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解密历史的钥匙

2007-08-29 02:07黄亚明
商界·时尚 2007年8期
关键词:历史

黄亚明

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的记忆,无限接近真实则是解开历史真相的金钥匙。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雷颐/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定价:28元

如果历史能在幽暗之中发出亮光,那肯定是记录之人找到了一把解密的钥匙,揭开了遮蔽真相的面具。雷颐先生的新著《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主要针对晚清、民国的历史舞台,书写了一曲血肉丰满的挽歌。这首挽歌,有拨乱反正之功效,将近来各家给那段历史贴上的各色标签一一撕掉,还复了一段波澜壮阔、水流湍急而又沉痛无比的历史。

《历史的裂缝》是雷颐近年文章的合集。“历史总会被记起”辑录历史史实,“斯人已逝”辑录历史人物,“历史的余波”辑录历史评论,“不该遗忘的伤痛”辑录读外国史笔记。四个专辑均是作者深入历史现场而采撷的随笔体的史学之花,举重若轻,读来无丝毫晦涩难懂之感。我们知道,但凡是涉及人物关系复杂、事态多变的历史,采用随笔形式,确实有助于作者化整为零,化繁为简,而评论与史实结合,便将一部枝蔓横生的近代史写得活灵活现,又充满理性者的思想之光。

通常我们评价一本史学著作,有三点标准:史观、史识、史才。晚清作为帝制到民治的嬗变时期,可谓好题材。因为好,则写者滥,谁都想插一只脚打捞珠宝;因为滥,则更甄别出雷颐的非同凡俗。他的史识,有个特点,在臧否历史史实及人物时,他没有跳出来大声喊叫,而是不动声色地隐身于故事的叙述里,峥嵘其内,外表却是一马平川的风景。也就是说,他没有预先设计一个框架,将人物和史实使劲生硬地往里面圈,所谓“削履适足”的功课做的十分到位。他的史才,具体表现在不喜欢随意打扮历史。以前我隔壁住过一位大妈,花红柳绿,涂脂抹粉的,自以为今年50,明年38。其实大妈不是大妈,依我看大妈就是某些史家或准史家。比如戏说者流,将历史裁剪成普适群众的衣衫,俗得发腻。再比如过分政治化,历史明明是那个样子,却偏偏要故意拔高或贬低。雷颐借助好题材,彰显了属于自己的史识,展露出自己的史才,从而在历史的裂缝中找到一块得天独厚的乐土。

姑举一例,雷颐在书中讲了个李鸿章的故事:1896年5月李鸿章作为清廷“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去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之前在莫斯科的霍登广场举行的群众游艺会,发生拥挤惨案,造成近两千人死亡。当时的俄国总理大臣维特伯爵在《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维特伯爵的回忆》一书中回忆说,李鸿章见到他后,仔细打听有关消息,并问维特是否准备把全部详情禀奏皇上。维特回答说详情已经呈报。李鸿章听后竟连连摇头:“唉……你们这些当大臣的没有经验。譬如我任直隶总督时,我们那里发生了鼠疫,死了数万人,然而我在向皇帝写奏章时,一直都称我们这里太平无事。当有人问我,你们那里有没有什么疾病?我回答说,没有任何疾病,老百姓健康状况良好。”然后他又自问自答道:“您说,我干吗要告诉皇上说我们那里死了人,使他苦恼呢?”对此,维特这样写道:“在这次谈话以后我想,我们毕竟走在中国前头了。”

对此事雷颐的看法是:“某些有关官员隐瞒实情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他还评价说,在同时代官员中,李鸿章相较而言还是少有的开明有识、敢于任事之人。从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不认为隐瞒疫情不好,反将它作为一种值得夸耀的经验对外人宣扬。回视古今,这种“官风”在中国早已相沿成习。正是这种巨大的“文化”力量,使我们的“法治”之路阻力重重,公民个人权利常遭忽视。

“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的记忆,遗忘、丧失、涂抹历史,则如托克维尔所说:‘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这句话列在《历史的裂缝》的开篇,表明两点:一是真实,二还是真实。真实的钥匙,使我们窥见了超越时代的复杂人性和社会幽暗,伴随着作者的忧患和反思意识,活泼泼的历史便扑面而来。

《货币战争》

宋鸿兵/著

中信出版社2007年6月版

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

通过描摹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本书揭示了对金钱的角逐如何主导着西方历史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分配,通过再现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的手段与结果,本书旨在告诫人们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

《美国平等的历程》

(英) J.R.波尔/著张聚国/译

商务印书馆2007年2月版

这本书讲述了平等观念在美国历史上的演变、实践与影响。它系统而全面地考察了平等观念与美国的社会结构和政府政策之间的联系,勾勒出平等从一个观念和理想演变成为联邦政府的具体政策的过程。作者是牛津大学研究英美政治制度史的牛津大学教授,正是由于作者的非美国人身份,他的研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角。美国人对平等持一种矛盾的态度,他们虽然希望建立一个在平等的原则之上运行的社会,但是不想建立一个由平等的人组成的社会。平等观念在某些历史时刻是一种比喻(metaphor),一种社会抗议的工具和方式,一直是被剥夺了权利、不满和社会愤懑等被压抑着的感情宣泄的渠道。作者反复提醒读者注意他书中的基本观点:“既要理解平等作为一个比喻的价值,又要理解其实质性的含义。”

《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

(美)吉米•卡特/著汤玉明/译

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前些日子去世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民众中拥有很强的号召力,反感布什政府的人尤其喜欢他。此书的中心论题是美国当前的宗教信仰冲突直接威胁到了美国的政治现状和未来。堕胎、同性恋、枪支使用、死刑、女权、环保……这些都是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但如今关于它们的争论前所未有的激化,这是因为美国已经“礼坏乐崩”,而罪魁祸首是一些宗教的原教旨主义分子。美国的原教旨主义者在宗教和政治生活中越来越有势力,他们把原先具有宽容理解精神的政治讨论变成了黑白分明的立场站队,抹杀了对细节和微妙之处的思考,直接对持不同意见者进行人身的贬低。卡特告诉读者,应该用宽容和爱去对待持不同信仰和观点的人。

《封面中国》

李辉/著

东方出版社2007年5月版

这是李辉在《收获》杂志上同名专栏的结集。他以20世纪上半叶美国《时代》周刊上的封面中国人物为主线,讲述1923年到1946年这一时期的中国往事。其间中国人物频繁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其中包括吴佩孚、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汪精卫等。这与《时代》杂志创办人卢斯的中国情结不无关联,他生在中国,并在中国生活了14年,这种特殊经历使他一生中一直关注中国。因此,《时代》杂志的封面中国人物,不仅是美国人对中国的猎奇,更体现了卢斯对中国的关怀。借助这些人物,李辉意在写一部别具特色的“个人现代史”。

鸣谢:此版内容由卓越亚马逊提供

猜你喜欢
历史
历史重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新历史
篡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