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与“补天”神话原型研究

2008-02-18 09:11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6期
关键词:补天堰塞湖原型

王 毅 吕 屏

摘要: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使许多年来悬而未决的公案——“女娲补天”的起因和神话情节原型的问题,获得了全新的证据。把地震灾害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还获得了解读“天柱折、地维缺”,以及“山火、猛兽、浩洋、淫水、黑龙”原型的全新视角。它们说明,“女娲补天”起因就是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补天神话原型是先民借助想像力征服地震灾害的一种形象化意识形态。

关键词:女娲补天;原型;汶川地震;堰塞湖

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8)06—0113—05

一、“补天”神话研究概貌

(一)古代文献研究线索

“女娲补天”是国内外神话学界公认的中国远古文化瑰宝。但两千多年来,涉及到“补天”原型的研究不过数十条。最早的相关记载,可追溯到屈原《天问》的“康回凭怒,地何故以东南倾”。这里的“康回”,就是共工。这一问说明在屈原时代,“共工撞折天柱”的故事,已经广泛流传。不过,《天问》没有涉及女娲如何补天的情节。西汉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女娲补天”的背景、措施都比较具体,对天崩地裂的起因仍旧语焉不详。《淮南子》只在《天文训》中提及:“女娲末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从而造成了天崩地裂的灾难。《列子》中记载的共工以头撞击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并没有超过《天文训》的内容,且被学界视为伪书;季羡林根据其中有佛教内容,说它是东汉以后的著作。所以,共工撞不周山的最初出处,如果不是《天问》,也只能是《淮南子》。

到东汉,王充的《论衡》把共工头撞不周山与补天神话粘合起来,当成纯粹的历史,去质疑女娲补天的真实性。终于斥之为“虚言”——这大概证明了神话在古人那里,应该是实证的结果。唐司马贞的《史记·补史记》对“补天”以前的“天神战争”场景也做了描写。在四库全书收录的文献中,涉及女娲补天有50处左右。但此后再无新意。如宋代羅泌的《路史·女娲补天说》,羅泌《识遗·射日补天》……大多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应用。明代以后,以女娲补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诸如“女娲补天不补地,山崩谷罅漏百川”,“女娲补天天不漏,卷石犹穿太山溜”等等也都没有追溯女娲补天原型旨趣。直到20世纪初,神话学界承认女娲补天神话为中国独有的神话为止,有新意的女娲研究专论极少。

神话学引进中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要算袁珂对女娲补天原型的研究比较深入。他根据“古人凭想像力解释世界的意识形态”的神话学理论,考察了大量相关神话典籍,并结合田野调查材料指出:女娲补天在《淮南子·天文训》说的共工与“五色石补天”的“石”是治水最好的工具;黑龙、巨鳌,都是“兴涛作浪的水怪”;“积芦灰止淫水”更是明白点出了治水原型;而“天柱”只折一根,女娲却“立四极”,说明共工触山与补天不相干,所以“决不能”成为女娲补天的原因。并由此得出结论说:“女娲补天神话,看似情景纷繁,实际上只是一个洪水为灾,女娲用种种方法诛妖除怪,堙塞洪水的故事,女娲可说是神话中最早的一个治理洪水的英雄。”这一说,成为后人无法绕过的补天神话重要论断。

(二)新时期以来补天神话研究现状

1979年以来,国家图书馆共存有书名提及女娲的著作14种。查阅“中国期刊论文数据库”(CNKI)篇名含有“补天”的论文有170多篇,加上其他刊物和报纸有关补天神话研究的论文,有数百篇之多。但把有关《女娲补天》的戏剧批评和教学论文除开,研究女娲补天原型的论文寥寥可数。其中还有不少相关论文只是对补天情节中某一点的描述。如逯宏说“女娲补天神话本相源于史前一次祭祀活动……与史前巫术相关”。硕士生张霞按照自己的设计,把不同地区的102则补天神话异文分了类。王安民对女娲补天的原型做了不少设想,但大多为论者自己的推理。还有些观点,只是对袁珂等前人观点的重复,或是用补天神话去印证作者的某种观点,如刘毓庆《“女娲补天”与生殖崇拜》一文。事实上,提出女娲补天原型新说的论文屈指可数。

