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产家庭幸福婚姻的非典型化参考

2008-01-28 02:04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3期
关键词:婚姻价值观家庭

陈 晓

蓝青在美国进修期间,收获更大的是价值观的领悟:家庭并不是纯粹的私人空间,整个社会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以家庭为中心建构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有孩子的中产,都喜欢以家庭为中心在外活动

蓝青(化名)要求自己每天在10个小时内完成全部工作,平时晚上拒绝应酬,所有工作餐都在中午。星期六星期日则是家庭日,没有应酬,没有工作。每年,她都会对全家的生活做年度安排,实际一点的,是年初的家庭会议,提出该年度关键词:比如2007年度是“理财、安静、整洁”,到了2008年则是“节约、运动”。浪漫一点的,是每年全家的海外旅游,她对全家旅游的定义是“三个人,脱离所有的社会关系,24小时每分每秒都在一起”。

蓝青生于60年代末,名牌大学博士,现在一所上海知名高校任教。之前,她是一家IT报纸的总编,多年在文化多元的媒介和公关界工作。她的社会标签属于“中产阶级”,而她正努力在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中实践全球化价值观——以家庭为基本的社会活动单位,用心爱护婚姻和家庭。

全球范围内最近一次的婚姻保卫战的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末讲起。美国一些富豪开始赞助在校园内推广的“贞节运动”,年轻的女性如果在一份协议上签字将贞操保持到18岁,就能获得一笔奖金。除了道德和宗教的召唤之外,一些家庭公共政策研究者开始研究修改与婚姻家庭相关的税制,从制度干预上奖励稳固的婚姻制度。

而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启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此前靠制度和封闭维系稳定的中国社会,一脚踏入了美国前20年文化解放的时代。“60年代后出生这一代人正好进入感情选择期。他们算是解放后第一代在感情上开始自由选择的群体。”被称为“中国婚姻第一写手”的编剧王海令鸟说。

从90年代初期,美国有3个州开始试点“忠诚契约”:人们在结婚时可以选择普通的婚书,也可以选择与州政府签署这种特别的契约——将来一旦因为感情出轨导致婚姻破裂,不贞者将赔付更多。

培根在《论婚姻》中说:“一种好的风俗,能教化出情感坚贞严肃的男子汉,例如像尤利西斯(Ulysses)那样,他曾抵制美丽女神的诱惑,而保持了对妻子的忠贞。”而现实证明,在面对和人类“喜新厌旧”的天性相矛盾的婚姻制度时,一种好的风俗,实际起源于一种有效的约束制度。美国自80年代开始的民间活动和制度建设,伴随着一种新的价值观在美国社会形成——从80年代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强调社会公共利益,而不认为家庭是纯粹的私人空间。”

蓝青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美国。

“1995年,我有机会去美国一家电视台见习联合制片人的工作。但获得签证的时候我怀孕了。我就问给我职位的美国方,怎么办?美国人很简单,一切以孩子为重,所有工作推后。”

第二年,孩子出生后,蓝青才到美国开始工作。“我住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集中的意大利人社区,每到周末,几乎每栋房子都亮起灯,开家庭Party。那种温馨深深感染了我。我发现,整个社会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以家庭为中心建构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有孩子的,都喜欢以家庭为中心在外活动。”

而在这片土地上,另一个“我们”的世界却显得有些黯淡。蓝青旅美时曾暂住一间洛杉矶的旅馆,邻屋住着一位中国女孩,怀了身孕,签证早就过期了,每天躲在宾馆里吃方便面,为的是熬到孩子出生,孩子便可以拥有美国身份。

这样的单身母亲不是特例,蓝青当时看到在美国的很多中国家庭离异。这是心怀美好生活梦想的中国人,经济自由后,为着个人的自由而颠沛流离,放弃家庭圆满的岁月,“甚至不惜把自己‘黑掉”。

蓝青的美国之行,在个人事业上的收获比不上价值观的领悟。她放弃了继续进修和工作的机会,回到了中国的家里。“我选择家庭并不代表我放弃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而是我对什么是全球化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在蓝青看来,全球化的真正意义是形成或遵循全球皆准的价值观,比如对快乐的共同追求,对幸福的理解趋同,以及对社会责任的一致回归。“不管身处哪片土地,我要过的是‘人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上。”

这个时候,蓝青也注意到,自90年代末出现了一阵离婚的风潮:“婚姻似乎变成了一种个人资产重组。缺钱的找有钱的;有钱有地位的,把原配换掉,换上个青春貌美的。”国内正在重演美国20年前的“个人自由至上”后的状况。2003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婚姻登记条例》:大大简化了在民政部门办理登记协议离婚的手续。

王海令鸟认为,婚姻的变化,绝对是跟着经济走的。在中国,虽然公共政策的制定尚未出现转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有一批“中产”开始努力维护自己的婚姻。比如蓝青正实践着自己“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丈夫出差,她和孩子也经常伴随。和朋友吃饭,双方都是全家出席。她还引入“商业管理”的模式进行家务统筹,设定家庭纪律和行为底线,“家庭也是一个小组织,没有纪律,队伍也不好带哦。”

在这个仍羞于表达真情的社会,蓝青在家庭内直接引入高语境的交流模式,倡导对伴侣表达超越身体本能以外的爱意。她喜欢问朋友:你每天对他(她)说几次“我爱你”?朋友有时会笑她。但她一脸真诚。

蓝青说,自己身边已经有了一批她称为比较健康的家庭:夫妻双方都受过良好教育,有过跨文化生活经历,经历过人生或职场的风雨,有比较成功的事业。大家的活动都喜欢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这些修复家庭和婚姻平衡的努力,至少让人们知道,当中国社会正处在“感情至上”的自由选择,并由此带来婚姻大面积的不稳定和焦虑时,“还有这样一个维护婚姻、重视家庭、重视社会责任的社会层面存在。”蓝青说。而美国历史的启示在于,推动风俗向好的制度建设,通常是在大面积的个体行动之后。

任何一代人的婚姻,都不免堆积出无穷的琐碎、厌烦、乏味……当美国的婚姻和家庭生活经历了60年代自由到放荡的爱情生活的冲击后,1999年的电影《我们的故事》为为何要回归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做了一个最好的解释。电影中老牌美女米歇尔•菲佛与银幕硬汉布鲁斯•威利斯扮演一位罗嗦抱怨的妻子和一位中年秃顶的丈夫,共同站在即将分裂的婚姻边缘。但最后,这位执意要结束15年婚姻的绝望主妇福至心灵,她对他说:“每个人都会有难以忍受的怪癖,我宁愿忍受你的。”

对每一个以感情开始的婚姻,这或许都是一个值得坚守的理由。

猜你喜欢
婚姻价值观家庭
我的价值观
觉乃藏入赘婚姻中的两性关系
对婚姻的忠诚
家庭“煮”夫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恋练有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