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银行生存的动力

2008-03-31 06:04
金融博览 2008年1期
关键词:行长信用卡银行

张 衢

以往总惦记着客户的存款余额,如今客户的现金流令人兴奋不已;过去指望存款放贷款,如今做起服务创收益。功能的伸展成为银行转型最重要的创新特征,各家银行急不可待地张望等候在监管当局门口,一旦许可之门开启,就一哄而上。把着客户的脉搏,盯着政策的机会,学着国际的方式,这就是中国式的创新。

存贷银行与服务银行

我对银行网点机构竞争力的了解,是从一次支行行长的工作汇报开始的。

1998年的一天,我到一家支行检查工作,在那家支行挺大的会议室里,省行,市行行长和专业部门人员共十几个人坐定后便开始听取支行的汇报。支行行长40来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个中年业务干部,非常拘谨,用当地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小声地读着事先准备好的两页稿纸,介绍了这个支行有两百多人,管辖十几个分理处,储蓄所,存款余额数,完成计划进度等,像读说明书一样报告了一系列的数字,不足十分钟,凳子还没有坐热,手中的稿纸已经念完放下,几个副行长也没有补充,大家都眨巴着眼睛望着我,似乎等待着指示。我心里纳闷,感觉他怎么说了一半就停了下来,侵问:“贷款呢?”“贷款归市分行发放。”哦,这是一个纯负债业务的营业机构,怪不得大家都觉得汇报完了,真没有什么可多讲的了。

我很理解他们,一家机构不经力贷款,机构的功能残缺了一块,客户服务丢失了一片,行长的知识面当然少了一半,再加上当时也没什么中间业务能办,当然只剩下几个干巴巴的数字,此外还有什么能够丰富汇报的内容呢?这样的机构岂会有竞争力?于是,我开始引导他们,接二连三地问开了,开户的是哪些客户?大户,小户的结构分布如何?有没有要贷款的?业务量、现金结算增长有变化吗?还能做什么银行业务?周围区域分布的企业、单位有什么特点?周围其他银行的分布,业务和客户情况怎样?对储蓄所怎么管理?行长每周下去几次?发现问题怎么解决?员工平均年龄多大?有什么要求?在问答中,场面气氛渐渐活跃起来,人们好像感悟到了银行原来还有很多业务可以去做。其实,这里本是个经济十分发达的区域,金融需求和业务潜力都很大,只是受机构功能的约束而缺少被关注和开发,很多事或熟视无睹、或事不关己被遗忘。在随之不断的沟通中,一种发展潜力和经营目标慢慢地勾画出来,工作责任与压力渐渐地呈现出来,似乎不用我再多提什么要求,人们已经有一种坐不住的感觉了。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结果。

当时留给我强烈的印象是,这样一个坐等客户上门的机构,生不出以客户为中心的意识,对周围社会经济活动状态不敏感,对客户结构不知情,尽管管理有序、安全运营,可至关重要的是缺乏竞争力,是个典型的封闭式银行机构。一个机构如果功能单一,尤其是缺少信贷功能,就不会对风险和市场敏感;如果不明确客户定位,就不会有业务导向和偏好:如果不开展中间业务,就会死气沉沉缺乏经营服务能力。银行的网点机构一定要有许多客户经理,走出去,以客户为中心,融入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客户,才有生机活力。

今天的银行仍是存贷型的银行,其表征十分明显:行长们一开口总是离不开存贷款数字,一交流便是存贷款工作,因为这些决定着一家银行经营的命运,多少人为此而奔忙奋斗,数字的升降直接关系到员工的情绪和收入。行长们关注这些并没错,但是不够,记得曾有一次在一位二级分行行长汇报得正兴奋时,我打断说:“你能不能不汇报存贷款,谈些别的工作?”——因为从存贷款数字中我早已判断出基本情况。他顿时张口结舌,一下子说不上来。

今后的银行是服务型的银行,这类银行要求扩大行长的经营视角,调整客户群,推进个性化服务,改变业务经营方式——这就是经营转型。其最重要的标志,是真正将“以客户为中心”作为经营的指南,落实到组织体系和业务文化中去,推进银行盈利模式转变。显然这种经营观区别于现时的银行。

当服务型银行时代到来的时候,就不会再现那位支行行长窘迫的汇报场面。行长们的汇报一定会丰富多彩,群情振奋,展示他们对市场详尽的解读,分析,谋略和建议,那才是高水准的经营会诊!

