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抽血晕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08-04-19 08:06刘肖肖
中国疗养医学 2008年4期
关键词:体检护理对策

刘肖肖

【摘 要】 目的 通过对26例健康体检者抽血晕针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根据26例抽血晕针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在性别、年龄、是否空腹、是否首次,以及其他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抽血晕针与年龄、性别、心理因素、护士的言行及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结论 良好安静的环境,护士细心观察,态度和蔼,静脉穿刺技术熟练,做好抽血前、中、后的心理指导,提高抽血者心理应变能力,消除刺激因素,是降低抽血晕针发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体检;抽血晕针;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Abstract】ObjectiveTo propose the nursing tactics by analyzing 26 cases of syncope while taking blood in physical health examination. Methods The data of 26 people with syncope of taking blood such as the age, the sex, whether the stomach was empty, whether it was the first time and other fac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syncope with taking blood was related with the sex, the age,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 the nurse's words and deeds, and the skill of operation. Conclusion It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decrease of the syncope with taking blood to have the quiet environment, carefully observe with kind manner and skills of nurses, have psychological tutorship, increase capability psychological reply, and eliminate excitement factors.

【Key words】Physical examination;Syncope;Analyses;Nursing tactics

晕针多为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恐惧、疼痛、空腹等。由于外界的强烈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降低,血压降低,引起暂时性广泛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发生晕厥[1]。临床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淋漓,重者出现意识丧失、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甚至休克,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出现严重后果。笔者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来我院门诊健康体检抽血的26例晕针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对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探索,取得满意效果。

1临床资料

本门诊2002年1月~2006年12月健康体检抽血人数共104 109例,男性67 436例,女性36 673例,平均年龄46岁。其中发生晕针26例,男性9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7岁;抽血前有晕针先兆的3例,抽血中晕针的14例,拔针后晕针的9例。大多数出现头晕、胸闷、心慌、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汗,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抽搐、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等,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自行苏醒,无后遗症,未完成抽血者,经医护心理指导及改变抽血体位,能顺利完成抽血操作,患者休息30 min左右,可自行离院。

2研究方法

对抽血时发生晕针的患者,按男女性别、年龄阶段、是否空腹、是否首次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分析抽血时晕针的原因;根据患者晕针症状轻重不一、发生晕针时间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指导,给予对症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由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

3结果

3.1男女性别差异本组男性抽血发生晕针9例,女性抽血发生晕针17例,两组抽血晕针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3.2 年龄阶段差异(表1)

四个不同年龄段抽血晕针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21~50岁年龄段抽血晕针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龄段。

3.3是否空腹差异空腹抽血89 990人次,发生晕针21例;餐后抽血14 119人次,发生晕针5例;两组晕针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3.4是否首次差异首次抽血9 360人次,发生晕针14例;曾有多次抽血者94 749人次,发生晕针12例;两组抽血晕针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

4分析原因

4.1精神因素对抽血知识了解甚少,认为抽血后会损害身体,情绪紧张,有恐惧与顾虑情绪。体现在首次抽血者心理适应性较差,抽血晕针的发生率较高;而曾有多次抽血经历者心理适应性较好,抽血晕针的发生率较低,且两者有统计学差异。抽血时穿刺技术欠熟练,拔针时或拔针后按压不当,局部的疼痛刺激,增加了情绪紧张和恐惧心理。

4.2年龄因素21~50岁的中青年易发生抽血晕针,此年龄段心理反应性较为敏感,对疼痛反应高,抽血时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疼痛感受就更加敏锐,痛觉加剧。当肌体和精神痛苦超过其所能承受时,易出现血管迷走反应(虚弱、头晕、出汗),过度换气综合征(呼吸困难、窒息感、心悸等),使患者感到胸痛、心悸以致呼吸困难等。

4.3空腹状态与晕针发生的关系空腹状态下发生抽血晕针有21例,询问患者病史,均无低血糖反应史。但由于个体差异,部分人员抽血时心情特别紧张,刺激对消化系统影响非常明显,可使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胃蠕动加剧,此时处于空腹状态,易出现虚脱。

4.4其他因素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抽血晕针的发生,抽血空间狭小、空气不流通、室內色调不协调、环境嘈杂等容易发生抽血晕针;还有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生硬,抽血情绪受到影响,对护士失去信心,也容易发生抽血晕针。

5护理对策

1)进行健康体检抽血时,必须常规备齐抢救物品、药品、氧气、温开水等。

2)对健康人群体检抽血前应先询问既往史,包括既往心脏病史、抽血晕针史等。

3)对高危人群,先做好心理辅导,使其精神放松,安慰患者,分散注意力,抽血时取卧位,患者的目光避免观看操作过程,护士穿刺后切忌在体内来回退针,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抽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脸色,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抽血,迅速拔出针头,将患者就地平卧,给予温热饮料,通知医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严重者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无须特殊药物治疗[2]。本组24例均予上述措施处理,观察20~30 min后,症状消失,自行离院,后随访无不良后果。

本组2例经上述处理症状不能缓解,迅速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保暖,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予抗休克治疗。经抢救后,症状消失,住院观察1 d后自行出院,后经随访无不良后果。

6 讨论

抽血晕针是紧张、恐惧心理或疼痛刺激,作用于丘脑下部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所致[1]。对于紧张、恐惧的抽血者,在抽血前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宣传正确的抽血知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抽血时应分散其注意力。对于体质虚弱、营养欠佳、有晕针史者,应采取卧位抽血,减少抽血晕针发生。

在抽血前、中、后,要密切观察抽血者的表情变化,如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的晕针先兆时,立即予以平卧,给予对症处理。本组26例晕针患者由于医护观察细致、发现及时、处理得当,无一例因晕针而发生意外。

根据各人血管的特点,选择合适血管,使用不同穿刺方法、穿刺角度,速度要适宜。如老年人或血管硬化者,皮下脂肪少,血管弹性差,容易滑动,要用食指与拇指固定好血管。肥胖者皮下脂肪丰富,血管暴露不明显,但血管弹性好,活动较少,应按血管解剖部位暴露血管,快速从血管上方进针,既可减轻疼痛,又易成功。静脉穿刺刺激强度与外在的刺激强度、刺激时间、作用面积有关,成功地控制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与速度,动作轻稳是穿刺成功与无痛的关键,同时是降低抽血晕针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静脉穿刺中,针头进入皮内后沿血管走行方向刺入血管,形成两个针孔并有一定距离。拔针时既要按住表皮针孔,又要按住进入血管的针孔,按压力度要掌握好,过重会导致局部疼痛,过轻又易形成皮下血肿。抽血时,护士要注意言谈举止,良好的服务态度和娴熟的穿刺技术,能使抽血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同时,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因刺激源,使抽血者精神放松、心情愉快,能有效地减少晕针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大年.晕厥[M].现代神经内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1-143

2陈敏章.晕厥的治疗[M].中华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05-409

(收稿日期:2007-06-19)

猜你喜欢
体检护理对策
从肚脐到锁骨,中国网民忙“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