在有新意的女娲补天神话论文中,李道和说女娲补天的本相是“女娲用五色石针,用绳索或麻丝来缝补曾被共工破坏的天维”,这个结论仍然没有超出神话,不能算作补天“原型”研究;尹荣方称女娲补天神话“很可能是上古时代的历法修订与历法的符号化的信息”,这一说没有解释补天神话方方面面的具体情节;有两位国家地震局研究员说:“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仅凭一条科学资料记载,就附会为补天神话原型,实在很不科学,也违背了“例不十,法不立”的原理;刘毓庆说女娲补天的原因是“天裂”,是对古代一次极光现象造成“天裂”错觉的描述,也存在同样的弊端。

本文认为,“补天神话由地震引起”的观点,可以视为新时期女娲补天研究最有价值的研究。有关“地震说”有下面几篇论文。吴伯田以《女娲补天是抗地震》和《再论女娲补天是抗地震》为题,在笔者视野内,最早提出了“地震说”。王金寿认为“女娲补天”反映了原始神话中对地震、洪水泛滥的神话思维和神话思维的内容。因为暴雨、地震使得天崩地裂,原始先民可以理解为“天塌了”,补天神话就是先民祈祷大雨、地震停止的原始思维的想像结果。此后的“炼五色石”、“断鳖足”等,都是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祭天祭地的巫术礼仪活动。王黎明在细读《淮南子》基础上,也得出了女娲补天是“古代大地震的记录”的新解。对于“地震说”的意见,本文大致是赞同的。只是由于证据的缘故,以上学者论及“天柱折,地维缺”情节,都显得比较苍白。对地震次生灾害中最恐怖的堰塞湖灾难也没有深入涉及,使得“地震说”的说服力受到很大限制。正因为如此,汶川地震的大量事实,雄辩地支持了“地震说”的观点,对于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的补天神话发生地之争,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女娲补天的“战争说”溯源

在展开笔者观点之前,还有个问题值得澄清:从《淮南子·天文训》开始,在古文献和民间传说中,天崩地裂的原因,即“补天”的起因,常常被归结于天神战争。很多文献都提及“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从下文列举的民间传说也可以见到,许多传说也把天塌地陷的原因,归咎于天神战争。就是民俗学博士杨利慧在博士论文中,也对袁珂提出异议,说袁珂的“治水说”把女娲补天和水灾相联系,“似乎有些偏颇”。她认为:“无论在古文献中,还是在现代民间的口头传承中,‘战争都是比较常见的,最能引起学者们讨论与关注的”材料。所以她把天塌地陷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天神共工战败发怒而蛮干的后果。杨利慧在论证中,除了使用来自民间采集的传说外,也引用了王充的《论衡》,描述天神战争的司马贞的《史记·补三皇本纪》、《列子卷五·汤问》等材料。所以要澄清“女娲补天”原型,必须先澄清“战争说”流行两千年的内在原因。

神话是“想像”的意识形态,但“想像”是有根据

的,不是无端的胡思乱想。所以,孕生女娲补天神话的契机,只能是他们生活中有可能见到的,足以引起“天塌地陷”的生活现象,即他们需要征服的自然力。那么古人的战争是否可以引起天塌地陷呢?在冷兵器时代,战争对环境的破坏与今天的“战争”破坏性不可同日而语。那种以刀枪剑戟为武器,以肉搏为特色的战争,可以尸横遍野,可以血流漂杵,但绝不可能天崩地裂、天塌地陷。仅凭这一点,女娲补天的起因是“战争造成了天塌地陷”的说法,就不可能符合自然规律。

王充曾以“科学”、“实证”的态度质疑“战争说”的虚妄。他说:

与人争为天子,不胜,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有力如此,天下无敌。以此之力,与三军战,则士卒蝼蚁也。兵革毫芒,也安得不用胜之?恨怒触不周之山乎?且坚重莫如山,以万人之力共推小山不能动也,如不周之山,大山也。使是天柱乎?折之固难,使非柱乎,触不周山而使天柱折、是亦复难信。

王充的质疑,早就说明“补天”的起因不可能是战争。不过,虽然有王充的质疑,但在两千年历史上,“战争说”始终是“补天”原因的主流。其主要原因也可以从神话成因那里得到解释。因为“惜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当先民无力应对,无法解释“出于人力所能之上”的自然现象之时,便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去推想和解释自然现象。

