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举重传奇

2007-05-14 15:05陈园园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35期
关键词:世界纪录苏联运动员

陈园园

曾经是武举考试的必考科目,是天桥艺人们的看家本领;也经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项目。还曾经在文革期间,因被认定残害运动员身体,而废止了数年。2008年奥运会,举重,有望成为摘取首金的项目……

翻开中国的奥运金牌榜,1984年奥运会至今,举重共获得19金,仅次于跳水军团的金牌数。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举重队的金牌数甚至占到中国代表团金牌总数的1/6,其优势项目的地位稳固。

如今阵容强大的中国举重队,开始时只有区区8个人。

懵懂起步

1955年3月,为了派队参加9月在波兰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当时的国家体委组织了新中国第一次举重单项选拔赛,来自全国50多名选手聚集在北京体育馆,进行抓举、挺举、推举三个项目的比赛。

如今,薛德明已年逾古稀,向记者讲述起往事,依然感慨良多。他说,当时陈镜开在最轻量级里面只排到第七名,不能入选,但领导看到这小伙个子矮、腿粗,认为有发展前景,把陈留下了。没想到四五年之后,首个打破世界纪录的正是这个小个子。

最终,包括陈镜开在内,从这场选拔赛中选出的8人组成了中国举重的第一支队伍。薛德明、黄强辉、赵庆奎等人都在其列。

之前,中国从没有正规开展过举重项目,入选的8人多是在健身房里打工,平时自己练练身体,没有教练、没有器械,更没有什么所谓规范的现代举重技术。而没有教练是最棘手的难题。

鉴于没有基本训练条件,1955年6月,体委决定派这8人到前苏联学习举重技术,备战9月的比赛。在苏联著名的“迪纳摩”体育场上,8个小伙子跟着苏联方面派遣的两个教练一招一式地学习动作。

当时的前苏联和美国代表着世界举重界的最高水平。赵庆奎回忆说,那时举重里还有一种叫做推举的比赛,推举成绩往往比挺举成绩少40公斤左右,而当时人家推举的重量,我们同级别的挺举运动员都举不起来。感受到实力悬殊的巨大压力,中国的小伙子们学得异常刻苦。

到了9月,几个人的成绩都平均上涨了三四十公斤,8个人兴冲冲去华沙参加比赛,却被告知,由于当时国际举联支持台湾地区参赛,中国政府决定抵制这次比赛。10月底,失落的8人结束苏联之旅回国。

回国之后,这支8人“小分队”,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举重队,并且在体育馆旁边得到两间小房子,作为训练房。还有一堆破烂的铁片,就是训练的器械。

最关键的教练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几个人只得一起回忆在苏联时的训练计划,大家一起商量着训练。一周五练。薛德明回忆说,“当时几个人是又单纯又有点傻。”

没有人教,技术粗糙,他们的伤病状况普遍比现在严重。如今,8人中,已经有两人去世,其他6人腰伤都很严重,“赵庆奎伸不直胳膊,陈镜开在1995年也经历了一次劫难,险些就离开了。”

为了准备周一开始的大强度训练,多数周末大家不敢出去玩,就在附近走走。“当时大家惟一的恢复就是练完之后多吃几碗饭,觉得多吃就能多恢复,偶尔吃一粒维生素C就会激动半天。”薛德明说。

几个月后,在中国上海举行中苏友谊赛上,8个刚出师的小伙子开始崭露头角。1956年6月7日,陈镜开意外地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美国运动员的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令在场的苏联人大跌眼镜,连中国队和陈镜开本人也没有料到。

50年代中国体育百废待兴,所有的项目都在等待机会,为国争光。刚起步一年的举重幸运地被历史选中,成为了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项目,陈镜开也成了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人。

