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传播作用解读

2008-03-29 03:37
中州学刊 2008年2期
关键词:边缘人大众传媒信息平台

郭 奇

摘 要:农民工是现阶段我国社会转型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社会阶层,他们游走于城乡之间,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边缘人”群体。由于这种边缘的社会地位,在城市文明的传播中,农民工有着双重的传播角色,通过不同的传播行为影响了传统束缚下的农村社会,对农村信息平台的构建有着先导和示范作用。但同时,由于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和社会传媒环境的制约,其传播行为又有一定的混杂性和低层次性。如何更好的发挥农民工的传播作用,建立一个有效的农村信息平台,这需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引领构建作用以及政府机构的协调管理职能。

关键词:农民工;边缘人;信息平台;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2—0255—04

农民工是现阶段我国社会转型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特殊群体,是我国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相对于务农者来说,农民工是城里人,是非农就业者;但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农民工又是乡下人,是农村进城务工者。由于他们的家庭、亲戚等主要社会关系仍在农村,因此他们会定期返回;同时由于他们进城务工,在城市中生活,自然会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变化。在这个层面上,对于游走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农民工来说,既能适应传统生活方式,又能接受现代生活方式,是传统乡村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的享用者和沟通者。农民工的这种循环流动模式形成了农民工进城后的“受者”与返乡后的“传者”角色,对打破传统的、封闭的、依附于土地的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构建农村信息平台具有示范效应和先导作用。

农民工:现代社会中的“边缘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刺激了农民群体不断裂变,在城市化、商业化、现代化的不断纵深推进中,农民以不同的形式分批从相对闭塞落后的农村走进了繁华现代的大都市。他们不断涌入城市中,数量庞大,逐渐形成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阶层。在城市里,农民工从事着脏、苦、累、险、毒的工作,用自己的劳动给城市生活提供种种便利。但多年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桎梏着农民工,让满怀梦想的他们遭遇了太多的坎坷,他们寻找工作受到身份限制,工资时常被无理拖欠,子女读书难上加难,社会保障几近空白。农民工处在了一个被主流文化遗忘的角落,用其行为一次一次地强化着“边缘”和“弱势”的社会地位。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的农民工是一个试图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性障碍的新兴集团,在现代社会文化中是一个“边缘人”群体。

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边缘人”是在社会文化变迁或地理迁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转型人格,它是在新旧文化或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的碰撞、选择、冲突下导致人格分裂呈多变双重化的产物。“边缘人”的心理处在一种失范状态,既有希望又常怀失望;既急需选择又别无选择;既要为适应新环境冒险,又要为承受旧传统忍耐。在“边缘人”身上痛苦和憧憬并存,颓废和发奋同在。他们寄托在两个不同的群体之中,但又不完全属于任何一方,他们的自我概念是矛盾的、不协调的。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的话说,边缘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在这两个世界中,他或多或少都是一个外来者”①。而英国社会学家勒纳认为:“边缘人与传统者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倾向和态度的潜在结构的差别。他们的倾向是具有丰富的移情能力,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事物,他生活在传统者无法分享的幻想世界里。他的态度则是一种欲望,他真正想看到他的‘心灵的眼睛所看到的,真正生活在他一直幻构的世界里。”②在勒纳眼中,边缘人是置身与“传统——现代”连续体上的人:他既处在传统之中,又置身与传统之外;他既跨进了现代的门槛,又未完全投身于现代的怀抱。与此相应,他的行为也受着“双重价值系统”的支配,他渴望现代的刺激,但又摆脱不了传统的制约。

因此,农民工这种边缘的生存状态,不仅是一种负担,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对于作为“边缘人“的农民工来说,虽然他们的内心还存在着旧有价值系统和现存价值观念的冲突,会产生某些茫然、失范、焦虑、无序等感觉,但又对城市文明存在着向往和幻想,他们想成为城市中的一员,所以他们对城市里的一切都不加选择的接受与模仿,这种生存选择使他们在文化的转型中人格分裂为两面,或面对都市中纸醉金迷的生活充满迷恋,进而走向堕落,成为城市丑陋的一员;或在这种优势城市文明的刺激下,不断的激励自己向上走,通过奋斗来使自己融入城市的先进文明中。

