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个子等(三则)

2008-05-14 13:37马长军等
杂文选刊 2008年4期
关键词:快速反应大人物个子

马长军等

○鲁迅的个子

读了《鲁迅姓什么》(《杂文选刊》2008年2月[上]),我不由得联想到了关于鲁迅个子的话题。这是我读《阿Q正传》后想起的。

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是一个很普通的小人物,偏偏这样一个小人物却犯着跟“大人物”一样的毛病:不喜欢别人犯他的讳。他头上长了癞疮疤,“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

阿Q是小人物,所以,任他如何怒目而视,人家照样故意当面犯他的讳。若是遇上“大人物”,别说没人敢当面犯讳,背后又有谁轻易“犯上作乱”?很多时候即使“大人物”自己不“讳”什么,人们也常常自觉地“为尊者讳”,对鲁迅先生也是这样。

有一幅相当著名的鲁迅水墨肖像画,曾经被许多报纸杂志选用。画面相当简洁,一袭长袍的鲁迅先生“顶天立地”,高傲,而且高大——不只是给人精神高大的印象,叫人觉得鲁迅的身材也相当伟岸。一个堪称“民族魂”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曾被称作“中国人的脊梁”,“他的骨头是最硬的”,大概应该体魄魁伟方显英雄本色。

印象归印象,事实上,据记载,鲁迅的个子不足一米六。有一篇文章说他一米五十五。初闻此语,与其说带给我的是吃惊,不如说是重重地冲击了我。在我心目中,伟大的鲁迅与小个子无缘,也许我不该怪罪艺术家们的误导,只能怪我自己想当然。

一个被刻意拔高的“鲁迅”会向国人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既无助于国人认识真实的鲁迅,更无益于国人改变以貌取人的恶习——这恶习曾经几乎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传统”。喜欢“高大全”的国人对“异类”往往表现出极端的抵触,比如,近些年不时就有大学拒绝录取有肢体缺陷或者所谓五官不够端正的人之类的“新闻”,这对大学以及我们的教育而言则是十足的丑闻,虽然技术上差不多现代化了,可我们的教育思想仍然停留在原始化状态,轻视和歧视“小人物”简直成了社会风气,对“大人物”也因冠冕堂皇的“为尊者讳”而流于肤浅。

如果敬仰鲁迅,请尊重个子一米五十五的鲁迅。

马长军(河南)

○“快速反应”源于何?

载于《杂文选刊》2008年3月[上]的熊培云、何三畏、蓝晨、林达、五岳散人、刘克军诸位的文章都对七品官们遭遇“诽谤”“冒犯”之后作为“快速反应部队”的“公安部门自发行为”给予了抨击;抨击这些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而是整天看领导的脸色行事、胡乱猜测领导心思的下属做派,然而未及底里,未触实质。

“这些下属”、“部门”们之所以在上级领导遭遇“诽谤”“冒犯”之后要“快速反应”的根本原因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不怕官,只怕管”,况且,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每个人都难免臀部带有封建的印迹,每个人都存在些假洋鬼子哭丧棒打来时不由举臂遮挡抱头逃跑的阿Q情结。在这种文化熏陶下,在这种制度管制下,作为“下属”“部门”者,在领导县委书记、县长遭难遇厄时,奴性十足的“快速反应”是必然的。你不“整天猜测领导的心思”,你不“整天看领导眼色行事”,一旦领导觉着你这下属不忠诚,不高兴了,那执掌着生杀予夺、升迁任免诸多权力的指头一捏,整你不死,也会让你噎气翻白眼的。

什么时候领导指头捏着的权力不再大得让“下属”、“部门”们夜半产生噩梦了,什么时候司法独立的“公安部门”自发行动在领导遭遇“诽谤”、“冒犯”之后不再以仆护主了,什么时候从“领导”到“下属”,大家的脑瓜行动都深扎下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那种可怜巴巴的整天看领导眼色行事,整天胡乱猜测领导心思,一遇领导遭诽谤、宁肯冒犯也要快速反应的大作,自然会少许多的。

马望德(北京)

○报纸怎样

才能有看头

读了1896年12月2日《纽约时报》对李鸿章的采访(《杂文选刊》2008年2月[上]),窃对清政府高官李鸿章面对采访态度坦诚、不讲官话、不掩真相、穷于揭露中国报纸弊端之精神表示钦佩。因为李的这种不遮“家丑”实事求是的精神,李对当时中国报纸的评价,对于当今的我们仍有借鉴之益。

也许会有人说,百年来我们的报纸从版式到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怎可与晚清报纸相提并论?此话不错。然君不见,千变万变“吝啬讲真话”的潜规则依然畅通无阻。搞新闻也要识时务,即报喜不报忧。不懂这一点就难以吃好编辑那碗饭了。高层领导其实已经告诫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一切都该实事求是。

要想改变报纸当今的某些弊端,绝非一日之功,这不仅要有执笔为民众、铁肩担道义的记者与编辑,更要努力建造一个畅所欲言、敢说真话的法制大环境。

当报纸全说真话的那一天,报纸就真的有看头了。

于力(山东)

猜你喜欢
快速反应大人物个子
大人物也曾是猫奴
说说我的脚
试论信息主导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及对策
有没有小个子的恐龙?
机智的回答
Quick Reaction快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