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和训练的有效把握

2008-06-26 09:48周仁良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6期
关键词:百草园造句文本

周仁良

一、课例回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饱含作者深情的回忆文章,也是初中教材中历经几十年依然能激起学生浓郁的阅读兴趣的传统名篇。对于这样经典的传统名篇,往往由于“太熟”,可资借鉴、补充的内容过多,反而教起来左右受掣,难入佳境。

笔者最近听的一堂课,就很值得思索。

执教老师通过解题,将课文自然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百草园,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接着着重分析第一部分。先整体阅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了解了主要内容:1.景物描写;2.美女蛇的故事;3.冬天雪地捕鸟。然后,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为进一步了解“景物描写”的内容,并作语言表达的训练。教师的具体安排是这样的:1.用笔画出描写景物的词语,看看写到的植物、动物有哪些?怎样来突出它们的特点的;2.用“不必说……不必说……也不必说……”造句。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冷静地思索,逐一说出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等动植物名,并在书上用笔一一划出。然后,在老师要求下,学生又一一划出与之对应使用的动词。学生静静地,没花多大力气就完成了。而用复句形式造句,显然难多了,连续有两个学生站在位子上说不出一个字。在老师启发下,有三位学生造了三个句子,一是围绕春节吃的菜肴造句,一是围绕刘翔等体育明星造句,一是围绕旅游景点造句。所有造句内容均和文本无关。造句结束了,一节课也基本结束了。

就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看,学生知道了文中写到百草园里有哪些植物、动物,却没有感受到百草园确是作者的乐园。就造句的设计看,学生虽最后勉强造出了并列复句,但由于内容游离文本,整个教学情景的移动完全停滞了。一节课上,这两处花费的时间占二分之一强,但效果却不佳,学生没能走进文本,无法实现间接的生活体验,无法品味作者曾经有过的乐趣。学生阅读文本时的思维是清晰的,但情绪是冷漠的,是静止的。教学流程的停顿与滞涩,教学氛围的冷静与凝固,无法实现对文本的感悟与品赏,在整个一节课中过于明显。而这些情况的发生完全与训练设计的不当和切入时的紊乱有密切的关系。

训练作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现在已为大多数语文教师认可。叶圣陶先生早年就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北大教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修订组组长温儒敏教授不止一次说过“语文教学要重视训练”。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多种语文能力的培养,离开了扎实的训练是不会有效果的。钱梦龙老师在《请给“训练”留个位置》一文中更是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只有在训练过程中才能实现”。那么,怎样的训练才是有效训练呢?怎样做才能使训练和谐融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去切割、破坏语文教学的良好氛围和流畅的教学流程呢?

二、要重视训练的有效把握

1.训练出现的时机要恰当。

训练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包含知识训练、阅读训练、语言训练、情感训练、方法训练、思维训练,等等。知识训练中有语法知识的训练、修辞知识的训练、逻辑知识的训练、文字知识的训练、词语认读的训练,等等。阅读训练中有正确诵读的训练、理解分析的训练、诵读感悟的训练,等等。语言训练有正确表达的训练、表达简明得体的训练、生动形象的训练,等等。情感训练中包含情感正确显示的训练、情感真伪辨别的训练,等等。方法训练所包含的内容更为繁杂,识记、理解、分析、组合、表达都依赖于方法进行,可见要掌握并娴熟使用还真不容易。思维训练所涉领域也较广,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归纳思维、演绎思维、推理等等。训练必须要进行,训练的内容又如此丰富,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又是流动的、个性的、变化的、有限的,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就有了预设、调整、生成、发展的需求。时机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当学生正在跟着作者“浏览”百草园的景色时,突然插入复句造句的训练,使教学流程出现停顿,学生思维一下子从课内引向课外,所思与所学迅速脱钩,整个文本教学陷入尴尬,影响了学生与文本的紧密联系,影响了学生与作者的对话,阻碍了学生构建文本意义的行为,学生生活体验的热情迅速转移,整个教学氛围出现了逆转,可见句式训练这个内容的插入是时机把握不正确的做法,它所造成的教学损失是显而易见的。

2.训练设计要有利于人文价值的实现。

在课堂教学流程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设计一些提问作为实现训练效果的媒介、助燃剂。提问设计得好则有利于训练效果的实现,也有利于人文价值的实现。反之,则会影响学生思考的方向,影响他们情感的流露。百草园顾名思义有很多植物,自然也少不了鸟来光顾,小昆虫来寻找栖息地。学生学习百草园这一部分内容,不是仅仅去了解百草园里有哪些植物、动物,并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动植物名,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作者的叙述、描写,去感受作者童年时自由快乐的生活,可见,作者说的“乐园”才是学生真正要去了解、体验并品味的。教者在学习百草园这部分内容时先提出一个问题“百草园这部分作者写到了哪些植物、动物?”这一问引发了学生的搜索,学生很“冷静”地在文中寻找植物名称,动物名称。这就使学生成了冷静的旁观者,成为了文本的解剖者。而人文信息全然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学生就像隔着窗户在窥看房间里的陈设,这样的学习肯定是索然无味的。这样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无法体验,也无法感动,永远无法与作者进行人文意义上的对话。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如果将提问稍作改变,可能情况会大为改观。大问题: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说百草园是“乐园”,你从第二自然段中能感受到“乐”吗?小问题:作者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动作几方面写在百草园的生活,你能细细体验、品味并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通过诵读、思考,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品味感悟描写的逼真和富有情趣,从而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天真烂漫和自由自在。学生的热情参与比冷静思索要重要得多。

3.训练的难度要适当。

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有丰厚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情感积累,有多种语文能力,如认读能力、诵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鉴赏能力等的发展和提高。而学生个体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与训练的难度不是成正比发展,不是越复杂越好,越难越好。有时过于复杂,过于深难,反而会影响到训练的效果,甚至成为无效训练。如果一味求难,还有可能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厌学厌练,甚至干脆辍学。所以,训练的难度控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设定。一旦由于难度过高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训练情绪,要立刻作修正或铺垫。

像前面所提到的用多重并列句式造句就显然不妥了。学生先陷入懵懂中,不知所措,连续有两位学生站起来都无法造句。后虽经教师造句示范,学生稍有领悟,才断断续续完成了这一训练。其实这个句式的训练要做两方面的铺垫,一是“不必说”不是否定,而是肯定,肯定的内容显得更重要,只是不去说它而已。二是从本文中找内容模仿造句,不必搜索枯肠另外找内容。另外从生活中发掘造句素材先要同类归纳比较,还要先后排序,对初一学生来说较为困难,而且由于内容抛开文本,也不利于教学正常推进。

总之,训练要重视,要作为正常的语文教学内容来对待,不必羞于说训练,羞于做训练。事实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没有谁不去设计训练,不去要求学生完成训练内容的。更重要的是,对训练内容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的行进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训练的时机和训练的难度,要有利于文本的研读和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对训练的正确认识,对训练的重视和对训练的精心设计虽属老生常谈,但要做好还实属不易,不得不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和研究。

(江苏无锡市教研中心 214001)

猜你喜欢
百草园造句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从造句入手学写话
游百草园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造句
寻找百草园
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