当他们遇到地震、洪灾、山体塌方……等等从天而降的严重自然灾害的时候,先民要想解释它,只能凭借想像。而他们有可能想到的最残酷的情景,也只能是以杀人、破坏为主要内容的战争。不信看看所有的神话,来自洪水的灾难,先民就说是代表人类的天帝与水神的战争,如共工与神农的战争。基于这种心理,来自火灾的劫难,是火神战争;来自天上的灾难,自然是天神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女娲补天”神话虽然包了一层“天神战争”的外壳,但其原型也只能是自然灾害。

过去的研究大多只能依据古籍所载和民间传说,缺乏可靠的事实证据。大多数时候处于“事不经见,皆当理决”的模糊状态,不得不以想像代替证据,动辄“我认为”,故难以服众。而汶川5·12地震灾难,提供了大量的见证者和图文资料,提供了解读女娲补天的大量新的事实证据。以之为本,结合古籍和传说,再来考察和解读女娲补天神话的原型,自然能更加清楚和深刻地接近客观事实的原貌。

三、“天柱折,地维缺”的恐怖情状

造成天崩地裂般的自然灾害有很多种:风雨雷电、地震、火灾、飓风、海啸、火山爆发、山体塌方……都可以造成宇宙末日般的灾难。袁珂凭女娲“补天”的具体措施,证明女娲补天是治水神话的路径,不能说不对;过去根据文献资料,主张“地震说”的学者,对共工头触不周山,造成天柱折、地维缺的战争情节,也做了筚路蓝缕的工作,但由于只能以细读的方式去探讨结果,所以相关论述,还是难免显得苍白。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这一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诸如山体倒塌、地缝开裂、泥石横流、河流改道、堰塞湖等大量自然灾害现象。这些灾难和历史记载、民间传说,以及古籍记载相互印证,成就了孕生“女娲补天”最有力的生活原型和原料:面对着无法想像的地震灾难,先民根据世代流传的“科学”观念,必定联想到: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在绵竹、什邡、彭州等地,出现了多起山体拦腰折断或合为一体的恐怖情景。这就是“天柱折”的原型。王充在论证“补天”为虚妄的时候说过:“夫天本以山为柱”。也就是说,“山柱折”就是“天柱折”的原型。而在汶川地震之后,一位农村妇女描述自己亲眼目击两座山“折断”的状况,比任何珍贵资料、数据和研究、推测更可信地揭示了地震造成“天柱折”的原貌:

(5月12日)14点28分,女人突然间感到脚下的山在抖动,她看到对面的一座山喷出火焰,这才意识到地震了。此时,她脚下的山顶,开始喷出泥石流,从山顶滚滚而下,环抱的群山,发出轰隆隆的怪叫。女人抱起儿子撒腿就跑,……当她站到宽敞处,蹲在地上,抬眼看到对面两座山像巨大的醉汉,摇晃着撞到了一起,山开始喷发泥浆,很快把900米深的一条山谷掩埋了,山上的石头都在跳舞,有一米多高。一些山体喷发出黑色烟雾,很快把整个山里变成了漆黑一团。

第一次山崩地裂之后,大地略微平静,女人发现山谷下的一条路不见了,原来900米深的山谷不但被填平,还拱出一座秃山,原来两边的大山竟然出现一条深沟……原来的地貌完全变了,山体滑坡形成了一个个堰塞湖,地面拱起三米高的断层,许多地方裂开很宽的地缝。

这段话描述的恐怖情景,是汶川地震期间家喻户晓的事实。其中,“两座山像巨大的醉汉,摇晃着撞到了一起”的情景,就是最形象的“山柱折”的景象——不是山柱折,如何会摇晃着撞到一起呢?而“原来两边的大山竟然出现一条深沟”、“许多地方裂开很宽的地缝”,这不是为“地维缺”做了生动的注脚(图)么?“对面一座山喷出火焰”是“火烂炎而不灭”的原因;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则形成了“水浩洋而不息”的“淫水”。此外,伴随着山摇地动,山体滑坡和大雷雨的泥石流,炮火般的飞沙走石……先民无法解释这些情景的时候,除了借助想像,幻想为“天神战争”,还能把它们解释为什么呢?在类似汶川地震的超强自然灾害发生后,古人以之为原料加上想像,造出“天柱折、地维缺”的神话,符合逻辑。而“共工撞山”和“女娲补天”,只是先民们对地震的“科学认识”被合理化而加上的纹饰和包装罢了。

