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管理法”的前世今生

2008-08-06 08:47
杂文选刊 2008年7期
关键词:官位民间团体梁武帝

北 狄

世间诸事治何最难?治水?治病?其必曰:非也,治人最难。

数千年来伟大的帝王将相发明的“御人之术”,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至今仍为国人所沿用。

公元502年,萧衍逼迫齐和帝禅位于己,并改国号为梁,开始了长达四十七年的皇帝生涯。在皇帝任上,梁武帝愈来愈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就是自己手下的文臣武将们的晋升需求,以及士族豪强们的求官欲望。如果不能满足的话,将会削弱他们的忠诚度,危及自己统治的稳定性。但梁国偏安东南一隅,地狭人稀,官位数量不多,空缺有限,僧多粥少难以调和。怎么办?

梁武帝将文官定为九品十八班,武官定为十品二十四班。从最低的第一班升到最高的第二十四班,逐次升迁,可以缓解许多视官僚等级为生命的士子的心理需求。尽管如此,官位仍然有限,不能容纳愈来愈多的求官者,于是梁武帝本着对下属政治前途“负责”的态度,再一次出台措施,把当时梁朝所辖的二十三个州扩充为一百零七个州,又按州的大小分为五品,从下品州调任至上品州也算职务晋升。由于国土狭小,有些新设的州竟然仅辖几个村庄,连设州衙的地方都没有。尽管如此,级别也是“州”一级,所以晋升者仍然获得到了心理安慰。

官员们在职务和级别晋升中获得满足,梁武帝则换来了他们的忠诚,两全其美。这帮助梁朝保持了四十余载的稳定。梁武帝的手段颇具行政管理头脑。为了尊重他的原创性,我们姑且将其做法称为“梁武帝管理法”。

梁武帝之手段无非两种:一是拉长官僚等级链,不断用晋升的诱饵来激发求官者的升职快感;一是增设职数,满足更多人做官的渴望。这御人之术为后人所效仿。在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唐朝, “士十于官、求官者十于士、士无官、官乏禄,而吏扰人”成为当时的真实写照。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吃饱肚子后,会产生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而对于被“官本位”思想浸淫了数千年的中国人来说,人生价值实现得如何,往往取决于行政职务和等级的高低。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不得不面临与当年梁武帝相同的困境。面对济济如过江之鲫般的求官者,“梁武帝管理法”仍然不失用武之地,只不过手段更有现代色彩了。

先看增设职位,手段之多不胜枚举。例如:此前千方百计增设副职,以至于一些乡镇有十多个副乡镇长;一有機会就增设机构,成立馒头办、巡视办、稳定办、创安办、蔬菜办之类的“常设机构”。以上仅是常规之举,还有另一手段更绝——增设行政区划。地区变成“省辖市”,将会产生多少领导岗位?还有一个绝招足以解决供求不平衡的问题,这就是:把民间团体也纳入官僚等级。现在的大学、企业、工青团妇、文联、工商联之类的所谓“民间团体”不都是“相当于某某级”吗?于是就有了副部级大学,省级企业……“民间团体”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数量不必受法律限制,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官位“宝库”。

再看拉长等级链,手段就更令人拍案叫绝了。过去从A级升到B级只需一步,现在求官者多了,如果官位老是不升的话,一则做官者失了面子,二则影响了人们工作的“奔头”。为了营造升职的假象,便在AB两级之间人为设置一些过渡级别,比如“后备干部”、“××级巡视员”等。

官僚人生,是中国人最羡慕的人生,在官僚等级的升迁中耗尽青春的方式,是最能体现中国人价值的方式。不过“梁武帝管理法”,我们已经废弃了一些,只盼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梁武帝管理法”彻底埋葬于历史垃圾堆……

插图 / 佚名

猜你喜欢
官位民间团体梁武帝
汉语四声
钱学森谈“人”
中日青少年交流中民间团体的角色
梁武帝:就要逼你造反
“巨鞋”
为官位吹
论18—19世纪英国民间慈善学校的兴起
再论新生态环境下的“一切为民”
梁武帝出家
《论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