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的戏子人生

2008-03-10 04:02段战江
百家讲坛 2008年1期
关键词:项王陈平韩信

段战江

陈平是乱世造就的草根英雄,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戏子。

好学黄老之术的陈平,脑瓜太过聪明,性格也太过玲珑,所以,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时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物,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他都能游刃有余,从容面对,全情投入,以一个天生戏子的“才华”,演绎出精彩的人生。也许他演绎得太过生动,内容又是如此丰富,于是,千百年来,我们讲起陈平,津津乐道的只是他的传奇故事、智慧之画和表演风度,至于脱下面具的他,有什么样的真实情感和想法,我们则不得而知。

陈平的独家“青春剧”

陈平命好。

他是阳武县户牖乡(今河南原阳)人。年少时虽然家贫,可有一位很宠爱他的兄长。家里30亩田地全由兄长陈伯·人辛苦侍弄,他自己却打着“游学”的旗号四处闲逛。不事生产劳作,不受田间苦累,陈平自然是长得高高大大,养得白白胖胖。有人因此故意问他:“你小子家里那么穷,吃什么能长得这么肥?”陈平的嫂子早就看不惯这个吊儿郎当的小叔子,便替他回答:“也不过吃糠咽菜罢了,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本是一句情理之中的“埋怨”罢了,厚脸皮的陈平估计也无所谓,可疼爱他的兄长却受不了,竟因此“逐其妇而弃之”。也许在陈伯朴素的思维中,他那“好读书”的兄弟,一定会有出息。而有出息的人,自然不能像个“农民”。

当然,这只是陈伯一人的看法,在四邻八乡的乡亲眼里,陈平纯粹就是一个笑料,史书上说“一县中尽笑其所为”,可见年少时他是很小得人心的。等到要娶媳妇的年纪,陈平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尴尬。这佗高大帅气、心高气傲的“美丈夫”,本想借“美色”钓个“金龟媳”,可乡罩富贵人家都不肯把闺女嫁给他;而穷人家的姑娘,陈平又看不上。也许在他看来,娶个“糟糠之妻”,那就糟践了兄长辛辛苫苫养出他这“一副好皮囊”,是对他的羞辱。就这样干耗了很长时间,机会终于来了。当时户牖乡有个叫张负的“大款”,家里有个孙女,天生一副“硬”命,下嫁五次,五任丈夫都被“克”掉小命,吓得没人敢娶。可陈平不怕,或者说他急疯了,只想把这位“钻石级”的千金小姐娶回家。

“侬有情,卿有意。”就在陈平琢磨张家小姐的同时,身为女方家长的张负也在考虑同样的问题。无论如何,张负还是决定先细细考察一番,看孙女未来的幸福是否值得放在陈平这个大名鼎鼎的“活宝”身上。说来有趣,张负对陈平的第一次考察,竞锁定在一次丧事上。陈平虽然不从事田间的重体力劳动,但迫于家贫的惨淡事实,也自有他的一套生计之道。那就是帮助人家料理丧事,靠早去晚归的积极表现,赚点“劳务费”以贴补家用。张负在丧家看到陈平第一眼时,就情不自禁地相中了这个高大伟岸、办事勤快的小伙子。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位未来孙女婿的生活状况,张负又悄悄尾随陈平,到陈家实地观察。陈平虽说长得体面,可他家却实在寒碜,不但地理位置太差一位于外城城墙边上的一条偏僻小巷子里,而且家徒四壁,一张破席就当门了。如果说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门外有很多贵人留下的车辙印迹。这就说明陈平交游广,活动量大,感召力强,贫寒卑贱只是一时,富贵成名则是迟早的事。很有眼光的张负认准了这支“潜力股”,当即拍板:这孙女还就嫁定陈平了。

虽说也有家庭阻力,虽说也有舆论压力,张负还是认定陈平这只“草鸡中的战斗机”,并努力做通了家里人的思想工作,终是把孙女嫁给了陈平。在这件事上,张负的胳膊肘是使足了劲往孙女婿这边拐。陈平没钱下聘礼,张负痛快地借给他;没钱办娶亲酒宴,张负又赶紧送来“酒肉之资”。连陪带送,终是替孙女婿圆满了这桩婚事。为了端正孙女的思想,为孙女婿减轻心理压力,“贴心”的张负还特地告诫孙女道:“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

陈平娶了张氏女子之后,“赍用益饶,游道日广”,小日子不但越过越滋润,也渐渐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为当地社庙里的社宰。社宰是当时行政系统的基层干部,主要工作是主持民间祭祀事宜。社宰一来是向神灵和先祖汇报工作,所以要求德高望重之人,否则对不起先人。二来祭祀完毕后,供奉的牲肉需要社宰主持公平分割,否则对不起乡民。

要把这肉分得公平,绝非一件易事。想想看,这猪头猪身猪蹄猪尾巴,怎么分才叫公平?好在是,陈平自有他的一套办法。如今我们虽然无法探知他当初的具体分法,不过,根据合理的想像,他肯定是建立在“洞悉人性,公平合理”的“按需分肉”基础上的。譬如张三爱喝酒,那就割些猪头肉以佐酒。李四家有孕妇,那就多给几个猪蹄以熬汤;王二老两口,那就多些排骨好滋养,杨入有孩子,那就多点精肉易长个;王二麻子是光棍,那就给些猪下水多凑合几顿,还不满意?得,再添一条猪尾巴!如此这般,终是人人知足,个个满意,并受到乡人的一致夸赞:“陈平你小子当社宰,真是干得不错呀!”陈平当然有理由,也有资本骄傲,他说:“瞎,要是让我陈平当宰相,管理天下,也能和这割肉一样恰当、称职!”

