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巴克图:在那遥远的地方

2007-05-14 15:05陶短房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35期
关键词:清真寺钉子贝尔

陶短房

在茫茫撒哈拉沙漠的南缘,坐落着这座昔日帝都今日小城,它离人烟遥远,离繁华遥远,离昔日的辉煌更遥远

“At Timbuktu”(在廷巴克图)是英国英语里的一句俗语,意思是“在那遥远的地方”。廷巴克图,这座昔日马里帝国的辉煌首都,今日马里共和国一个不起眼的小城,真的离我们很遥远么?

的确很远。它位于茫茫撒哈拉沙漠的南缘,尼日尔河中游的北岸,距马里共和国今日国都巴马科有1000多公里之遥。在巴马科“嘎巴那里”大市场的“旅游一条街”上,挂满了廷巴克图的巨幅风景图片以及醒目的横幅,上面写着:到廷巴克图去,那是我们的奇迹。

廷巴克图的确是奇迹,在荒凉的沙漠腹地出现一座城市本身就足以让人震撼,而这座小城居然还有绵亘长达5公里的城墙。城里鳞次栉比的低矮泥屋和看似杂乱、实则如图画般中规中矩的道路网络,让人隐约感到,这座平凡城市的深处,一定有着许多的不平凡。

津家里贝尔、西迪牙·希亚和桑科尔三大清真寺是所有旅游指南里必有的景点。

最吸引人的是津家里贝尔大清真寺。这座造型宛如金字塔的金黄色建筑是1325年——马里历史上最辉煌的曼丁哥王朝成立后次年建成的。可惜的是,我和众多游客一样,都被挡在津家里贝尔清真寺之外。这座清真寺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因此谢绝一切非穆斯林入内参观。不过,单从那厚厚的黄土墙,高大宽阔的拱廊,就能让人隐约感到当年帝国全盛时的景象。

津家里贝尔的外墙上有许多“钉子”般的突起,在旅行指南上这也是被重点介绍的寺庙特色之一。然而,如果你在廷巴克图多逛逛就会见怪不怪,从寺庙到民居,几乎每座高大一点的建筑外墙都如此,近前细看,会发现这些都是有意留出头的树桩。原来这里气候虽干燥,雨季的雨水冲刷却非常猛烈,当地建筑又都为泥质,每次雨后都会受严重侵蚀,此时主人们便会把这些树桩当临时脚手架,用随处可得的黄泥将建筑修葺一新。正是这些“钉子”,让用泥土建成的廷巴克图,岿然屹立了700多年。

西迪·牙希亚清真寺现在已被改建为廷巴克图博物馆。桑科尔清真寺曾经是撒哈拉以南的最高学府——著名的科兰尼克·桑科尔大学所在,可参观,却不能入内拍照。廷巴克图当年是整个黑非洲知识的中心。在全盛时期,这里隐藏着十几所大学和120座图书馆。

在16世纪,廷巴克图曾是比伦敦、巴黎更繁忙的大型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万商云集,交易繁盛。这条商路曾号称“盐路”,与丝绸之路齐名。当年的马里帝国凭借这条商路财源滚滚。

著名电子游戏“大航海时代”记录了廷巴克图的繁荣,可正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始扼杀了这座城市的生机。信风把欧洲商船直接带到“盐路”的目的地进行交易,廷巴克图变得无足轻重,随之,沧海桑田,尼日尔河改道,繁华褪尽,人烟散淡,桑科尔大学只留下座座空旷的学生宿舍,16世纪时仅一个叫艾哈迈德·巴巴的学者就藏有1600部珍贵手稿,可如今城里竟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昔日纷至沓来的驼队,如今也只能在每年年底,斋月前后,方可偶睹一二。城内的街道依然密如蛛网,却至今没有一条铺上柏油路面,被风扬起的尘沙,仿佛要尘封这座都市里的一切辉煌。

“At Timbuktu”,在前几个月,整个马里、甚至大半个非洲都在念叨这句话,因为瑞士一家民间机构举办的“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廷巴克图荣幸入围决选,消息传出,举国振奋,媒体、名人、文化团体纷纷出面呼吁国人投廷巴克图一票,让马里的辉煌重现世间。然而,廷巴克图最终落选,非洲名胜全军覆没。消息传出,不但马里举国激愤,连突尼斯、塞内加尔等邻居都大感不平,一位评论家愤愤地说,这无非是因为马里这个穷国没有多少人上网罢了。

廷巴克图,在那遥远的地方,它离人烟遥远,离繁华遥远,离昔日的辉煌更遥远。不过当地的居民,不论是黑皮肤的桑海人,还是白皮肤的图瓦雷格人,都对这一切处之淡然,依旧不紧不慢地在“钉子”上攀上爬下,对这座昔日的名城修修补补。历史已矣,日子却还得一天天过下去,对游客来说“奇迹”与否当然重要,对本地人而言,这些被风尘侵蚀的伟大建筑,只不过是他们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罢了。

猜你喜欢
清真寺钉子贝尔
少了颗钉子
On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School
沉睡的一枚钉子
钉子
贝尔米兹的“鬼脸”
春天来了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伊朗清真寺发生爆炸
贝尔去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