移动的个人银行

未来的个人银行是什么?一机一卡一网银,即手机、信用卡和网络银行。它提示了个人银行的三大工具,代表了个人化,数字化,移动化为技术特征的不可抗拒的未来。

什么是电话银行?当人们都有电话的时候——无论是固定电话还是手机,我们才会感受到电话银行的含义。电话是座桥梁,沟通到银行,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可以操作和管理自己的账户,这不就是一家“身边的银行”吗?自己下达指令,既可咨询,也可交易,无需后顾之忧。这是一种最大客户群的银行服务。电信奔跑在前,银行跨上了这匹骏马,各家银行纷纷调兵遣将,紧锣密鼓地弥补这块短板,寻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预示着未来银行个性化的美好前景。

什么是信用卡?一张精美绝伦的卡片,一个私人的移动账户,集存款、透支,支付功能于一身,连银行,商户,个人三方成一线,牵动改变着社会的消费方式。卡之精美,使人爱不释手;用之便利,让人赞叹不已。改换了旧时银行烦琐封闭经营模式的天地,把古板固定的银行移动开放了,把人工的支付方式自动化了,把程式化的消费信贷自主透支了,还能赚点免息的小便宜,真讨人喜欢。人们都在刷卡,除了白金卡、金卡,银卡显露的身份外,真分不清谁更有钱。当人们看到富裕者钱包里塞满了成排的银行卡,当商店里刷卡消费成为一种时尚,人们惊呼信用卡时代已经到来了,人们已经离不开它了。

什么是网银?就是网络银行,可以在家庭,途中或工作场所,无论在天涯海角或在太空,在何时何地你都可通过网银自己作业。这才真正可称为“我的银行”。当夜深人静,人们打开自己的网银账户,盘算安排着私人的财务事项,筹划着财富计划,终究是一种忙碌之后的享受。如果没有网银,人们只能面对着一堆存折,卡和存单,用来记录家庭的账本,难有这种滋润的财富管理心情,更无即刻操作的理财趣味。

三件宝贝何其相似,都是移动的账户,都是自助的作业,都是自由的时空——延伸到银行之外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自主的业务。它们展示着个性化,授予高品质的信誉者,作为随身不可缺少的金融工具,成了人们连接现代社会的接口。

三件宝贝都是银行基于现代通信和lT技术的产品,初学者可能会说:这可是高风险产品。其实,那只是人们对新事物的陌生,心头蒙上了一层莫名的阴影。世上哪有不风险?其实,钞票的风险最大——抢劫,丢失,假钞、差错的几率更高,金融工具才是进步的替代者。中国从钞票社会进入金融工具社会是必然趋势,如今三件

宝贝井喷式的大发展,已经预示着这个阶段加快地到来了。担忧不如掌握,多用熟能生巧,习惯定成自然。

当这个时代来临之际,常有这样的语言信号:刷卡吗?是电话银行吗?用网银吗?对方这样询问着,带着评判的目光。这会是未来社会中信用身份的一种标志,这个时代若没有电子支付陪同出入,就如同在舞场上找不到舞伴般尴尬,你将会遇到许多本该避免的冷淡,使体面大打折扣。

在思考中奔跑起来

二十年,一代人,呕心沥血营造了一个信用卡市场,辟出了中国信用卡之路。这是一个耗费无数金融成本筑垫起来的市场,是一条磨炼无数银行人才智开创出来的新路。当如今人们认同卡片也是钞票,当市场乐意接受这类支付工具时,再回首,大银行们都为自己付出的沉重代价而苦涩着,企盼着换来百花盛开的灿烂春天。

用卡片替代钞票,经历了换脑筋般艰难,既然先行的银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今时来运转更得拼争,别让后来者摘走了桃子。在这个成长性的信用卡市场中,银行家们依然是一副原住民垦荒者的心态。20年心血刚刚修成一条道路,卡市场利润的轮廓在表皮下显露出来,各样的竞争者都跃跃欲试,有的在排着队等待,有的却抢跑了,抓机会飙起车,疯狂地上路了。于是,到处是一片疯狂的发卡声,迎来了一波竞争的热潮。

