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如何到中国办公司

2008-01-05 06:39陈志武
大学 2008年11期
关键词:投资银行华尔街杰克

陈志武

杰克的爷爷于1900年从波兰移民到美国的匹兹堡,做煤矿工人,父亲原来在匹兹堡的一家机械制造厂做工人,母亲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做普通接线员,父母没上过大学。杰克在匹兹堡上的中学很一般。只是他喜欢橄榄球,在中学橄榄球队打得很出色。所以,1965年高中毕业时,被耶鲁大学录取,并拿到耶鲁的橄榄球奖学金,进入耶鲁读书。对于他们家来说,这是万万没想到的。

杰克从耶鲁毕业后,去了华尔街的一家叫“Morgan Guarantee”的公司,也就是现在的摩根大通银行,在那里工作两年。1971年又去哈佛商学院读MBA,学习工商管理。

杰克读完MBA后,还是回到华尔街,去了一家叫“Paine Webber”的证券公司工作,这家公司现在已被并到瑞士银行了,但当时是一个很出色的华尔街公司。杰克在那家公司的投资银行部工作,简单说,他的任务是帮助那些需要资金发展的企业融到资金。投资银行家只是中间人,把资金的需要方与提供方凑合到一起,做成交易,他们赚中间人佣金。投资银行佣金通常是所成交投资额的6%,意思是,帮助融资一亿美元时,投资银行家要赚取6百万美元,这相当不错。如果帮助融资100亿美元,你能赚6亿美元,这样的事谁不愿意做呢?

刚到Paine Webber时,杰克主要做私募股权销售,也就是说,帮助那些股权还没有上市交易的私人公司融资,他的任务是把那些私人公司的股权卖给私人投资者。从1973年开始,杰克做投资银行业务。九年之后,他被提升,负责该公司的房地产行业融资部。上任两年内,杰克先生即把房地产投资银行部的利润增加到占整个公司投资银行收益的40%。公司看到他的能力,1984年让他接管整个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接下来,公司投资银行利润在两年内翻倍,第三年增加50%,第四年增长30%。可是,到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发生大崩盘,对投资银行业产生很大冲击,使Paine Webber以及杰克的工作难以继续下去。

不过,杰克当时已经是Paine Webber公司的高管之一,也是董事会里的董事。1988年底,他跟几个朋友一起成立并购私募股权基金,其目的是从许多投资者那里募集资金,然后,用这些钱去收购很有价值潜力的公司,换句话说,他们希望用自己对经济或者行业走向的判断力,以超过别人的能力去挖掘那些被忽视了价值的公司。把这样的公司买下来,将其整合、重组或者改善其商业模式,整顿好之后再把这些公司出售掉,或者让公司股票重新上股市交易。杰克他们的想法,是希望赚取卖出时跟买进时的差价,以此获得投资回报。可是,一年后,他们放弃了。

因为当时,有太多从华尔街退下的人都在做并购私募股权基金,大家都去抢同样的公司,结果使这些公司的收购价越抬越高,收益回报越来越低。到1990年,杰克41岁,已经有了19年华尔街投资银行经历。这个时候的杰克已经赚了很多钱,身价早已超过数百万美元,他的财富已经是他父母一辈子都无法想象的。吃、住、行,过任何正常人的生活,对杰克来说,已经不是问题。到这个时候,也就是人到中年了,杰克开始想:我下半辈子要做什么?显然不只是要赚钱,因为赚钱在哪里都能做,并且许多人都能做。而他更想做一件重新定义人生的事业。他想,上半辈子的工作是为了谋生,也为了积累经验,但下半辈子必须做一件体验人生的事业。

并购基金的失败让他意识到,如果只是做一件“人做我也做”的业务,那是难以成功的。如果要真正成功,则必须抓住某种大方向、大趋势,然后在别人还没有完全认识到的时候,你超前一步,进入那个行业。这样,等更多人也认识到的时候,你已经先到了,这才算大成功。正巧,就在杰克琢磨世界上下一个大机会在哪里的时候,《商业周刊》杂志刊登了一篇对美国财政部长的访谈,内容是关于香港的发展前景,其中有段话对杰克特别有吸引力,那位财长说,“如果我才40岁,我就会搬到香港去!”杰克想,我正好41岁!为什么这位财长对香港前景那么看好呢?看来,他话后肯定有因。