农民工:多种传播状态下的双重角色

传播学理论认为,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代表先进力量能够推进历史进步的文化有一种优势扩散的趋势,越是先进、发达、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越容易得到传播和扩散,反之亦然。所谓优势,通常是指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劣势则表现为愚昧落后的文化。一般说来,先进、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对落后、文明程度较低的文化具有较强的同化作用。因为先进的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能够给人类带来新的改观,更加符合人类的本性和各方面的需要,自然会被人们优先选择。因此,这种有着较强传播力的优势文化,一旦找到适合传播的平台,就会很快被接受。

农民工是“边缘人”群体,在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中处在一种弱势的地位,而城市文化是处于先进地位的文化形态,因此,城市文明吸引着那些渴慕现代文明又刚刚走出封闭家门的农民工,他们对城市文化有一种仰视。在接纳的过程中,由于经济窘迫、已有知识储量贫乏、社交范围狭小、媒介接触能力欠缺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工从原来的懵懂无知到大开眼界,在吸纳的过程中毫不设防,用自己的方式尽情尽兴地汲取着城市文明。农民工进城后,不断在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上做出各种调适,从而顺应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这种社会层面的自我调适,使农民工的行为特征、语言特征等方面发生了转变,具有城市生活参与的主动性和低层次性,或多或少地打上了都市人的印迹。在农民工返乡后,他所吸纳的城市文明就会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体现出来,从而给长期封闭的农村环境起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城市中,农民工是城市文明的“接受者”,而其返乡后,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中,成为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传播者”,这种循环流动性使农民工有了“传受”双重角色,在传播城市文化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行为传播。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向城市的生活方式靠拢,首先的改变是其衣着言行逐渐的城市化。从服饰变化来看,在长期有限的大众传播中,尤其是在一些反映城市生活的电视剧中,容易使农民对城市人的穿着打扮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即所谓的城市人,男的都穿西装、打领带,女的都浓妆艳抹、时髦性感。由于他们对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很少见到,甚至毫不了解,只凭着有限单纯的传播形成了一个最初的印象。进城以后,面对着穿着花花绿绿的都市男男女女,他们充满了向往,懂得了如何显示自己,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服饰上与城市人拉近距离。在他们对城市人根深蒂固的印象中,再加上自己的自卑心理,他们认为穿西装能够让人挺直腰杆,才是城里人。因此,在返乡时,不管在城里他们过的多么艰难,男性通常会穿上西装,女性则化浓妆、穿着暴露,以图回到家中在村人中“炫耀”,显示自己也是城里人的身份,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感、优越感。除了穿着,农民工在走路、坐、站等行为举止上都发生了变化,力求像个城里人。语言方面,农民工也有意无意的模仿城里人,如与老乡之外的其他人或回家后与村里人讲普通话。其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如出门要打的之类。这种外部形象的模仿在本质上反映了农民工观念上的变化,对城市行为方式的模仿展示了农民工生存上的更高需求,也表明了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主动性。在他们返乡后,他们外部形象的改变对那些仍然处于封闭状态下的农民来说有一种最为直接的触动。

第二,物质传播。农民工进城以后,对城里的高楼和一些时髦的家具摆设充满向往。因此在他们赚到钱,回到家乡之后,首要的就是改变自己的住房条件,这种情况在农村相当普遍。他们在农村盖起小楼,房子的设计也是他们在城里见到的样子。在他们看来,这种在城市过时的但在农村流行的东西既符合他们的经济消费能力,又是他们在城里打工最为显著的回报,同时在乡村中又能达到炫耀的目的。从这一层面上看,作为文化信息载体的农民工“回流”到农村以后,卫生习惯、饮食方式、居住环境等方面都在某种程度上努力与城市保持一致。这些都将给长期封闭落后的乡村注入一股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人际传播。在农村中,由于信息传播的障碍,农民被固定在狭小的交往圈子内,不轻易走出自己的土地,缺乏流动,因而在农村中大行其道的传播方式是面对面的口头文化传播。农村人喜欢串门,喜欢扎堆聊天,在这个小群体传播中,听稀罕事成为主要话题。尤其是在春节时期,走亲串友是主要方式。对于返乡后的农民工来说,尽管他们在城市里处于社会的边缘,但由于他们看的多、见识广,使他们在乡村传播中成为舆论领袖,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成为老乡们的示范;他们所带回的现代社会文化,在与传统乡村文化的冲突碰撞中使乡村社会获得了现代文明的启蒙,并蕴藏着发生深刻社会变化的因素。返乡后的农民工的人际传播,在农村的建设中点燃了现代文明的星星之火,并迅速扩散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向,从而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第四,组织传播。农民工外出务工在促进自身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为返乡后的创业提供了资本积累、技术支持、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尤其是农民工的经营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利用外来技术形成一种产业。农民工进城打工,通过耳濡目染、亲身体验,打破了他们在农村中养成的一些陈旧观念,也培育出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意识,当他们返乡后,就成为了周围人的“意见领袖”,把大量的新观念、新信息、新技术带给了乡里人,启迪了他们的观念。其中部分受过较好教育、素质较高、头脑灵活、有一定的经营能力或拥有一定量创业资本的农民工返乡后,成为带动一方的能手,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这种产业组织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现代文明进入新农村的更好的途径,也是建设性最强的方式。通过农民工规范组织形成的比较大的产业,一方面是对现代经营理念的运用,另一方面也使农民不进城就可以转移剩余劳动力,体验到现代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农民工的“意见领袖”地位,在组织传播中发挥出很强的作用,也使农村的影响力在组织中变得正规起来,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体来说,农民工在传播中起着“意见领袖”的重要地位。由于农民工多是农村中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是传统农村社会中最具有变革性、积极性的活跃分子。他们自身的条件在农村较为优越,出去后又能不断地寄钱回家,在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又受到城市良好的舆论环境的熏陶,因此农民工返乡后作为农村的“文化精英”和“意见领袖”就更具吸引力。意见领袖又称“舆论领袖”,是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两级传播”模式中的一个概念。“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信息往往先从大众传媒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在通过这些人流向人群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在这其中,“意见领袖是最为关键的。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但在传统社会和农村社会中,意见领袖一般以综合型为主”。③作为一个特殊社会阶层的农民工群体,由于其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社会生活的双重性,这种“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传统农村社会中作用更加凸显。