陈平的政治“重头戏”

能讲出这番有水平、有高度的豪言壮语,这个人自然是野心茂盛,志向远大。司马迁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夸赞道:“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班固在《汉书·张陈王周传》中持同样的意见:“陈平之志,见于社下。”

好读书、爱交游的陈平,积蓄的是爆发的力量,等待的是脱颖的时机。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并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时,同有“鸿鹊之志”的陈平自然是狂喜不已。陈胜造反的基星之火,很快就呈燎原之势,燃到陈平的家乡,那里以前属魏国地区,陈胜派人打了过去,并立魏咎为魏王。当陈胜的部队还与秦军在临济(今山东高青)苦战未定胜负之时,耐不住性子的陈平已经早早辞别兄长和娇妻,随着一群年轻人跑到战火正炽的临济,投奔魏王,他期望觅得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

魏王很痛快地给了他一个太仆的官职,负责马政。可陈平觉得自己满脑子的智慧不能仅向马倾诉,于是便积极向魏王进言,显摆他的韬略。可魏王是个糊涂蛋,不识货,加上有人看陈平不顺眼,说他坏话,陈平只好狼狈逃去。

天下大乱之时,总是不缺勇者和智者的拼搏机会。当勇武的项羽攻域略地、打到黄河边上时,陈平立马屁颠屁颠地从老家赶过去,投奔项羽帐下,寻找新的“出头”机会。坦率地讲,项羽对他还是不错的,曾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并先后封他为信武君和都尉,鼓励他好好干。不过这个西楚霸王脾气太过暴躁,又太过小气。当陈平为他击败殷王司马门、收复殷地(今河南淇县一带)后,他只小气地赏给陈平20镒(古代重量单位,1镒合20两,一说24两)黄金。等到汉王刘邦以绝对优势兵力攻下殷地后,项羽又不问是非,只是迁怒镇守殷地的将领官吏,要通通杀掉。陈平自然不愿意等着别人把自己的大好头颅白白割

去,于是便封好那点可怜赏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大概是想在炒项老板鱿鱼时,捎带寒碜他一下。在陈平逃跑的路上,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当时陈平准备横渡黄河,投奔汉王刘邦。不料,他白白嫩嫩的样子,加上华丽体面的服饰,使得兼职强盗的船夫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腰里一定藏有金玉宝器,便琢磨着要干掉他。聪明的陈平一看船夫眼色迷离,心里顿时明白了几分。他心想我这大好头颅连项王都不给得给,又岂能白送给你这粗鄙的船夫?不过,强龙压不住地头蛇,旱鸭子不和水鸟斗,只有保持低调,以坦诚的姿态,才能化解危机。于是,他官腔不打了,官步也不走了,脱下衣服裸着上身替船夫撑船。船夫一看,驴粪蛋表面光,没啥油水可捞,也就默然一叹,放了他一马。

渡河之后的陈平,经过两个月的“流窜”,终于来到汉军的地盘修武(今河南获嘉)。他简单收拾了一下自己的狼狈相,就通过老朋友魏无知,急急求见刘邦。刘邦本无意这位楚地“逃兵”,不过陈平一句“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的讨巧话,激起了他莫大的兴趣。一番深谈过后,刘邦便对这位帅哥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天就拜他为都尉,陪侍左右,并监护诸将。后来又提他为亚将,放手让他好好干。起初,刘邦的许多部将对这位突然冒出来的“小白脸”很是不服,甚至有将领如周勃、灌婴等,更是酸溜溜地给刘邦打小报告,说陈平只是脸蛋长得漂亮罢了,肚子里未必有货,并列举出三大罪状:一是品行不端,有“盗嫂”的恶名;二是立场不坚,先事魏又归楚,最后又跑到汉军这边来,叛来变去,很是危险;三是太过贪婪,接受诸将的贿赂还不算,给的多有好脸色看,给的少还故意给你难堪——说到底,陈平根本就是一个“反复乱臣”的货色。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样的“小报告”打多了,连刘邦也开始怀疑自己最初的判断。他先找来推荐陈平的魏无知诘问。魏无知拍着胸脯保证陈平绝对是一个有用的“奇谋之士”,至于品行小节的问题,那都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魏无知的回答显然不能让刘邦满意,于是刘邦又召来陈平亲自质问。陈平对“盗嫂”的谣传,认为不值一驳,大概觉得要是解释,简直就是对他帅气和品位的羞辱。对“多变”的怀疑,他理直气壮地辩驳,说自己满腹才华,只为服务一位明主,可魏王不用、项王不信,只有汉王才是有见识有心胸有诚意的明主,懂得用人之术,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自己这样做又有什么错呢?至于“受金”一事,是因为自己赤裸裸地来,要办事没钱怎么行?如果觉得他的计谋有用,那就请大王采用;若是觉得不值一用,那他马上把收取的钱财封好送还,并马上辞职回家。刘邦最终被陈平雄辩的口才折服,不但向他真诚道歉、厚礼相赏,还提拔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

