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钦财富直逼千亿?

2007-08-14 07:28张小平
董事会 2007年8期
关键词:金泰黄光裕电器

张小平

若新恒基借壳登陆A股,那么拥有上市公司56亿股权的黄俊钦,按现在市值他个人的资产将达到224亿元。但行内人士乐观估计:此举成功后,该只股票将大幅度上涨,黄俊钦的身价将直逼千亿

地球人都知道:国美集团董事长黄光裕是中国最有钱的人之一,曾数度荣登内地首富的宝座。但恐怕很少人知道:黄光裕还有一个比他更有钱的亲生哥哥——新恒基集团董事长黄俊钦。

与弟弟黄光裕的名噪天下相比,黄俊钦在网上几乎没有任何个人资料。笔者唯一在山东金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于2002年公布的一份公告上面查到黄俊钦的一份简历:广东汕头人,男,35岁(现已39岁),大学毕业(后来进修的),1987年起历任北京国美电器公司总经理,北京静安物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北京市新恒基房地产开发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香港捷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美国SEMINVESTMENTINC.董事长,中数光通网络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新恒基集团董事长、总裁。

在沉默潜行十数年后,这个资本大鳄将于近日浮出水面。2007年7月9日,山东金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T金泰)在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向新恒基控股集团(B.V.I)和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新恒基系”)及不超过8家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不超过80亿股A股,发行价格确定为3.18元。其中新恒基控股集团和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价值合计约为221亿元(未经审计)的资产认购约70亿股非公开发行股份,预计向其他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25.65亿元。

若新恒基借壳登陆A股,那么拥有上市公司56亿股权的黄俊钦,按现在市值他个人的资产将达到224亿元。但行内人士乐观估计:此举成功后,该只股票将大幅度上涨,黄俊钦的身价将直逼千亿。

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一次借壳上市2002年,新恒基通过子公司北京新恒基投资管理公司持有ST金泰的17.83%的股份,成为*ST金泰的第一大股东。从一开始,黄俊钦就对它寄予厚望,希望作为未来融资的重要通道。

但事与愿违,*ST金泰在济南市属5家上市公司中,经营情况算得上最为糟糕的,几年来头上一直戴着一顶帽子。入主*ST金泰5年以来,黄俊钦发现自己深陷麻烦之中,为解决公司的遗留债务纠纷,前后为它打了100多场官司。但为了保住这块“鸡胁”,新恒基5年里不断地为它“输血”,先后向其提供资金1.25亿元。但*ST金泰似乎已经“无可救药”,2005年、2006年又连续2年亏损,面临退市的风险。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如火如荼进行期间,济南市金融部门与新恒基再一次探讨*ST金泰的现状与未来,要求大股东新恒基能够对公司的经营与生产进行实质性的重组。由于本身地产项目也出现了资金紧张的状况,新恒基开始酝酿将重组与股权分置改革相结合的思路,于是到了2007年3月6日,*ST金泰公告停牌。

这次黄俊钦似乎下了狠心,对其几乎倾囊相授,把新恒基系所有地产类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具体有:新恒基控股集团以其持有的新恒基(沈阳)置业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新恒基(沈阳)物业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世贸广场(沈阳)置业有限公司95%的股权、沈阳空港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的股权、静安物业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认购相应的股票;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其持有的北京鹏润大厦相关经营性资产认购相应的股票。同时,*ST金泰还将向其他不超过8家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募集现金约25.65亿元,用于收购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广东新恒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北京新恒基大厦及爽利兴业有限公司100%股权等相关资产。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尽管房地产公司借壳上市的案例并不鲜见,但新恒基此次花221亿元的代价借壳上市,应该算得上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一次借壳上市行动。受此利好消息影响,2007年7月9日,*ST金泰开盘即封于涨停,收于4.16元,成交量仅为435手,这是明显的市场惜售行为。

如果借壳上市成功,*ST金泰的股价将一飞冲天,黄俊钦的身家将大涨。按现在市值,拥有上市公司56亿股权的黄俊钦,个人的资产将达到224亿元。但行内人士乐观估计:*ST金泰未来的股价可以看到10元以上,如果一切进展顺利,*ST金泰股价到达15元不是没有可能。那时,黄俊钦的身价将直逼千亿。黄氏家族将由此成为中国内地最富有的家族。

兄弟俩从共同创业到分道扬镳

黄俊钦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凤壶村。这是一个既不靠山也不靠海的小村庄,整个村子才三百多口人,黄俊钦一家是这个并不富裕的村庄里最贫困的一户。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政策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段,一切还不是很明朗,但“地下经济”却已经冒着随时可能“踩雷”的危险蓬勃发展起来。广东开风气之先,很多当地人都投入了经商的浪潮之中。据知情人介绍,黄俊钦和黄光裕在1985年左右就开始出来闯荡天下了。那年他们分别为19岁和16岁,黄俊钦高中刚毕业,而黄光裕连初中都没读完。