接下来,陈镜开和队友黄强辉、赵庆奎一起,保持10年中小级别世界纪录不落旁人。根据统计,1956到1966年,共有10名运动员先后31次打破了5个级别的11项世界纪录。不过,当时举重共有4项,每一项又包括10个级别,总共40项世界纪录,在所有项目中是最多的,机会也最大,而中国人擅长的小级别竞争也相对较少。

在中国,举重一直是有民间基础的,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聚集一处“举石锁、扛石担”。在欧洲,1896年顾拜旦复兴奥运会之初,即把男子举重列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举重,成了人类追求原始能量突破的一种现代形式。至今,人们对“大力士”的追求和崇敬依然不减。

陈镜开取得成功之后,全国学习举重的小孩突然间增多。以陈镜开的家乡东莞石龙为例,送自己的小孩到体校练举重,成了时髦。后来的奥运冠军曾国强、叶浩波等一批冠军都出自这个仅两万人的小镇。

误读举重

中国举重的辉煌在1966年戛然而止。

由于严重的腰伤,早在1960年,薛德明就和几位队员退役,成为中国第一批举重教练。1966年,当薛德明带领队员赴柬埔寨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走下飞机时,文革已经开始了。举重因为被认定为“残忍的运动”“把人练畸形、练矮了”,而被废止。

一回国,队员们就地解散。

文革期间,所有体育项目的训练全都停滞,但其他运动员仍可以留在队里,举重则从基层体校到国家队全体解散。陈镜开等一批功勋卓著的运动员被送到工厂劳动改造,薛德明也在1969年被下放到了干校。

北京体育大学重竞技专家杨斌胜教授告诉本刊,如今看来,对举重“残害人体”的指责更多是对举重选材机制的一种误读。杨斌胜说,当时举重的选材标准在现在看来是有些可笑——身材要矮小,四肢越粗壮越好。也是由于陈镜开的影响力,从陈开始,几乎所有练举重的运动员都秉持这个选材标准。所以,在外人看来,是举重压矮了个子。直到占旭刚、张国政这一代才开始恢复了正常的身材。

1973年,周总理到广州视察时,接见了在车间里做了钳工的陈镜开。在周总理的批示下,举重逐步恢复。

相隔6年,队伍已发生严重的断层:基层没有年轻队员储备。那一年,解散时正值职业生涯巅峰的陈满林32岁,腰已经移位近一公分。由于缺乏科学训练,很多队员都是忍着严重的伤病,熬过这段最艰难的空白期。

1977年9月,在联邦德国举行的第31届世界举重锦标赛,参加比赛的中国运动员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上,也是陈满林最后一次参加比赛。36岁的他为中国队赢得了两银一铜,结束了中国没有世锦赛奖牌的历史。赛后新闻发布会上,陈满林刚想站起来,由于精疲力竭,腿突然抽筋瘫倒在地上。

2008奥运首金?

70年代后半期,文革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运动员逐渐成熟。凭借60年代的积累,中国举重几年之内迅速恢复,又成一个奇迹。1975年,在无锡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上,新成长起来的小队员们已开始破世界青年纪录。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杨斌胜告诉记者,除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几代人的积累之外,中国人在举重技术方面不断创新。1955年,在苏联学习期间,苏联专家教导的现代举重技术,其实是为中国举重运动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回国之后, 8个人又做了一些改革。虽然当时完全出于摸索,如今看来,还是很符合物理学和人体生理学规律的。

1979年11月第33届世界举重锦标赛,新生代代表人物吴数德为中国赢得第一个举重世界冠军。1984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即包揽了男子小级别的4枚金牌。

按照北京奥组委公布的赛程草案,女子举重48公斤级极有可能代替射击项目摘取2008年奥运会首金。

国家体育总局摔举柔中心主任马文广说,这枚计划中的金牌对举重项目的影响和意义非同一般。

猜你喜欢
世界纪录苏联运动员
中国高铁再创世界纪录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姐妹花用歌声创世界纪录
武装保护苏联
刘湘打破世界纪录
运动员
九项神奇的世界纪录
思维擂台赛
雾在做迷藏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