利因素超过不利因素。陆建人研究员指出,2007年是10+3合作十周年,也是中国东盟下一个15年合作的开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受世界经济(美国经济)、世界贸易、金融环境、油价以及各国政局、地区安全形势、禽流感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中,不利因素不仅包括禽流感、地震、泥石流、恐怖主义等非经济因素,也包括朝核危机等地区安全问题,还包括东盟国家政局不确定性,如泰国军政府应对国内局势的动向、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地位问题等。但总的说来,有利因素超过不利因素:(1)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6年9月报告估计,2002年以来世界经济处于过去30多年的增长高峰,2007年增长速度将达5.1%。世界银行(WB)预计数字为3.9%,2008~2009年有望达到3%以上。(2)美国经济2007年将放慢(2006年上半年房地产泡沫破裂),将总体保持3%左右的增长速度,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3)东亚2006年经济令人乐观(较高增长态势)。亚行预测2006年可达7.7%,2007年达7.0%(不含日本)。2006年日本增长2.8%,2007年有望增长2.4%。(4)中国经济2006年增长速度增长10%,得到国际认同;人民币继续升值,利于东盟向中国出口,但东盟货币是否也会升值仍是疑问。(5)东盟2006年实现5.4%的经济增长率,2007年有望达5.3%,增长平稳。(6)国际油价2006年出现波动,2007年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小,预计可保持在60~65美元/桶(随供求关系调整),即使美国攻打伊朗,预计也不会超过100美元/桶。(7)全球金融市场2007年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与经贸相比,全球金融失衡较严重,美国经常账户处于高逆差,而OPEC主要产油国、国际贸易主要出口国(如中、日等国)则处于高顺差,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2007年,东南亚遭遇金融风波的风险仍存在,但经过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各国经验更加丰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泰国2006年12月对金融政策进行调整,导致股市波动,但也打击了国际游资。(8)当前东亚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中美日关系得到改善,10+3合作取得良好进展,这些外部因素将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

2、新的商机和增长点将不断涌现。许宁宁副秘书长、陆建人研究员均谈到,(1)2007年中国-东盟贸易额增长仍将保持上升势头,但增幅可能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2007年中国-东盟货物贸易进出口关税将降至6.6%,届时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可能减小。(2)预料服务贸易的比重将大幅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

点。东盟现已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市场,未来将继续强化该地位,其中新、马、泰等国的运输、酒店、会展、法律、会计师、旅游、海外劳务等开放程度均超过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对提高中国自身相关领域的服务水平具有较强互补性。2007年1月1 4日中国-东盟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将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合作。(3)物流业将成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头(现已占中国GDP的18%),也将成为东盟经济发展的重头,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发展将进入新的增长期,其中泛亚铁路东段已开工。(4)2006年底,中国入世初期过渡阶段已结束,2007年将有更多的东盟企业进军中国金融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5)中国-东盟已有的双、多边协议、联合声明将得到加紧落实,其中包括2006年10月31日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与东盟签署的《行动计划》,以及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五年规划》等。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关系发展密切不可分,今后双方将着力夯实双边关系。(6)越南入世(2007年1月1日)将带来更大商机。按照越南入世时的承诺,2009年7月1日越南将正式开放汽车、摩托车制造,该国汽车市场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提供新的契机。(7)南海增长三角、东盟东部增长三角(台湾也已提出参与)将进一步展现活力。

3、“建设高质量的CAFTA”将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关键点。许宁宁副秘书长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自2004年启动以来进展良好,今后的发展走势是:(1)2006年7月多哈回合谈判受挫,历时5年的谈判最终未能达成协议。与世贸组织的一揽子多边条款相比,自贸区成员少、政策灵活,因而世界范围内的自贸区建设发展迅猛,但仍无法替代世贸组织框架内的一揽子多边协议的地位和作用。(2)中国-东盟自贸区应抓紧时机加速向新型自贸区转变。传统的自贸区主要限于货物贸易,新型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应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EPA)为发展方向,形成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和产业链对接,特别是在法律、会展、旅游、管理、财会等东盟的强项方面,通过合作可以促进中国自身水平的提高。陆建人研究员表示,中国-东盟降税进程应能按计划如期完成。2006年,中国对东盟关税已降至8.1%,2007年将降至6.6%,2009年将降至2.4%,2010年中国与老东盟成员国将实现绝大多数产品零关税,届时实行零关税的产品将占中国-东盟贸易额的92%。