但问题是,杰克从来没有去过亚洲,更没有去过香港、中国内地,在耶鲁读书时也没学过香港历史、中国内地历史,更没学过中文。所以,香港对他是个谜,这下也好,他开始搜索许多关于香港的资料,研究起来。

1990年10月,杰克跟他的朋友比尔一起,启程去香港,开始他的第一次亚洲行。去之前,他们订出一份很简单的商业计划:既然亚洲占世界人口40%,发展潜力当然最大,所以,发财机会也自然在那里。另外,他们想,美国和欧洲人的平均年龄接近40岁,而亚洲人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不是说,一般的社会都是老年人存钱,年轻人花钱吗?如果真是这样,年轻人比例很高的亚洲社会不就有很多的消费需求,那不就有了巨大的增长空间吗?

到香港之后,他们发现人们都在谈论中国内地的机会是如何如何好,这一点让他们很吃惊,因为他们在美国时很少听人谈到中国内地的投资机会。由于他们起初没打算去中国,但是,在香港听到这么多人谈到中国内地的商业机会是多么多么好之后,他们忍不住坐着火车到香港跟深圳交界的地方,站在香港那边的山上,向中国境内遥望了一个小时。那次遥望的确增加了他们的好奇,也让他们更想去亚洲试试。

1990年底,杰克回到纽约,接下来的一年又去过香港几次。最后,他感到,如果要在香港发展,就必须身在其中;假如人在美国,那很难感受到、抓住机会。就这样,1992年,杰克打起家当,搬到香港。这一年也是他一生第一次到中国内地的一年,因为听到这么多人谈论中国内地的机会后,他实在憋不住了。

不过,虽然中国题材很热,但对于他这个中国外行来说,能去做什么呢?杰克知道,自己的强项是投资银行,也就是他有许多投资者网络、有许多资金来源,而中国的发展又需要很多资本,这两者合在一起必定是极好的组合,只是他不知道哪些行业、哪些项目最有前景。

当然,杰克可以组建一个投资基金,把钱分投到许多行业的众多项目上,这样可以分散风险。可是,杰克觉得这样不是很理想,因为他认为,如果分散到太多行业,那么,不管在单个行业里的投资有多少,他照样要花同样多的时间去分析、跟踪那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要做很多的研究投入。关注的行业多了,弄不好,到最后他可能对任何行业都不了解。于是,他决定集中在一个行业,通过在那个行业投资许多公司,最终让自己成为该行业的龙头控股公司。

问题是,这种单一行业的投资商业模式,风险也很大。

所以,行业的选择非常关键。1992年,一个偶然机会,杰克被邀参加《欧洲货币》在上海组织的一次会议,那也是杰克第二次入境中国。在那次会议上,德国大众汽车一位高管说,大众汽车在中国扩大生产和销售的最大挑战是保证高质量汽车零部件的供应。这下好了,杰克的商业灵感就有了:“我要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甚至要成为全球最大的零部件商!”

就这样,1993 年初,杰克先生选定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其集中投资的领域。到今天,共有17家零部件生产基地,分布在中国的湖南、安徽、四川、湖北、江苏、广东、山西、北京和黑龙江,还有55个销售网点,包括一些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网点。他们的发展战略是,先在中国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发展中国境内的销售市场,然后将销售网扩大到全球,成为全球化的直接行动者。

杰克没有学过工程技术,更没学过汽车制造,但今天已经利用他的华尔街融资网络,还有在中国和美国等地的销售网络,创办了价值超过十亿美元的中国公司。

杰克对自己人生经历非常满足,特别是他对几乎纯属偶然的“中国梦”的满足,这一切当然是1965年身在匹兹堡的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生所无法想象到的。让他最为欣慰的不一定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回过头看,在“中国热”还没起来的1992年,在他还从来没去过中国的时候,走在别人前面,选择把家搬到香港、随后搬到北京,尽管事前看那是多么莫名其妙!或许,这就是超出赚钱之外的人生意义。

猜你喜欢
投资银行华尔街杰克
杰克和吉尔
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存在的问题研究
变成什么好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被冤枉的小杰克
欧盟金融一体化进程中投资银行的作用
华尔街“海盗”
华尔街铜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