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话扇子

2008-09-05 08:58李国民
祝您健康 2008年9期
关键词:羽扇团扇纳凉

李国民

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扇子是伴随人们度过炎热盛夏的必备之物。传说在尧的厨房里有一种箑草,自己摇动而生凉风,使食物不致腐臭,所以,扇子在古代又名“箑”。扇子的种类很多,最早的有羽扇、团扇,以后又有折扇、芭蕉扇、竹扇、蒲扇和麦杆扇等。

扇子的功能很多,曾作为贡品,也曾作为仪仗和戏曲舞台的道具,“扇语”还具有传递感情的作用。不过,它的基本功能,还是驱暑纳凉,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早在周昭王时,就有“聚丹鹊毛羽为扇”,“轻风四散,冷然自凉”的记载了(见《拾遗记》)。《春秋繁露》中也有“以龙致雨”“以扇逐暑”之说。这都说明扇子是夏季人们必备之物。据《酉阳杂俎》记载,南北朝时,已形成“夏设羽扇,冬设缯扇”的习俗。宋人周遵道在《豹隐纪谈》一书中,还记有一首《九九歌》,描述夏至以后,九九八十一天里百姓日常生活的情景:“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辽史·礼志》中也有“妇人进彩扇,用来驱热”的记载。

《水浒传》中白胜借扇唱的那支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生动形象。明成祖喜欢折扇,每年五月,要给百官、嫔妃赐扇。文人骚客写扇的诗词很多,晋人张载的《羽扇赋》写道:“有翔云之素鸟,体自然之至洁,飘缟于清风,拟妙姿于白雪。”唐人白居易的《白羽扇》诗,写得更绝妙:“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风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消雷,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刘禹锡写道:“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人庭树,从此不相见。”由上可见,几千年来,扇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即使在电风扇、空调机等新式通风降温设备相当普及的今天,扇子的地位也没有衰落。这是因为它有着电风扇等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挥蝇驱蚊的作用。晚清伊园主人在《谈异》“雕翎扇”一则里说,由于雕出塞外,感朔漠之气,它的羽毛不但能避暑,蚊蚋也不敢聚其上。印度气候炎热,蚊蝇孳生,他们用象牙制成结实而又柔韧的扇子,拍打蚊蝇。

蔽尘障日的作用。仪仗扇在远古时期,就是用于蔽尘障日的。唐人王建《调笑令》:“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所以,扇子在古代又有“障日”、“便面”、“障面”、“屏面”之称。又如,四川的棕榈扇,既能生风,又能遮阳挡雨,一扇多用。特别是葵扇,是广大群众在夏口最爱使用的扇子,它不仅出风好,规格也大,还可以用来遮阳,这种扇子曾在济公活佛手里,出过很大的风头。杭州王星记扇厂生产的黑纸扇。扇骨细密,扇面又涂以棉漆、黑油,不仅精美好看,又能遮阳蔽雨,故素有“一把扇子半把伞”之称。

清心醒脑的作用。苏州生产的檀香扇,不仅芳香宜人,可清心醒脑,又可杀菌消毒,净化空气,置于箱柜中,还可以防虫蛀衣物:他们生产的“凤穿牡丹”,不但构图优美,还寓祥瑞富贵之意,是一种上乘的工艺品。据传,宋代帝王和明成祖朱棣都喜欢用这种扇子。16世纪初,中国的折扇技术传人欧洲葡萄牙,他们也进行仿制,当时,造纸工业还不发达,就在羊羔皮或牛犊皮做的扇面上,饰以油画和喷洒香水,专供贵妇人使用。本世纪初,盛产檀香的印度,曾在前苏联十月革命胜利时,特制了一把檀香扇和一根檀香手杖赠送给列宁。这两件礼物,至今还陈列在列宁博物馆内。

陶冶情操的作用。自古以来,文人喜在扇面上作画题诗,作为赠送亲友的珍品。这些诗画有的以扇喻德,因扇寄情,有的借扇骂世,托扇抒怀。使人一展开扇面就能受到启迪和教育。如晋人袁宏出任东阳郡时,谢安赠扇送行,袁宏表示:“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表示要施仁政,造福一方。文人题扇不仅可做礼品,也可卖钱。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有一制扇人因还不起两万枚钱的欠债,被人控告,苏东坡很同情他,叫他取来20把扇子,在扇面上画了些枯木竹叶,写了些字,说:“回去卖钱还债,不要拖欠。”那人拜谢而去。一出府衙门,就被人争购一空,还清了债。这件事传开后,百姓无不赞颂这位苏太守的德政和爱民之心。明代书画家唐寅在扇上题诗一首日:“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为何不自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揭穿炼丹术士的骗术。

摇扇还有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的好处。第一,摇扇纳凉,会根据自己身体的状况,控制风速和风量的大小,避免因电风扇风量大、风速猛,而带来疾患。第二、摇扇纳凉,是一种肢体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肌肉和骨骼组织,而且还提高了大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可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第三,人们摇扇纳凉,能有效地促进肩关节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对肩周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编辑祝健

猜你喜欢
羽扇团扇纳凉
南宋 吴皇后 行书题青山白云图团扇
南宋 杨妹子 楷书瀹雪凝酥七绝诗团扇
“纳凉公交”值得推广
诸葛羽扇
《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考
编辑部的故事
动物纳凉各显神通
团扇恩深长恋君怀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