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如何“挥鞭”

2008-07-21 10:11张娟娟
作文世界(小学版) 2008年6期
关键词:汉献帝建安三国

张娟娟

前段时间,易中天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三国故事,引起了很大反响,那些喜欢历史和文学的小朋友也一定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吧!易先生讲三国的重点和特点是讲曹操,把曹操放在三国历史的中心,他明确说曹操坦率、大气、雄才大略,他的故事最多最精彩,在三国时代他的地位最重要,他的贡献也最大,没有曹操就没有三国,讲三国历史就是讲曹操。

他讲曹操的题目叫“魏武挥鞭”,取自毛泽东的名篇《北戴河》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不过,大家知道,在历代老百姓眼里,曹操是个十足的坏人,这只要看看《三国演义》和那些三国戏文就知道了,他总是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的。曹操,不正是那个万世唾骂的“乱世之奸雄”吗?易先生这样讲其实就是要为曹操翻案。

那么,易先生的讲法有依据吗?

依据是有一些的。原来,为曹操翻案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就有许多历史学家指出,《三国演义》是小说家言,是靠不住、当不得真的。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并没有这样奸诈、无赖,相反倒是一个坦率、通脱的人,为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如鲁迅先生就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他至少是一个英雄。”我们读《三国演义》,看三国戏文是文艺欣赏,是娱乐活动,但“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不能成为评价曹操的依据。鲁迅先生还说过,他是很钦佩曹操的,是一个“曹党”。

关于曹操的历史功绩,历史学家多有评说,其中为大家公认的主要有:

第一,统一北方。三国时代,军阀割据,整个国家四分五裂,曹操南征北战,特别是经官渡之战一举剿灭大军阀袁绍,统一了北方。纵观中国历史,坚持国家统一总是进步的,而分裂国家总是反动的,曹操统一北方为后来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功绩。而且,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曹操还北征乌桓,消弭边患,巩固国防,保卫了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安全,所以也有人把曹操视为一个民族英雄呢!

第二,实行屯田。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所谓屯田就是让军队在不打仗的时候开垦种植,把老百姓集中起来种地生产粮食。曹操的屯田措施,其目的可能是出于军备,为他“兼灭群贼,克平天下”的政治目标提供物质准备,但客观上是发展了生产力,给处在饥饿中的人民群众以温饱。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也常有实行屯田制的,抗战时我们八路军还在根据地开展过军民大生产运动呢。可见,曹操的屯田制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历史性创举。

第三,倡导建安文学。建安是汉末汉献帝的年号,汉末动乱,政治昏暗,民不聊生,但建安文学却一枝独秀,很繁荣,是一个群星璀璨、佳作缤纷的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著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文化奇观呢?这有许多原因,但曹操也许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曹操本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古人称他“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意思是说曹操以汉相(后来还被汉献帝封为魏王,即“相王之尊”)的身份喜爱文学,具有“文人式的领袖人格”。他重文事、倡文学、尊文人、尚文治,他爱好谈文论艺,因文才而录用官吏,这样就网罗了许多文人雅士,一度出现了其周围风雅云集、才俊云蒸的局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三曹、蔡琰(即蔡文姬)、建安七子,这些人除了他本人之外,都与他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曹丕、曹植是曹操的儿子,蔡琰是曹操从匈奴救回来的,建安七子大部分是曹操的朋友和属下。所以说,建安文学是与曹操分不开的,换句话说,曹操对建安文学有倡导、推动之功。

今天,在这里我要对小朋友们说的是,我特别佩服曹操做的另外两件事。这两件事与前面讲的有联系,但更具体、更生动,也更精彩。

曹操一生尊迎过两个人:一是汉献帝刘协,二是女诗人蔡琰,同为他人生之得意之笔。我要说的就是这两件事。

东汉末年,政治昏暗,民冤沸腾,“斩竿揭木者前赴后继,跨州连郡者不计胜数”,就是说老百姓穷得无路可走就纷纷起来造反,许多有政治野心的人则乘机割据,霸占土地,自立为王,这种情况到董卓专权造逆而达到高潮。当时的天子汉献帝徒有皇帝的虚名,其实没人睬他,成为“狗不理”式的人物,严重的时候甚至流落荒野,靠吃野菜度日,这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所说的“天子蒙尘”。但是曹操独具慧眼,高瞻远瞩,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躬迎汉献帝于许都,自己摇身一变就成了堂堂的大汉丞相。曹操做的这件事有什么意义呢?大家知道,中国人是讲究名分的,叫“名不正则言不顺”,打仗时也讲究先礼后兵,因为理直才能气壮,才能取得胜利。曹操迎献帝,表面上看是添了麻烦,汉献帝是个十足的垃圾皇帝,但从另一方面看呢,曹操有了朝廷的名分,从此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想讨伐别人时就号称是天意,自己是天兵,是吊民伐罪,从而有了底气。可以说,这是曹操在三国争霸时的一个大原则、大决策,正是这个“挟天子而令诸侯”使他在政治、军事上一举取得主动,并最终取得争霸的成功。

迎蔡琰则完全不同于上述政治勾当,而是一件纯粹的文化事件。如果说迎献帝显示的是曹操非凡的政治远见和斗争谋略,那么迎蔡琰则充分体现出曹操的人文品质:“文姬归汉”这一千古文坛佳话,为曹操换来了不朽美名。

何以见得呢?

大家知道,蔡文姬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传世的佳作是《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五言和骚体各一首)。然而“文姬归汉”和这些佳作的流传完全是仰仗曹操的大力的。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蔡琰系东汉名士蔡邕之女,字文姬。汉末军阀混战,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为胡骑所获”,后流落到南匈奴,为左贤王妻,“滞留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蔡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原来,蔡文姬是东汉大名士蔡邕的女儿,是一个有名的才女,因为战乱,她被匈奴兵掳去,做了匈奴左贤王的妻子,并且生下两个儿子。曹操知道后,便用重金把她赎了回来,并把她许配给董祀为妻,让她安身立命。

我想,“文姬归汉”最直接的意义是以不菲的经济代价换取了文化上的无价之宝,使蔡琰这一国宝级的女诗人在流亡12年以后重归中华,为华夏文化留下了《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光辉作品。小朋友们可以设想一下,当年曹操的这笔交易值得不值得呢?对于作为三国霸主的曹操来说,算军事账经济账也许不那么值得,但如果算文化账文学账,那可就太值得了,而从文化建设的价值而言,简直就是功德无量了。

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曹操的两首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龟虽寿)

第一首《观沧海》写于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之后,大气磅礴,显示出胜利者的自豪和胸怀。第二首《龟虽寿》作于晚年,以深沉的笔触抒发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英雄情怀。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都充满阳刚之气,催人奋进,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陆游这些豪放派诗人都继承了曹操的阳刚诗风。我们今天吟颂这些诗句,也能强烈地感受到那种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时代气息,感受到曹操这位乱世英雄豪放无畏、傲视天下、挥鞭前行的风采。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易中天称赞曹操为伟丈夫、大英雄,即使是小人也是个“真小人”,即使是奸雄也是个“可爱的奸雄”是有一定道理的。

猜你喜欢
汉献帝建安三国
建安区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谫识——从不合时宜楔入
说曹操曹操到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
曹操一碗面 搞定汉献帝
建安颂文沿承与新变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