大众传媒:构建农村信息传播平台

1.制约农民工有效信息传受的因素

尽管农民工在城市文明传播中处于“传受者”的双重角色,但由于他们“边缘人”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城市社会的融入度。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却不能与城市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他们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被排斥、被忽视的生存状态注定了农民工的弱势、被歧视地位,导致他们从内心深处并未融入城市社会中,他们对城市文明渴慕仰视但似乎又带有一种天然的仇视情结,与城市之间的传播隔阂越来越大,两者之间缺乏共通的话语空间,因此造成农民工的传播是单向的、被动的。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城市文明对于农民工来说,有一种天然的优势,但在接受这种文明传播的时候,农民工是被动的,或者说,农民工在与城市对话过程中往往是失语的,并且他们的行为往往引起城里人的误读。就连大众传媒对农民工的所谓关注也是单向式的,有点居高临下,甚至有些媒体打着人文关怀的旗号,却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结果是让农民工的边缘化程度更深。

这种弱势地位也导致农民工的社会生活公共空间相对封闭,社区生活几近缺失。现代都市的公共生活空间不断拓宽,酒吧、网吧、超市、商场随处可见,而农民工却只能蜷缩在简陋的窝棚里,过着与都市隔离的生活,他们的社交范围大多在老乡、亲属、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相互交流信息、共享社会资源、共度闲暇时间。农民工有限的交往范围以及该群体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的现状,制约了农民工对都市文明的理解、接受和思辨能力。这种居住空间的区隔和生活圈子高度的同质化,致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的情感互动很少发生,属于他们的只有农民工群体内封闭的人际传播。

大众传媒诸如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有关农民工的报道处于不冷不热的弱化状态,也没有专门反映农民工生存状态的媒体出现,在受众定位上对农民工视而不见。虽然网络上也出现一批由农民工、打工者创办的网站,但电脑定价和网吧计费的高门槛也使大多数收入菲薄的农民工望而却步。由此,当代各种都市媒体传播的信息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绝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城市主流人群的需要,而农民工急需的就业信息、生活信息、知识信息以及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政策方面的信息是少而又少。传媒在报道角度上对农民工也存在着“片面侧视”,“无业人员”“闲散人员”“社会闲杂”“盲流”等是媒体报道中描述农民工的常见词语。因此,受众在都市媒体上看到的农民工的形象往往是片面的、扭曲的、不良的形象。都市媒体这种对农民工的忽视与片面扭曲报道的“传媒歧视”现象,使农民工成为当代都市传媒视野里的“集体盲区”,使农民工与城市的交流出现断层,也造成在农村传播中出现误读和流毒现象。这些对建立城乡互动的农村信息平台是不利的,是一种人为的交流障碍。

2.发挥大众传媒引领构建作用

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三种功能。面对着农民工所受到传媒歧视问题,大众传媒有责任起到一种反思和构建作用。