刚开始他们做的是倒卖小电器的生意。兄弟俩背着大旅行袋,装满了收音机、电子表之类的东西,从广东背到北方去卖。1987年,兄弟俩在北京共同创立国美电器。做生意之余,黄俊钦通过自学,掌握了高深的无线电技术和计算机知识。在1988年,当时只有三四家门面的国美电器就开始使用电脑收款,这在当时北京的很多大商场都是罕见的。而电脑上使用的程序就是黄俊钦自己编写的。

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里,既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互支撑,也避免不了家族成员因观念、个性和利益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分歧甚至纷争。在1993年以前,国美电器由兄弟俩合作经营,黄俊钦主要负责全面的管理,黄光裕则侧重市场业务方面。黄光裕常常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去调查市场行情,有时还推着三轮车将货物扛回来。但不甘居人后的黄光裕,不可能永远“屈居”人下,他更加向往那种一言九鼎的感觉。加之黄俊钦开始对电器行业产生了疲倦之心,却对房地产、资本运营、IT等行业兴趣渐浓,于是黄氏兄弟在1993年正式分家。

黄光裕分到的是国美的牌子,以及一部车和几十万元的现金,其他的全归黄俊钦。从当时的情况看,黄光裕有点“吃亏”的,因为国美在1993年的资产规模已经有几百万,不仅从1991年开始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分给了黄俊钦,而且当时已有的五六家电器门店并没有分给想继续做电器的黄光裕,而是分到了对电器行业已经没有太大兴趣的黄俊钦名下。黄光裕后来回忆道:“我哥哥的确分得比我多,多出也不止一星半点。”

当时,黄俊钦把名下的几家电器店改名为“恒基电器”。大约在1996年前后,黄俊钦把精力更多地投向了房地产业,对恒基电器无暇多顾,导致恒基电器的经营日渐衰落。黄俊钦干脆彻底了断,把仅存的两家门店转给了弟弟黄光裕。

沉默潜行的地产巨鳄

分家后,黄俊钦创办了新恒基集团,开始以罕见的低调在房地产业急速扩张。

他首先看中了北京东三环外燕莎东边、机场辅路附近的一块空地。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那片农田上耸立起两座大厦:新恒基大厦和鹏润大厦。这里现在已经成为北京最繁华的商业核心区域之一——它的东侧是一大片高档的别墅区,西侧是京城著名的“女人街”,著名的燕莎商城、凯宾斯基酒店等高档的商业和酒店机构也近在咫尺,另外周围还有很多外国的大使馆和酒吧一条街。因为这块宝地的浓厚的富贵之气,黄家兄弟分别把新恒基大厦和鹏润大厦作为自己公司的大本营。

对商业地产情有独钟的黄俊钦,先后在北京和外地开发了新恒基国际大厦、北京静安中心、鹏润大厦(后转让给黄光裕)、沈阳新恒基中心、新恒基高科技大厦、皇家里兹饭店、沈阳新恒基大酒店、新恒基世贸饭店和朝来森林公园别墅等项目。其中,沈阳新恒基中心是一个面积20多万平方米的集写字楼、饭店、公寓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是该市面积最大、楼层最高的建筑。

除了房地产,黄俊钦还涉及生物医药和网路通信等领域。他创办了中数光通网络公司,主要立足于从事ISP业务运营和通信网络的宽带接入,向用户提供有线和无线方式的用户驻地网服务及宽带网络多媒体业务。2002年,黄俊钦还收购了上市公司“山东金泰”,该公司主业是医药。

在新恒基集团的网站上如此介绍自己:新恒基是以房地产开发、网络通信、高新技术、生物制药、金融投资、物业管理等为主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其资产超过150亿元人民币。

黄俊钦于2006年底遭遇了巨大的危机:当年10月30日,性格泼辣的《财经》杂志发表了一篇“炸弹文章”——《黄俊钦、黄光裕受查》。报道称:黄氏兄弟在创业阶段涉嫌以违法或违规方式获得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贷款,并称公安部启动了对黄俊钦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的立案调查。在一阵喧嚣后,此事没了下文,黄氏兄弟最后涉险过关。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养育的两个儿子,竟然都名列中国富人排行榜前列(在2006年胡润的“中国百富榜”上,黄俊钦已经以65亿的资产蹿升至第20位)。笔者曾当面询问黄光裕:兄弟俩到底谁更有钱?黄光裕回答道:“他比我有钱,只不过他没有上市罢了,他产业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看来最了解黄俊钦底细的,还是自己这个首富弟弟。

猜你喜欢
金泰黄光裕电器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黄光裕归来!
电器着火
德国新版废电器法生效,网络电商也有义务回收废旧电器
ST金泰:连亏三年后勉强实现保壳
素描黄光裕
控制电器的机器兔等
黄光裕:12亿港元的入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