从民间文化角度看,汶川地震灾区也流传有许多关于女娲补天生动的神话传说,它们很好地辅证了汶川地震在历史上可能发生的情形。绵竹流传的一则补天神话说:

很久以前,有两个神将在不周山上打仗。一个神将撞倒了立在山上的擎天柱。天柱断了,天垮了一个大洞。天上奇迷古怪的东西狠劲往下垮。这一下,山也摇,地也晃,天河中的水不断下流,百姓死伤无数。天上的女娲娘娘看到人间百姓这样受苦,就在昆仑山上炼仙石,把天补好了。

广汉的女娲补天传说:

共工撞了不周山,地也震斜了,天上也撞了些洞,天河中的水流了下来。女娲赶忙用石头把大的洞塞住,又用许多小石头塞住那些密密麻麻的小洞。这样,她才把天补牢实了。

可以肯定,这些传说传到今天,肯定受到过“共工头撞不周山”文献的影响,因为龙门山断裂带虽然以山多为特色,却没有“不周山”。但不可否认,这里的百姓在一段不短的时间里,借用共工头撞不周山的故事,来解释那里发生的地震灾难。据四川地震局提供的资料:汶川所处的位置,在地质学上属于龙门山断裂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汶川一带30几年就会发生一次7级以上地震。过去的几千年,究竟发生了多少次,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肯定,在过去的几千年中,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是较

为频繁的。在这样的地震带,如果没有关于地震灾难的神话,那才是不正常的。

还有一个证据是:在杨利慧女士绘制的《女娲神话分布示意图》上,几乎从最北端的黑龙江到最南端的广东省,都有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她本人也主张女娲神话源自北方——不是南方。然而,该书在全国各地采集的数百条女娲神话材料中,选出来的两则与补天相关的民间传说,偏偏在此次汶川地震的重灾区,这种巧合是不是从一个偶然的角度,证明了补天神话的原型是地震,而且极有可能就源自龙门山断裂带的云贵北部、四川西北部、陕甘南部一线呢?——本文无意追究补天神话起源于何处,不过,如果汶川地震和女娲补天关系成立,关于补天神话起源地的南北方之争公案,就能得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答案了。

根据官方报道,汶川“5·12”地震之后到9月初的100天内,大小余震就有27000多次,只是大地震动的程度逐渐减缓。这种地震规律,被先民想像为有人(神)“补天”和“补地”,是不难理解的——既然山摇地动、天崩地裂为天神战争,那么大地震动逐渐减缓,自然也可以想像为有人(神)开始“补天”、“补地”。可见,汶川地震使得女娲补天中“天柱折、地维缺”的原型,以及女娲神话的起因、产生地都已经水落石出。

四、“补天”内容与堰塞湖灾害

笔者以为“补天”的起因是地震,并不意味着否定“治水说”。因为补天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治水。仅以共和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1976年唐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每次都天昏地暗,紧跟着便是风雨雷电。而暴雨伴着泥石流,从山上奔腾而下,自然形成蜿蜒、奔腾的巨流;这已经是《淮南子》“杀黑龙以济冀州”一句中“黑龙”的一种原型。不过,在抗震治水的工程中,山洪、泥石流远不是最恐怖的灾害。威胁和危害更大的次生灾害,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堰塞湖。堰塞湖溃坝形成的洪涛,更是吞噬一切的巨大的狂龙。

汶川大地震之后,出现了以唐家山为首的多个堰塞湖。这些堰塞湖一旦溃坝,其洪峰将铺天盖地,高达几十米乃至上百米——那种摧枯拉朽的狂潮,眨眼间将千百万人的生命财产毁于一旦。近三百年来,堰塞湖灾难对人类的危害几乎都远远大过地震本身。关于这一点,四川地震史记载了几例惊心动魄的堰塞湖溃堤灾难:

1786年6月1日在四川康定7.5级地震后,大山裂坠,壅塞大渡河断流9日,积水高二十余丈,十五天后在一场余震中,堰塞坝溃决出的大水,经乐山、宜宾至重庆的大渡河一岷江一长江沿岸。洪水径流1400km,受灾600km,直到湖北宜昌才逐渐减退。直接死于地震的仅442人,而死于大水的则多达10万人以上。