第一,“在大众传播中,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④。这种被称为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农民工是现代化发展下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处在“边缘人”的地位,游离于城乡之间,在城市中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被大众和媒体排斥在视线之外,毫无社会地位而言。面对这种媒体盲区,媒体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态,给农民工一个充分的媒体空间。农民工尽管作为弱势群体,但也有致富的带头人、能手等,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加强对他们的宣传,引领农民工去正确认识自己在城市建设中的价值,增强其自豪感,这对打破落后的农村经济方式有重要的触动作用。这种正面赋予一定地位的影响力比较大,也有助于农民工团队的形成。

第二,“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⑤都市媒体为城里人建构的虚假不实的农民工形象,无形中激化了潜在的社会矛盾,甚至可能为公共管理决策提供错误的“现实”依据。因此,媒介在设置议题改变农民工形象、关注农村建设、规范农村发展报道的同时,还要对出现偏差的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从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在对农民工所遇到的问题时,如“拖欠工资”等,要有正确报道观念,为农民工创造一个说话的条件和平台,引导政府建立一种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才是根本。在现实中,大部分媒体在报道农民工时,除了带着有色眼镜之外,还大肆炒作揭露农民工所遭遇的种种不公平和受到的迫害的事件,极尽夸张之能事。而对怎样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引导政府正确决策方面则毫无建树。大众传媒这种打着人文旗号的关注方式并不是对农民工真正的关心,而是一种曝光,是大众传媒追求猎奇、追求刺激的典型表现。对于比较相信大众媒体的农民工来说,会由此带来心理上的恐慌,造成传播隔阂,不利于农民工形象的传播。

第三,“大众传播具有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大众传播这种麻醉作用,使受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中,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⑥。大众媒体长时间对农民工的忽视和片面报道,使城市人对这一群体产生了一定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对社会而言是极其危险的,他们是“盲流”,应该对他们提防。农民工的大批进城扰乱了他们的生活,抢走了他们的工作,甚至是瓜分了城市的公共资源。城市人满足于大众传媒为他们营造的舆论环境中,对大众传媒所塑造的农民工形象深信不疑。因此,他们对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丝毫不关心,不会主动与其进行信息交流。这种麻醉作用使他们与农民工之间产生一种疏离和仇视,更不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3.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协调管理职能

农民工是农村信息平台构建过程中的传播主体,发挥着“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然而他们在都市中却还处在“边缘人”的地位,是容易被主流社会遗忘的社会群体,他们对城市文明的理解、接纳都是浅层次的、表面化的,而真正的城市精神、城市理念、城市的现代内涵还不能被其所发掘和认识。在与城市的对话中,单向的传播使他们接纳的东西多是快餐文化、垃圾文化,他们在城市中的失语无法使传播产生互动,而缺失互动的传播,其内容肯定会产生传播的偏向,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极为不利,更会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严重的伤害。因此,政府对此应加以疏导、协调、管理。对进城工作的农民工不仅要从道义上、生活上加以关注,还应该为农民工搭建起与城市文明对话的平台。

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其一,协助农民工在其相对的区域范围之内建立相应的农民工组织,由政府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这个组织向农民工宣讲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有关政策,并组织有关专家答辩解难,提高农民工的政策水平。其二,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机构。对农民工进行普法教育,协助农民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依法办事。其三,建立农民工培训教育机构。利用城市教育资源,采取夜校、网络教育等多种灵活方式,分期分批分层次对农民工进行政策形式、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尽快融入到城市生活和工作中去。其四,开辟农民工文化娱乐场所。城市里的灯红酒绿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各色人等,农民工也不例外,可是文化娱乐场所的高门槛却让农民工望而却步。而农民工离家到城里工作,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在劳动之余也渴望有正常的娱乐来宣泄自己的情感,放松自己的情绪。政府应当开辟相应的场所,适时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其文化生活,并引导农民工自娱自乐,以消解他们的孤独与忧郁。

农民工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支独特的队伍,是农村走向城市化的尖兵,是向农村传播现代文明的舆论领袖。只有让农民工真正读懂城市,深刻领会现代文明的要旨,成为现代信息合格的传播者,才能使其在农村信息平台的构建中真正扮演“意见领袖”的作用,才会使新农村建设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ぷ⑹酮

①②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31、532页。

③④⑤⑥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6、115、116、116页。

责任编辑:沐 紫

猜你喜欢
边缘人大众传媒信息平台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教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分析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浅析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