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文如其人”

2007-05-14 09:23张笑天
杂文选刊 2007年21期
关键词:德艺双馨称号长春

张笑天

历来相信“文如其人”的说法。

李白的才气和潇洒,杜甫的忧国忧民,苏东坡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南唐后主李煜的凄绝……他们用血和泪构成的文人气质和个性,都在他们的作品里得到了印证,力透纸背,从来不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我也对“文人无行”的概括深信不疑。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如国仇家难面前的卑躬屈膝,小到为人处事的猥琐,也包括在政治风暴面前的首鼠两端……有时令文人同行们感到赧颜。

冷静想来,“文如其人”自然是坦荡的,“文人无行”也是不加掩饰的,让人家知道你无行,便没有欺骗性,没有用一潭浑浆浆的污水显示深奥,没有把自己打扮成导师和正人君子,让人放心。

当今文坛或大文化圈里的隐形文人或艺人有时让人无法评价。明明是自己欺世盗名,却在一本正经地写着教化别人的道德文章;明明自己不择手段(包括偷税)地捞钱,却要大张旗鼓地挞伐“拜金主义”;明明自己在无耻地巴结、媚上,却要标榜自己的清高、脱俗;明明自己想方设法弄一顶乌纱帽戴戴,却声声咒骂“官场污浊”;明明自己愿当花瓶、御用文人,甚至受雇于大款当私家文人,却常以屈原、陶渊明自居;明明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写的是什么,却要以曲高和寡来表示自己的愤世嫉俗……

其实,他们远没有那些写地摊文学、赤裸裸地以赚钱为目的、靠出卖自己或别人隐私者来得正大光明,他们看上去有些堕落,可他们挂的是羊头,卖的也是羊肉(最多是带屎的羊下水),他们为利驱动,并不装潢门面,这也是“文如其人”的一种。

常有作家脸不红、心不跳地接受少先队员的红领巾或崇拜者的鲜花,舒舒服服地荣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桂冠、称号,最近又发明了一个“德艺双馨”的称号,而千方百计挤到帽子底下的人们,有的竟是道德沦丧的人,无论人品文品都不齿于人,这是文化的无奈,抑或是道德的无奈?

有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写出好作品的作家都是心清如水的人?不然他们笔下的人物怎么会那么清纯、那么完美?

我当然希望这答案是肯定的。叫人沮丧的是,现实往往是南辕北辙。如果你本来不认识、不了解作家本人,只看他的作品,只欣赏他笔端流出来的一泓清泉,那是最幸福的事了,你尽可以让美丽的光环罩在他们头上,在心目中维护一个圣洁的形象,姑且也算是“文如其人”。

可惜现代传媒乃至作家本人常常毁坏这种均衡,不时地让文人蒙羞,让小人物屡屡为之失望、愤慨。

所以我劝人们,看小说就是看小说,看散文就欣赏文字,不必认真地追踪考察作家的内心有几分真诚,以免徒生烦恼。

我不期望每个作家都是基督,都是圣女贞德,但我想他们可以做到“文如其人”或称“人如其文”,不矫饰,不粉饰,不虚饰,不掩饰自己的本来面目,让自己坦坦荡荡地立于人前,哪怕他们是有种种缺陷缺憾的人。

那么,他的文章、他的人格就是最有魅力的。我向往之。

【原载2007年第9期《做人与处事》】

●吉林省长春谷长春荐

张笑天

历来相信“文如其人”的说法。

李白的才气和潇洒,杜甫的忧国忧民,苏东坡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南唐后主李煜的凄绝……他们用血和泪构成的文人气质和个性,都在他们的作品里得到了印证,力透纸背,从来不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我也对“文人无行”的概括深信不疑。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如国仇家难面前的卑躬屈膝,小到为人处事的猥琐,也包括在政治风暴面前的首鼠两端……有时令文人同行们感到赧颜。

冷静想来,“文如其人”自然是坦荡的,“文人无行”也是不加掩饰的,让人家知道你无行,便没有欺騙性,没有用一潭浑浆浆的污水显示深奥,没有把自己打扮成导师和正人君子,让人放心。

当今文坛或大文化圈里的隐形文人或艺人有时让人无法评价。明明是自己欺世盗名,却在一本正经地写着教化别人的道德文章;明明自己不择手段(包括偷税)地捞钱,却要大张旗鼓地挞伐“拜金主义”;明明自己在无耻地巴结、媚上,却要标榜自己的清高、脱俗;明明自己想方设法弄一顶乌纱帽戴戴,却声声咒骂“官场污浊”;明明自己愿当花瓶、御用文人,甚至受雇于大款当私家文人,却常以屈原、陶渊明自居;明明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写的是什么,却要以曲高和寡来表示自己的愤世嫉俗……

其实,他们远没有那些写地摊文学、赤裸裸地以赚钱为目的、靠出卖自己或别人隐私者来得正大光明,他们看上去有些堕落,可他们挂的是羊头,卖的也是羊肉(最多是带屎的羊下水),他们为利驱动,并不装潢门面,这也是“文如其人”的一种。

常有作家脸不红、心不跳地接受少先队员的红领巾或崇拜者的鲜花,舒舒服服地荣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桂冠、称号,最近又发明了一个“德艺双馨”的称号,而千方百计挤到帽子底下的人们,有的竟是道德沦丧的人,无论人品文品都不齿于人,这是文化的无奈,抑或是道德的无奈?

有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写出好作品的作家都是心清如水的人?不然他们笔下的人物怎么会那么清纯、那么完美?

我当然希望这答案是肯定的。叫人沮丧的是,现实往往是南辕北辙。如果你本来不认识、不了解作家本人,只看他的作品,只欣赏他笔端流出来的一泓清泉,那是最幸福的事了,你尽可以让美丽的光环罩在他们头上,在心目中维护一个圣洁的形象,姑且也算是“文如其人”。

可惜现代传媒乃至作家本人常常毁坏这种均衡,不时地让文人蒙羞,让小人物屡屡为之失望、愤慨。

所以我劝人们,看小说就是看小说,看散文就欣赏文字,不必认真地追踪考察作家的内心有几分真诚,以免徒生烦恼。

我不期望每个作家都是基督,都是圣女贞德,但我想他们可以做到“文如其人”或称“人如其文”,不矫饰,不粉饰,不虚饰,不掩饰自己的本来面目,让自己坦坦荡荡地立于人前,哪怕他们是有种种缺陷缺憾的人。

那么,他的文章、他的人格就是最有魅力的。我向往之。

【原载2007年第9期《做人与处事》】

●吉林省长春谷长春荐

猜你喜欢
德艺双馨称号长春
富翁借伞
长春“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杨倩等26名运动员被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东源顺天镇荣获省第二届 《乡村振兴大擂台》“十强镇”称号
蛇年生人 初之气运气养生
第九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评选揭晓
“德艺双馨”该怎样入法
立德树人
试论艺术院校的人文精神培养
国家和城市的“美丽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