中国仍是个处在发育中并未成熟的卡市场。为什么?一是信用卡特征客户群没有形成。现在卡族人数比例还不大,人们依然崇尚储蓄,远离透支,欠债似丢魂。二是消费市场,消费观念和支付方式尚未成熟。商户偏好现金方式的旧商业习气依然浓厚,彼此独立,自成系统、社会关联度差。而一个成熟的卡市场至少应当有30%以上消费依附于卡支付,成为人们普遍的习惯。三是银行卡业务的经营机制尚未成型,经营方式仍在培育探索之中,现有银行中尚无成功的卡业务经营模式——依托于银行网点经营的卡业务模式,IT系统,管理方式都在演变中。信用卡收入比重低,远未成为银行重要的收入渠道,更未成为支柱型业务。但卡市场在飞速成长中,近年来,银行逐步找到了感觉,在思索中开始奔跑起来。

一路走来,信用卡也曾多灾多难,有不少是银行的管理之过——人们总以习惯本能地理解和探索新业务。记得1994年“协议透支”的暗流袭来,卡部的老总拿着文件请示怎么办?我说:我们不跟风,杭州市分行的卡业务是全国的状元,可要珍惜,决不贪图一时的份额。我始终抱守一个信条新业务就要合规合矩地做,守得住章程,顶得住诱惑。一个初学者,尚缺少经验和磨难,岂敢变通?一项新业务,形如摸石头过河,岂容冒进?信用卡属个人业务,不能让公司变相融资掺合进来搅局,愿意支付高利息者绝不是银行的朋友。就这样煎熬着,仅隔一年,高风险损失迅速败露,当全国各家银行都在整肃“协议透支”的时候,我们庆幸自己又绕过了一处险滩。2005年该行信用卡部的总经理跟我说:当年你把信用卡比做掌上明珠,我们一直珍爱并努力着,每年人均都能创造100多万元利润。我想,收获之喜庆总是属于那些诚实的市场开拓者。

你可曾记得,在一个尚未温饱的社会里是怎样点燃信用卡业务烽火的吗?当年刷卡的环境很差,没有POS机,通讯常中断,原本只需一分钟的现金付款,改用压卡器后,还要查一本黑名单,两分钟也完不成,排队的人都冷嘲热讽地指责,持卡人怨声载道,哪有风光?商店要次日才能集中向银行结账清算,误时误事,大商店们迫于贷款的无奈受理着银行卡,更多的是不受理。难怪当时的人们感受不到卡的科技含量,也难怪商店的消极应对,银行似乎在自找麻烦,天天都有全国的黑名单传输过来,盗用卡事让人高度紧张……正是用耐心和意志重复着原始的麻烦,正是用入不敷出的沉重代价开山辟路,才铺就了中国信用卡之路。记得当时许多银行都用一些小伎俩,例如让员工们每月必须刷卡3次,结果一家银行几千个员工不断地“骚扰”商店,制造着“麻烦”。要知道当时并不富裕,“万元户”还是个令人咋舌崇拜的名词,一个月才几百元收入,消费可是件大事,因而这种“骚扰”的金额都不大,常有几元,十几元的,10元的消费银行只得到1角钱佣金,哪能不亏呢?但这项策略成功奏效。

贫困使信用卡难有用武之地,富裕才与信用卡亲近为伴。当初人们嘲讽“搞什么花俏,付现金先来”,使持卡人遭遇白眼;而今听说在上海的大商店里,人们开始白眼那些捧着大把现金的,称之为乡下人,真是冰火两重天。这正是市场的精彩之处。数千万人接纳了信用卡,走进“不归”路,难以再回头。遥望明天,当通货使商品价格变大时,捧着钞票逛商场有多难看,多不安全!能不用卡吗?价格越高,假币和治安问题越多,越会用卡。这就是支付工具本身的魔力所在。市场和富裕造就了卡业务的天地,施展其创造力空间,成为解决问题的法则。银行卡一旦成为人们的宝贝儿,每每商业热闹的时候,银行才享受到收获乐趣。

未来五年的“跑马圈地”,是市场的争夺战。冲啊!信用卡,以艰苦创业的名义,以创造市场的名义,以国际竞争的名义。

(作者为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

(摘自2007年第10期《现代商业银行》)

猜你喜欢
行长信用卡银行
当时我就笑出了声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德拉吉:卸任欧洲央行行长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信用卡资深用户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信用卡诈骗
“存梦银行”破产记
老太婆打赌
办信用卡透支还债夫妻均获刑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