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7.5级地震。山崩堵塞岷江及其支流,形成十来个堰塞湖,10月9日下午再次发生强余震,堰塞坝溃决。积水溃出水头高约70米,9时冲到茂县,夜半冲到汶川,次日凌晨时冲到灌县,水头高仍有10余米……冲毁村镇60余座,冲毁良田5万余亩,地震和水灾共造成2万人死亡。这是近代四川除汶川地震以外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地震。仅在都江堰宝瓶口打捞上来的尸体就达4000余具,“岷江上游之精华,于此沦失殆尽”。

以上两次地震堰塞湖溃坝的惨剧,造成的死亡人数,都数倍甚至于数十倍于地震直接死亡人数。可见堰塞湖溃坝次生灾害的程度和地域,往往大于地震本身。即使到了21世纪,人类仍然没有征服堰塞湖灾难的把握。看下例:

2000年4月,西藏易贡山体大崩塌之后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到60多天后的6月10日19时被山体崩塌滑坡堆积体堵塞了62天的易贡堰塞湖突然溃坝,高逾百米的洪波以排山倒海之势,转眼间将易贡藏布江、帕隆藏布江、雅鲁藏布江两岸的公路、桥梁、电力、光缆通信设施吞噬一空,并且冲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又冲出国境线。短短一天内,下游的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孟加拉国贾木拉河流域上万人丧生,300万人无家可归。

这次堰塞湖灾难,被称为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如此重大的灾难,现代人尚且束手无策,在先民眼里自然更加恐怖。何况堰塞湖危害还直接淹没家园,阻断对外交通——这些对于今人而言,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对神话时代的先民,却是根本无法解决的难题。“浩洋不息”的“淫水”在先民眼里,恐怕也如汪洋大海一般无法应付。所以,先民在幻想中造出一个神话伟人,帮助他们对付地震及其次生灾害,是合情合理的。

注意到地震伴随的大雷雨和堰塞湖灾难,对女娲的四项“补天”措施:“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沧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每一项都直指“治水”,就不难理解。“女娲补天”神话那绚丽复杂的外壳包裹着的原型及其起因,也就逐渐显示其庐山真面目。

五、结论

笔者的结论是:“5·12”汶川震灾状况为古文献和民间传说提供了印证材料。女娲补天神话,正是中国先民“借助想像征服自然力”的意识形态。这种令人恐惧的自然力,就是大地震。

其理由有二:(1)从汶川地震提供的信息看,神话材料所谓“天柱折、地维缺”是对地震灾难引起的山柱折、地开裂情景的描述。而“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都是地震引起的大灾之后,天地人畜之间破坏了平衡的混沌秩序的恐怖情景。(2)从汶川地震之后的堰塞湖潜在灾害看,女娲“补天”的主要内容是治理地震和伴随地震而出现的次生灾难——尤其是与水灾相关的灾难。其中,“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表达了先民们在灾难面前渴望“止水”的意愿;袁珂的“黑龙、巨鳌,都是兴涛作浪的水怪”是有道理的。它说明先民让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就是希望女娲帮助他们战胜凶猛的山洪和堰塞湖溃堤那种滔天洪水,以拯救百姓苍生。而“积芦灰止淫水”是先民所能想到的治理水患的常用途径,这一句的价值在于直接点出了补天神话的治水内容。

有了汶川大地震提供的现实材料,再来研究女娲补天的民间传说,以及古籍所载的女娲补天神话材料,女娲补天神话从起因到补天的形式,就能较清晰地看到:在“女娲补天”绚丽的外壳中,包裹的是中国地震频发地区先民“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描述了中国古代地震灾害的概貌,也至少承载了以汶川、北川、绵竹、广汉到甘肃、陕西天水一线地区,即龙门山断裂带先民对地震灾害的恐惧和试图征服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强烈愿望。

(责任编辑彭建国)

猜你喜欢
补天堰塞湖原型
堰塞湖形成与致灾机理及风险评估关键技术
堰塞湖
女娲造人与补天
堰塞湖多源信息及其感知技术
补天谜语
感悟人生 再拍《补天》
袁小楼艺术作品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滑坡堰塞湖溃坝波影响因素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