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动向——“动态”立体几何试题

2008-07-31 10:15张伟志张海娟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2008年4期
关键词:三棱锥二面角评析

张伟志 张海娟

题目 (2008年山东理科卷第20题)

图1如图1,已知四棱锥P-ABCD,底面ABCD为菱形,PA⊥平面ABCD,∠ABC=60°,E、F分别是BC,PC的中点.

(Ⅰ)证明:AE⊥PD;

(Ⅱ)若H为PD上的动点,EH与平面PAD所成最大角的正切值为62,求二面角E-AF-C的余弦值.

1 解法研究

第(Ⅰ)小题证法比较简单,以下对第(Ⅱ)小题解法进行研究.(Ⅱ)分析和略解 设AB=2,H为PD上任意一点,连接AH、EH.由(Ⅰ)知:AE⊥平面PAD,则∠EHA为EH与平面PAD所成的角.在Rt△EAH中,AE=3,所以当AH最短时,∠EHA最大,即当AH⊥PD时,∠EHA最大.此时tan∠EHA=AEAH=3AH=62,因此AH=2.又AD=2,所以∠ADH=45°,所以PA=2.

图2因为PA⊥平面ABCD,PA计矫鍼AC,所以平面PAC⊥平面ABCD.

过E作EO⊥AC于O,则EO⊥平面PAC.

过O作OS⊥AF于S,连接ES,则∠ESO为二面角E-AF-C的平面角.

在Rt△ESO中,不难求出cos∠ESO=155.

即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为155.

2 本质提示

由AE⊥平面PAD,则∠EHA为EH与平面PAD所成的角,在Rt△EAH中,tan∠EHA=AEAH,AE的长度不变,当AH最短时,tan∠EHA最大,∠EHA最大.

在△APD中,H在线段PD上运动时,当AH⊥PD时,AH的长度最小,从而∠EHA最大.这样,就将三维立体问题转化为二维平面几何问题,使之得以简化.

图3这一类“动态”立体几何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经常出现,题目中除了固定不变的线线、线面、面面关系外,渗透了一些“动态”的点、线、面元素,给静态的立体几何题赋予了活力,题意更新颖,更灵活,加强了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除了以上这种转化方法之外,还可以运用待定系数法、引入参数或目标函数、变动为静等策略来解决此类问题.

3 引申和推广

图4例1 如图4,已知直线m⊥平面α,垂足为O,P∈α,且P不同于O,直线n为平面α内过P但不过O的直线,长度为a的线段AB在直线m上滑动,直线n可绕点P在平面α内转动,同时长度为b的线段CD在n上滑动,且|PO|=c,求三棱锥A-BCD体积的最大值.

分析和略解 本题可采用割补、等积、转化途径求解,连结CO,DO,m⊥平面OCD.

于是V瑼-BCD=V瑼-OCD-V瑽-OCD=13OA·S△OCD-13OB·S△OCD=16abd(其中d为O到CD距离).

因为n可绕P转动,d≤c,当且仅当直线n⊥OP时等号成立,所以V瑼-BCD最大值为16abc.

评析 本题中很难直接求△BCD面积和三棱锥的高.尽管AB、CD在m、n上滑动,n又绕P转动,但可通过模拟实验寻求不变因素,以静制动.

例2 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ABCD中,MN分别是DA,BC上的点,且MN∥AB,连接AC交MN于点P,沿MN将正方形ABCD折成直二面角.

(Ⅰ)求证:无论怎样平移MN(保持MN∥AB),∠APC大小保持不变.

(Ⅱ)当MN在何位置时,点M到面ACD的距离最大,并求这个最大值.

图5分析和略解 如图5,(Ⅰ)设AM=x,则CN=a-x,PA=2x,PC=2(a-x)

AC2=AM2+DM2+CD2=2a2+2x2-2ax,cos∠APC=PA2+PC2-AC22·PA·PC

=2x2+2(a-x)2-(2a2+2x2-2ax)22x·2(a-x)=-12,∠APC为定值120°.

(Ⅱ)过M作MH⊥DA于H,则MH的长度就是M到平面ACD的距离,MH=x·(a-x)x2+(a-x)2≤x+(a-x)22·1x2+(a-x)2=a24·12x-a22+a22

当且仅当x=a2时,上述不等式中等号成立;而对于目标函数2(x-a2)2+a22,亦当x=a2时取最大值a22,从而当x=a2时,MH璵ax=2a4.

评析 本题第(Ⅰ)小题中引入参数x并巧妙地利用余弦定理消去参数,使问题迎刃而解;第(Ⅱ)小题中,结合基本不等式和二次函数的性质的应用,达到了由数到形的转化.

例3(2008年福建理18)如图6,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底面ABCD,侧棱PA=PD=2,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其中BC∥AD,AB⊥AD,AD=2AB=2BC=2,O为AD中点.

(Ⅰ)求证:PO⊥平面ABCD;

图6(Ⅱ)求异面直线PB与CD所成角的正切值;

(Ⅲ)线段AD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它到平面PCD的距离为32?若存在,求出AQQD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7解析 (Ⅰ)略;(Ⅱ)由条件知,OC、OD、OP两两垂直,以O为坐标原点,OC、OD、OP的方向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依题意,易得A(0,-1,0),B(1,-1,0),C(1,0,0),D(0,1,0),P(0,0,1).

所以CD=(-1,1,0),PB=(1,-1,-1).

所以cos=CD·PB|CD|·|PB|=-63.故异面直线PB与CD所成角的正切值为22.

(Ⅲ)假设存在点Q,使得它到平面PCD的距离为32,由(Ⅱ)知CP=(-1,0,1),CD=(-1,1,0).

设平面PCD的法向量为n=(x0,y0,z0).

由n·CP=-x0+z0=0

n·CD=-x0+y0=0得x0=y0=z0,

令x0=1,得平面PCD的一个法向量为n=(1,1,1).

设Q(0,y,0)(-1≤y≤1),CQ=(-1,y,0),由|CQ·n||n|=32,得|-1+y||3|=32,解y=-12或y=52(舍去).故|AQ|=12,|QD|=32,所以存在点Q满足题意,此时AQQD=13.

评析 本题也可用几何法来解,这里不再叙述.空间向量为探索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解题中,往往把“是否存在”的问题转化为“点的坐标是否有解”、“是否有规定范围的解”等,避免了复杂繁难的作图、论证、推理,因而使问题的解决更简单、有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猜你喜欢
三棱锥二面角评析
巧用“三招”,妙求二面角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三棱锥中的一个不等式
求二面角的七种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二面角与法向量夹角的关系
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种解法评析
两道三棱锥题目的探究
侧面两两垂直的三棱锥的一个性质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试题评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