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连锁倒闭”窥探

2007-12-27 09:33马红漫
中国中小企业 2007年12期
关键词:供货商货款连锁

马红漫

“屋漏偏逢连夜雨”,本已陷入低迷的深圳二手楼市又遭遇到信誉危机。曾获“25 年中国最具价值的深圳中介品牌”称号的深圳知名房产中介机构—中天置业评估有限公司,日前突然传出总裁蒋飞携款逃跑,留下1.7 亿元的财务亏空。消息一经曝光,全国的中天门店随即关门歇业,深圳的数百名员工聚集讨要被拖欠的工资,甚至出现了甩卖店内财产的混乱局面。

事实上,民营连锁经营实体轰然倒塌的案例并不止于房产中介。2005 年初,在各省份疯狂扩张的“普马”连锁超市也曾演绎过工崩瓦解的一幕:各连锁店纷纷关门;公司董事长刘五一携款逃出国外;各地供货商纷纷起诉货款被严重拖欠;商业银行的巨额贷款无法收回;消费者手中的储值会员卡也瞬间成为了一张废卡。

扩张痼疾积重难返

虽然所属行业不同,但是这两个连锁实体的瞬间消亡却都带给社会惨痛的教训。其背后,是特殊的财务模式以及盲目的扩张冲动。

首先,在这两个案例中,连锁实体在产业链中或拥有信息优势、或形成品牌销售,进而为其侵占大规模资金提供了条件。

“中天事件”的突然爆发,是房产中介公司资金运作的特殊性使然。众所周知,二手房中介交易普遍有两种交款方式:一是买方交纳总房款的部分定金,在10 到15 天后过户时,买方再将剩余房款直接打进卖方的账户。在这种情况下,中介公司仅经手部分定金。第二种方式是,买主先将房屋全款打给中介公司账户,过户手续完成后,中介公司再将房款打入卖方的账户。其间,一笔资金在中介账上停留的时间有45 天左右。许多房产中介选择了第二种交易方式。在深圳房地产市场旺盛时期,大的中介公司每天能够成交50 套左右的二手房,以每套房80 万元估算,公司一天过手的资金有4000 万元左右。如此庞大的流动资金数量,几乎可以达到银行分支机构的资金流量规模。在这种模式下,中介公司即使挪用了代客户保管的资金,外部也不易察觉。因为只要有新的交易产生,就会源源不断地有新资金流入到公司账上进行填补。

与之类似的是,当年的“普马”连锁超市也得以轻松占用巨额的浮游现金。创始人刘五一1996 年取得了美国“普马”商标在中国的使用权后,便成立了民营企业北京普马集团。凭借着海外品牌的效应,中国“普马”在各地都获得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且频频大规模拖欠供应商资金。在东窗事发的那一刻,普马的资金黑洞才完全曝光。根据各地供应商联合会披露的材料,普马拖欠的货款、银行贷款和抽逃的注册资金总计达到20 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北京地区发放的10 万张储值会员卡约1000 万元的资金也落入资金黑洞,下落不明。

其次,这些连锁企业将其占用的现金流视为规模扩张的“无本之源”。为了能够快速成长为业内的“老大”,纷纷选择在全国各地开设连锁店铺。在盲目扩张的冲动下,这些民营连锁企业将所占用的巨额资金视为己有,同时也让其本就脆弱不堪的资金链条随时面临断裂的风险。

正是在“只有规模产生效益”的理念下,中天置业仅用3 年时间就发展到在深圳、成都、上海等多个城市拥有150 多家分店的知名中介。当房地产市场兴旺之时,房产中介作为附属产业自然也是赚得盆满钵满。但遗憾的是“风水轮流转”,疯狂火爆的楼市终究会回归理性,房产交易低迷就意味着中介难以为继,前期资金宽裕时大手大脚留下的窟窿开始渐次显露。最终,“黑手”就会自然伸向无人监管的占用资金上。一旦资金漏洞无法弥补,看似辉煌的“明星”中介公司,也就会在一夜间消亡。纵览近年来房产中介公司卷款潜逃的恶性事件,无论是2005 年安徽省桃园房产老板卷款失踪,还是2006 年天津市汇众房产一夜之间全线停业,均发生在金秋时节,都是全国房地产市场在宏观调控的政策下,观望气氛浓重的时期。可见,中介的倒闭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

