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创新 规划未来

2008-03-27 06:25刘月英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08年3期
关键词:福田战争日本

刘月英

【新闻背景】

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正式访问。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福田康夫挥毫写下“温故创新”四个汉字,为他岁末为期四天的访华“迎春之旅”画下圆满句号。

中日两国领导人就构筑和发展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广泛共识,并规划了两国关系未来发展。

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事关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对此福田表示,日方主张认真反省那段令人痛苦的历史,只有认真地看待过去,并且勇敢而明智地反省该反省之处,才能避免今后重蹈覆辙。关于台湾问题,他明确表示,日方不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不支持“入联公投”。这一立场得到中方的赞赏。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8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30周年,也是双方商定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福田多次提到“梅花樱花总相伴”,更是表达了对未来两国友谊生生不息的愿望。

【史实链接】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上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但也有冲突和战争。

(一)友好交往篇

1.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1)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到来。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日本出土了唐朝的“开元通宝”,中国出土了日本银币,说明当时中日经贸往来较多。

(3)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就是典型的一例。(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5)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2.现代时期。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关系进入友好和平交往时期。

(二)冲突战争篇

1.元末明初时,日本倭寇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他训练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戚继光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2.近代时期。

(1)1894年,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并打败清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00年,日本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对北京的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略中国,并霸占了中国东北三省。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

(4)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接着,日军又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在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在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1937年,日军在占领南京后进行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达30万人以上。

(5)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被日本占领50年后,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现代及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处于冷战对抗状态。近年来,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活动猖獗,日本右翼势力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多次制造麻烦,公然向中国人民挑衅,侵犯中国主权。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编写美化侵略战争、宣扬军国主义、宣扬天皇史观、鼓吹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历史教科书。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

【考情分析】

2007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70周年、南京大屠杀70周年,同时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中日两国关系曲曲折折,但在中日双方共同努力下,经历了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和福田康夫首相的“迎春之旅”,两国关系表现出了良好改善的发展态势。这些内容,不但成为时事追踪的热点和焦点,也势必成为2008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在复习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结合“史实链接”中的内容,结合教材和课标要求,掌握中日两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友好往来及战争冲突的史实,把好基础知识这道关。在总结归纳知识时,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不可孤立地去掌握一个知识点。

其次,要特别注意一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并对其背景、原因及启示进行分析。如: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这两种不同的结局分别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两次战争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日本的经济腾飞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中日两国人民应如何珍惜现在的友好关系?作为中学生,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再次,还要注意一些相关的史实,如:日本发展史特别是日本的两次崛起;和孔子相关的内容,如“温故而知新”等。

最后,福田康夫首相的“迎春之旅”,及即将到来的胡锦涛主席的“踏春之行”,这些都给我们一个信号,那就是中日关系表现出了良好改善的发展态势。因此,中考命题可能更侧重于中日友好交往及经济发展的内容。如:列举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日本经济两次崛起的原因分析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对如何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谈看法等。

【习题演练】

2007年12月30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挥毫写下“温故创新”四个汉字,为他岁末为期四天的访华“迎春之旅”画下圆满句号……双方商定2008年为“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福田多次提到“梅花樱花总相伴”,更是表达了对未来两国友谊生生不息的愿望。据此回答1~4题。

1.福田首相的“温故创新”四个字传达了他希望中日两国以史为鉴,展望未来,开创友好交往新时代的愿望。在此,福田首相是借用了谁的哪句名言?()

A.老子 以柔克刚 B.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孔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孔子 温故而知新

2.2008年是“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假如让你筹备历史上中日友好往来的图片展,以下图片不符合要求的是()

3.为了让日本青少年了解日军制造的,屠杀30多万中国人的大屠杀真相,你会带他们去参观()

A.九一八事变纪念馆 B.七七事变纪念馆

C.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D.细菌战受害者纪念馆

4.2007年是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35周年,当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的重要历史背景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B.中美已经建交

C.中苏关系得到改善

D.“文化大革命”结束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坊里的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进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

——摘编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2.5%……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选自人民网

(1)材料一中日本的“第一个老师”是谁?日本先后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结果如何?

(2)对于这两次战争的结果,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3)二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觉得日本的“第一个老师”应向“学生”学习借鉴些什么?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应准添设下开各处,定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从事商业工业制作:(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

——摘自《马关条约》

材料二: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摘自《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

(1)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较,《马关条约》中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

(2)在材料二中,中日两国达成了哪些共识?

(3)回顾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外交史实,你得到的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2.C 3.C 4.A

5.(1)中国。日本在1894年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2)提示:对于这两次战争一败一胜的结果,感触最深的是落后就要挨打;要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团结就是力量等。

(3)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快的主要原因:美国的援助;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等。

(4)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改革开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持社会稳定等。

6.(1)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日本对侵华战争进行了反省;中日决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

(3)提示:勿忘历史,以史为鉴,热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与日本都是亚洲强国,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等。

猜你喜欢
福田战争日本
探寻日本
表叔福田
福田表叔
象牙战争
你的好值得我一辈子铭记
日本神社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
看场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