也就在汉军被楚军围困荥阳(今河南荣阳)的危难之际,陈平的“阴谋”之智,发挥到了极点。自然,这也是与刘邦的极力配合分不开的。与项王相比,刘邦要大方得多,为了配合陈平的反问计,他痛快地拿出四万两黄金交付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为项王服务过有近四年的时间,对这位旧主多疑自大的性格弱点,自然是知根知底,加上楚军里旧识也多,反问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他用金钱铺路,四处煽风点火,“间其君臣,以疑其心”;并在楚军中散布谣言,说钟离昧等人作为项王的部将,功劳很多,却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打算跟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本性多疑,加之他自己又做得实在不公道,于是自然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

陈平表现最精彩的,便是离间项王和楚军最重要的谋士范增的关系。他设了一个小小的局,便轻易地让项王自断臂膀,还不自知。就在有关钟离昧的谣言愈传愈盛、愈传愈神时,忐忑不安的项王便派遣使者到汉军中打探情况。陈平的连环局紧随而来。在他的安排下,汉王故意备下丰盛的酒宴,命人端进,见到楚王的使者后,却又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范增,字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说着就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受尽委屈的使者,回去后自然是添油加醋地报告给项王。项王果然上当,不再相信范增。范增闻知项王在怀疑自己,就很赌气地说:“天下大局已定,大王自己干吧,老朽我还是告老还乡吧!”他本以为项王一定会极力挽留,去小料小心眼的项王却顺手推舟,竟真要送他回归彭城(今江苏徐州)。又羞又恼的范增,终是被气死在返乡的途中。

在楚汉规模宏大、惊心动魄的争斗中,以汉初三杰(张良、萧何和韩信)为首的谋士集团和战斗将领,为刘邦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陈平以平常之心,巧借智慧之力,总在看似不经意问,改变了人物的命运、历史的进程。譬如,在他六出奇计中,其中有两次都与韩信命运的转折点有关。

第一次是在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国以后,派人给刘邦报捷的同时,也提出了希望刘邦封他做齐国假齐王的请求。当时,刘邦正被楚军围困在今河南荥阳东北的广武山,窝着一肚子的火,看到这种近乎要挟的信,非常恼怒。他当着韩信使者的面,恨恨骂道:“我被困在这里,天天盼援军,你不但不来救援,反而想自立为王!”此时身边的陈平赶忙踩踩刘邦的脚,刘邦顿时醒悟过来,马上机警地改口骂道:“大丈夫南北征战,平定诸侯,应该做个真王,何必当假王呢!”当年五月,刘邦就派张良为特使,带着印绶前往齐国,正式封韩信为齐王。陈平这一脚,不但踩得及时,而且踩得极为重要。因为这一踩,避免了君臣的间隙,满足了韩信的虚荣,坚定了韩信的忠诚,也杜绝了韩信投靠楚军的可能。

第二次是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项羽覆灭后,刘邦收夺了韩信的兵权,改封他为楚王)谋反。刘邦询问将领们怎么办。将领们说:“赶紧发兵活埋这小子。”刘邦默然,因为他心里有底,自己掌握的军队,没有楚军精锐,这些说大话的将军,也没一个是韩信的对手。郁闷的刘邦又问陈平。陈平先是一再推辞;在得知将军们的意见后,又替刘邦细细分析优劣,一下子就说到刘邦的心坎上。刘邦因此更加郁闷,更加焦急,连忙追问“为之奈何”。陈平自然胸有成竹,替刘邦想了个“夫子巡狩会诸侯”的“阴谋”方案:假借出游南方的云梦泽,号令在路经楚界陈地(今河南淮阳)时会见各国诸侯,然后在韩信到郊外迎接拜见时,趁机将其拿下。于是,刘邦照章执行,最终将韩信捆了个正着,扔到车上,押回洛阳。当时又震惊又委屈的韩信在车里喊道:“天下已经平定了,我该当烹杀了!”

虽说后来由于没有搜集到韩信谋反的罪证,又赦免了韩信,降封他为淮阴侯。可不料他那一嗓子竞成谶语,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突然逮捕韩信,以谋反罪将韩信灭族。不过,韩信最终血淋淋的死,是吕后采用了萧何的计谋,与陈平无关。

陈平的非常“女人缘”

陈平长得帅,自然颇有女人缘,而他也善于

猜你喜欢
项王陈平韩信
烟事
追韩信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陈平过河
与敌人“坦诚相见”
韩信谋反是个阴谋?
一饭千金的故事
慧眼识陈平
亚父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