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的日子里,多一点儿思考

2007-05-14 13:37
杂文选刊 2007年24期
关键词:味儿网络化杂文

刘 伶

刘洪波简介

湖北人,居武汉。生“文革”,逢改革,学图书专业,做评论职业,

上班吃饭读书思考,生活寡淡。1992年开始杂文写作,不予穷期。

博客地址:http://liuhb.blog.sohu.com

●记者:刘先生,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介入杂文创作至今,一直活跃在杂文圈子内,是什么“原动力”促使您保持着如此强劲的创作势头?

○刘洪波:十几年间,只是在写,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要写,也没有想过要写到什么时候。既然专门问起来了,成了一个“问题”了,也要回答一下。我想,内在的动力在于表达的愿望,外在的动力在于世相纷呈。人人心中有想法,有人说的愿望强一些,有人说的愿望弱一些,愿望弱的,不让说就不说了,愿望强的,不让说要想办法多少说一点。大概我是说的愿望比较强的人。

●记者:好的杂文总离不开一个“味儿”,您对“杂文味儿”如何理解和体会?您觉得时下哪位杂文家的创作对“杂文味儿”掌握得比较到位?

○刘洪波:我想,杂文好不好,在于是不是比别人想到的多一点儿,首先不是“杂文味儿”。但经常会碰到的情况,正好是那“多一点儿”是不好说的,这样就只好“杂文味儿”了,这个“味儿”让人心有所会,看的人就觉得好。正常情况下,杂文不必在意应有哪个“味儿”,但表达受限的情况下,这个“味儿”就往往不可少。“杂文味儿”也不同于文学性,但凡文章,总要讲可看、好看,文本本身应该是好的。文理上讲率真坦诚,文法上讲异峰突起,什么“味儿”都好,但八股味儿、白开水味儿除外。时下的杂文家,很多人的作品都是我喜爱的,开列名单会很长,例如黄一龙、邵燕祥、苏中杰、邱小刚、魏得胜、狄马、黄波、王跃文、吴非、黎明等等。

●记者:有人认为杂文只是一群特定的人(杂文写作者)与一群特定的人(喜欢杂文的人)之间的对话,而对一些不看杂文的人的作用不大。请问您怎样看待杂文的普适性问题。

○刘洪波:任何一种类型的文章都是一群特定的人与一群特定的人之间的对话。一种文章造成万众影从的盛况,既不可能,也不正常。有很多的人,写很多种类型的文章,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追寻善的、真的、美的价值,这才是好的。杂文的普适性,不在于一种文体对社会人群的覆盖程度,而在于它所传递的是不是普适价值,在于它是否能够穿过迷障,揭开遮蔽,把普适价值从蒙尘的状态中恢复过来。

●记者:您从2002年至2006年,编选了五年的“年度杂文精选”,您对当代优秀杂文的判断尺度是什么?这对您创作杂文有什么帮助?

○刘洪波:我编了五年的“年度杂文精选”,一开始就很明确,这是一个个人选本,标准可能有偏颇,精选的文章,是不是优秀我不能下保证,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秀”标准。我的标准很简单:第一,我认可文章的价值观念;第二,表现了新的思考;第三,有一定的表达个性。做这个选编工作,我看到了很多对我有启发性的作品,发现了一些没有关注到的作者,每年我会推荐我认为值得推荐的作者,并且每年会写一篇序言,这篇序言表达我对杂文的一些思考。这些对我的创作有什么帮助,具体地来说很难,但肯定是有的吧。

●记者:您在几家网站开辟了个人专栏和博客,那么,您是怎样看待“网络化”的杂文写作的?

○刘洪波:我在搜狐、腾讯和天涯开辟了博客,其中天涯博客可能不再维持更新了。两个,互为备份,似乎也够了。别的网站上也有我的博客,但那不是我个人维护的,有些我可能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我实际上没有“网络化写作”,网络只是我写作的一个发布平台,我仍是一个传统作者,为印刷媒体写作。“网络化写作”既是书写方式的革命,也是写作方式的革命,例如新的方式加大了表达的个性、随意性、即时性,会带来特性鲜明之中的个性识别性降低,人人都在表达个性,人人都没有兴趣关注另一个性。问题很复杂,几句话说不清。

●记者:看了您博客上的很多“日子”,觉得很有意思。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写这种“流水日记”的习惯的?又出于怎样的态度将之发布在网上,公之于众的呢?

○刘洪波:开博客的时候,就有“日子”这个栏目了。有老朋友,有新朋友在看博客,他们会想知道我的生活状况。当然主要还是我自己要记下生活的一些过程,有时记得密一些,有时记得疏一些。既是公开的,当然写的不可能是生活的复原,有些事不会写在博客上,但肯定都会在博客中留下线索。

●记者:在“日子”里感受到,您的日常生活很“丰富”:旅游、会友、买书、看碟、听音乐会、陪女儿……您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满意吗?您追求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很想听听您对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

○刘洪波:我习性疏懒,态度被动,生活简单,并不丰富。人生就是一个几十年的过程,一天天过去,只能选择有限的几个事情来做,甚至一个也做不成,但去做就是了,我对人生没有展望。生活是一种庸常状态,日复一日,小学生写日记,经常会觉得无事可记,其实生活中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重复,接受了这种重复性,可能反而会发现一些欣喜。有一个电影叫《烟》,里面的主角在窗口固定一部相机,每天定时拍一幅照片,看起来每天都一样,但拍了几十年之后,发现不一样了。我们对着一个人去拍,也会是一样的。

猜你喜欢
味儿网络化杂文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年味儿与虎年春节
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地铁车辆架、大修的管理研究
地铁网络化运营乘客信息需求阐述
年味儿再淡, 过年都是喜庆的
画与理
在中国感受“别样”年味儿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宽带网络经济视角下城市与农村云网络规划需求的短期负载预测研究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