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线索纵贯法解读现代文

2008-01-16 05:11张发德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囚绿记情思现代文

张发德

语文现代文阅读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有人喻之为,猫子吃乌龟不知怎么下爪。问题的症结何在?我想,很大程度在于:一在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的总背景下,师生阅读整体意识和宏观视野缺失或忽视;二不得其法。考生解读现代文时,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急功近利地肢解文章,理解往往流于片面;或方法僵化,大多采用单一的结构层次分析法。

而“线索纵贯法”则有利于从整体把握入手,由宏观到细部地破解现代文。

线索又称文脉、意脉,是作者联缀全部材料的纽带,是维系文章内部层次及相互关系的桥梁,是作者行文思路的轨迹。线索网络全文,读者必须整体阅读,宏观把握全文才能抓住它。线索有复线及单线之分。复线有平行式、明暗式、纵横式或经纬式几种。如《包身工》使用复线(包身工一天生活的经或纵线:凌晨四点一刻——四点半——五点至下午六点;包身工制度罪恶的纬或横线:产生——发展——结果)。单线有几种:时间线, 如《合欢树》(十岁——二十岁——三十岁——过了几年——几年前——未来有一天);空间线,如《夕阳透入书房》(06广东卷)(窗台——桌面——桌面以上空间——书架);游踪线, 如《在山阴道上》(06湖南卷)(早上北山下——中午绍兴城——下午回来的路上);物件线, 如《囚绿记》(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人物行为线, 如《贝多芬:一个巨人》(05湖南卷)(客人见贝多芬的佣人——客人初见贝多芬——客人与贝多芬交谈——客人与贝多芬共进晚餐);情感线,如《炉火》(07辽宁卷)(感伤——感动——感奋);等等。

线索纵贯法的关键在于阅读时善于找出彰显线索流程的词句,形成一定的关节点,而后以关节点为核心向外辐射,确立片段意识, 进而理清材料间关系,把握文意及写法。

如陆蠡《囚绿记》阅读,其提纲如下:

《囚绿记》是一篇写景状物散文,以常春藤绿枝条的生命历程变化寄寓情思,选材和情思显得单纯集中,形神两聚。它以景物“绿”为线索: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因此,阅读本文应以“情思”为统帅,以线索为枢纽展开:第一、沿着线索,文章结构层进,绿的生命和作者情思同步变化,物我互现交融;第二、沿着线索,绿的形象得以塑造。对于绿的形象塑造,文章既作实在的细描,绘形绘声绘色,重形似;又以拟人、比喻、排比、叙议结合等手法进行想象虚化,赋“绿”以人格人情,重神似。绿是美的,“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 “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绿是生命、希望和快乐的象征:“绿色是多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绿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绿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绿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枝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形象特点是绿的形象由形似向神似虚化,向情感过渡的中介。第三、沿着线索,作者的心态和表层情感也发生了变化: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而囚绿,最终放生又怀绿。可以说绿的形象随作者对它的心态和表面情感同步变化。这背后的驱力是什么呢?驱力是作者的深层情感。为挖掘作者的深层情感,我们须对文本作“知人论世”地阅读。作者写此文时正值日本大规模入侵中国,北平业已沦陷,当时的中国对个人和民族而言均是“人间地狱”。面对国难家愁,作者想到,个人民族的命运就像绿的生命一样 ,虽遭囚禁但永不屈服。所以,作者写作此文是巧妙地借爱恋绿色——生命的象征,委婉而深沉地抒写对光明自由生活的爱和对窒息我们民族生机的日本强盗的恨。这种爱和恨统领着绿的形象,使其表现出多种特点,又使作者的心态和表层情感经历变化。

以“线索纵贯法”从宏观到局部读懂了全文及局部,则无论如何设题,其解答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作者通联:福建省永定县坎市中学]

猜你喜欢
囚绿记情思现代文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十月情思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当归寄情思
丝路情思
《囚绿记》主题探究
拗九粥情思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