同样地,回顾普马的成长史,它之所以能够迅速成为国内零售业界的“航母”,更多地是依仗其“四步走”的策略:注册成立普马子公司、向银行贷款、向供货商赊销货物、开业后甚至等不到开业就抽走资金,又到新的地区重复上述循环。需要提及的是,普马在各地的贷款大多为质押及担保贷款,质押物往往是普马在各地租赁的地产及店面,甚至是流通性极大的仓储货物,而且基本上是各地普马公司互相担保。靠占用银行资金和供货商的资金滚动铺点,滚动融资,普马在世人面前形成了大市场大零售商的假象。例如,一个2 万平方米的普马大卖场,每天销售额大约100 万元,2 个月就是6000多万元,但普马一般都把货款结算定为3 个月以上,这样就完全可以拿这6000多万元应付账款去新开一家店。新店铺可以一家家滚动地开下去,而不必自己出资。在其8 年多的发展中,普马在该模式下共开设了46 家连锁店,遍布全国1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约30 个城市。这种依靠银行借款、供货商货款占用以及消费者预付资金来扩张新店的方法,令其资金链条相当脆弱。当各地供应商对普马欠款的起诉越来越频繁,也就是企业走近崩溃之时。

完善监管路漫漫兮

中天与普马两家连锁企业虽然已经不再存续,但其身后留下的社会影响却是巨大的。中天老板突然携款消失之后,诸如员工妥善安置、客户资金损失、债权人利益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之产生,需要动用政府行政力量去解决处理。此外,“中天事件”不仅会令地产中介行业的信任度受到重创,更可能由此引发房产中介经营的恶性连锁反应,步其后尘者甚至已在媒体预料之中。而两年前的普马事件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许多供货商血本无归、消费者经济受损而讨要无门,商家的诚信形象遭遇挑战。

可见,在中小型民营连锁企业迅猛扩张的过程中,亟待监管部门能够及时介入监管和把关。但遗憾的是,相关的监管措施却迟迟没有到位。

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尽管深圳相关主管部门曾出台过文件,要求中介机构把二手房购房款委托给银行等进行第三方机构监管。但事实上,尽管一些中介公司对稳健的执行并不到位,但从未出现过一起因为中介不进行第三方监管而受到处罚的事件。由此,一个资金规模庞大的“准金融机构”,却游离于监管体制之外,系统性风险随之埋下了隐患。在零售业界,超市、卖场占用供货商货款、甚至索要高额的进场费,似乎已经成为业内的“潜规则”。而各种预付形式的消费卡、抵用券等,因商家歇业、转让甚至搬迁而“失效”的诈骗案件更是屡见报端。但是,因准“金融化”而受到管制和法律惩处的商家却是寥寥,自然成为他人争相效仿的“发财捷径”。

商业个案引发社会性危机,充分显示了政府行政管理对于此类事件及时介入的必要性。例如,“中天置业”的突然陨落,就暴露出两方面问题。其一,为何事前的监管工作只是停留在文件上,却无法真正执行和落实?数千万的资金规模,公司高层私人却可以随意提取挪用,如此明显的金融风险却多年来罕见防范,有关部门在其中的失职责任非常明显。其二,这样的风险完全可以事先预料,以往任何一次房价波动,都会伴随着大批中介的集体“兴亡”。在有关第二套住房和二手房政策陆续实施后,深圳二手房交易数量出现明显下降,房产中介必然会在经营上遇到困难,挪用资金的可能性随之增加。即便是出于事后的补救措施,有关部门也应该能够及时介入,这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

相形之下,零售业的准入条件也相当宽松,使得其一旦经营不善,也能较轻易地退出。某些商场看似规模不凡,其实却是借钱生财,围地圈钱。如果再不采取相应的预警机制,不排除类似“普马”的事件还会重演。对于连锁超市等商业实体的资金运作,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滞后,许多监管细节有待完善。比如,超市等门店在注册之时,应强行要求其向有关部门提供一笔保证金,以保障相关利益人的合法权益。即便有商家发生了故意拖欠货款、逃避预售责任等违规行为,它们也不可能如此“潇洒”地溜之大吉。

“中天”、“普马”都曾是民营小企业快速崛起的典范。但是,在它们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贪大”的欲望战胜了理智,再加上法律监管的疏漏,致使这些精英型的企业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之路。可见,企业规范诚信发展除了“自律”之外,更要讲“他律”,只有市场拥有了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才能为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筑起一道防范风险的高墙。

猜你喜欢
供货商货款连锁
连锁效应
基于TOPSIS评价体系的企业供货商问题研究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销售管理及供货商选择
对石化设备采购过程供货商与检验管理
案例分析之“借刀杀人赖货款”
探究经济连锁酒店品牌建设问题
挥霍公司货款拒不归还的行为该如何定性?
汽车行业返利冲抵货款会计及税务处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