东盟政局走势及影响

各国政局稳中有变

张锡镇教授、翟崑副研究员、张学刚副研究员均总结指出,2006年东南亚政治形势总体平稳,但部分国家政局发生变化,热点不断。泰国因利益集团矛盾激化,导致政治危机持续不断,军人集团于9月19日发动“不流血的政变”,推翻他信政府。目前泰政局表面平静但暗流涌动,军政府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马来西亚局势总体稳定,但总理巴达维与前总理马哈蒂尔爆发政治争斗,执政的多党联盟国民阵线内部出现分裂,巴达维的诸多改革措施受到批评。印尼形势相对平稳缓和,民主制度得到深化。印尼总统苏西洛的执政地位较为牢固,但面临地方政府分权化掣肘。6月印尼国会通过亚齐政府事务法令,12月成功举行亚齐民主选举,亚齐持久和平取得新进展。老挝和越南相继召开老党八大和越共十大,顺利完成最高领导层的新老交替,决心加快革新进程,加大反腐和政治民主改革力度,不断强化执政党能力建设。新加坡5月实行大选,人民行动党虽遭遇反对党的空前挑战,但仍以较大优势胜出,“强人”李显龙继续主政。柬埔寨政党格局复杂演变,首相洪森所在的人民党继续保持“一党独大”,执政地位更加牢固;联合执政的奉辛比克党发生分裂,前主席拉那烈被撤职后另立新党,影响空前下降:反对党桑兰西党与人民党实现和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此外,柬国内反对王室参政的呼声高涨。菲律宾各方围绕宪改问题(由总统制改议会制)展开激烈较量,军人政变传闻不断,国内反对派还曾于8月重新推动弹劾总统提案,但阿罗约在军方和天主教会的支持下再次化险为夷。菲南棉兰老岛伊斯兰分离组织和反政府势力虽未放弃武装斗争,但开始同政府接触,商谈和平谈判事宜。缅甸军政权继续牢固掌控政权,民主路线图缓慢推进,但国际压力日益增大,国内权力交接存在不确定性。东帝汶军方3月份遣散约600名因遭歧视而进行抗议的士兵,由此引发一系列暴力冲突,导致政府更迭,约30人丧生,15万人逃离家园。在国际维和部队的帮助下,该国政局逐渐趋于稳定,但隐患并未消除。

各国需积极应对民主化进程及恐怖主义带来的挑战

张锡镇教授谈到,泰国政变后,国内不满军政府的情绪在上升,特别是北部亲他信势力和部分大学学生发生小规模示威,2007年初又发生了曼谷炸弹连环爆炸案,国会制宪进程缓慢,军人集团虽宣布年内还政于民,但仍面临如何有效安抚人心、保持国内政局稳定和能否按期交权的问题。菲律宾反对派仍不放弃弹劾总统的机会,阿罗约如何巩固政权仍面临较大困难。翟崑副研究员指出,东南亚地区仍是恐怖主义高发带,印尼恐怖组织伊斯兰祈祷团、菲律宾摩洛伊斯兰解放组织、泰南伊斯兰分离组织等,与国际恐怖组织相互激荡,仍将不断制造恐怖事件,威胁地区和平与稳定。

大國在东南亚角逐加剧

张学刚副研究员谈到,2006年区外大国明显加大了对东南亚的战略投入,各国围绕东亚合作主导权展开新的博弈。美国继续推动2005年APEC峰会期间小布什提出的建立“美国-东盟自贸区”(US-AFTA)设想,加紧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洽签双边自贸协定。2006年11月在越南举办的APEC上,美方进一步提出“亚太自贸区”设想,力推跨太平洋合作模式,借以牵制东亚合作和制衡中国。日本不仅大幅增加对东盟各国的援助和投资力度,还在2006年8月提出“东亚自贸区”设想,并继续推动与越南、泰国等洽签双边自贸区及经济伙伴关系协议,试图将东南亚纳入其主导的东亚产业链,巩固其传统的经济势力范围。印度加紧实施“东向政策”,提出“亚洲自贸区”设想加快同东盟洽签自贸协议,希望进一步密切双方经济关系,抢占东南亚滩头阵地。俄罗斯总统普京已连续两年出席东南亚重要国际会议(2005年东亚峰会、2006年河内APEC会议),对东盟展开能源与军售攻势,积极谋求加入东亚峰会。马来西亚、越南等国支持俄入会,但美、日及部分东盟国家表示反对,俄暂时难以入会。区外大国的介入,使东盟主导东亚合作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战,东盟能否继续有效担当“驾驶员”地位面临新的困难。东盟危机感空前增强,内部一体化加速,同时将继续推行大国平衡战略,维护自身利益。2007年,东盟将举办“美国-东盟峰会”,再次彰显其大国平衡战略。

(整理:张学刚、岳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