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性善合作的名校长群体从这里起步

2008-10-23 07:24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10期
关键词:特聘导师北京市

季 苹

镜头回放:

2007年5月15日,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启动仪式隆重举行。这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在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人才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共设立5个工作室,特聘北京市著名的校长担任各个工作室的导师,他们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陶西平,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原常务副主任、北京市八十中学原校长高玉琛,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北京小学校长吴国通。进入第一期工作室的共有来自北京市各个区县的27位校长。“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作为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的项目由北京教育学院承担。

“名校长工作室”已经不是新生事物,全国各地以及北京市的一些区县在这方面都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那么,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的特色是什么?在启动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在5位特聘导师和校长们的共同思考和探索中,对如何理解名校长的“名”、名校长工作室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为名校长的成长和提高提供帮助,我们渐渐地形成了一些思考。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正是在这样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开展工作,并逐渐形成着自己的特色。

“名校长”以及名校长的成长特点

1.怎样理解名校长的“名”

是不是来到名校长工作室的校长就可以称为“名校长”了?还不能这样认为。正如陶西平主任所说的:“进入工作室的校长都已经在岗位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有些在北京和外地还产生了较大影响。”

那么,名校长到底意味着什么?名校长的“名”体现在那里?

我们认为,名校长的“名”要体现在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上,体现在符合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上,体现在对教育理想的不断追求上,体现在出色地实施素质教育上。归根结底,名校长要“名”在对学生发展、对教育的高度负责上。

名校长的实质内涵是“教育家”,是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教育,能够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教育,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的人。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以及对教育规律的发现与总结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名校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使是最有名的校长,他的任职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2.名校长的人格特征与发展需求

名校长应该是具有高度责任感、有比较全面的素养、善于合作、能够创造性工作、有鲜明个性的人。要将一所学校办好,不仅要克服重重困难,更重要的是要让全体教职员工看到“前景”、“希望”。优秀的校长必须有前瞻的思维并永远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而只有具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校长才能做到这一点。要办好一所学校,校长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素养,差不多是个万事通。要做成事,首先要会做人,要善于合作。然而,归根结底,所有重要事情最终都要由校长最后拍板,而且要办好很多事情需要有很强的创造性,所以,校长又必须具有鲜明个性。

名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在动与静之间灵活切换的人。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急事很多,短、平、快的工作很多,校长自然一直要处于“运动”的状态。然而,教育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必须能静得下心,认真听课,分析学生和教师,而且学校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校长认真思考和规划。但是,想要有大块的时间思考和学习,对于校长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校长必须能够在动静之间进行灵活切换。一般来说,名校长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另外,为校长们创造一个有大块时间学习的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想到的常常是“名校长应该……”,但是,名校长同时也是凡人,他们有着普通人的需要。校长们的工资并不高,职称是教师职称,但由于没有时间上课,极少能与“特级”有缘。可是,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毫无疑问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可以说,“校长”已经成了一个高责任、高风险的岗位。更重要的是,由于处于“一把手”的位置,校长必须独自面对很多现实问题,必须自己率先思考,自然会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和压力感。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长期竞争又导致了校长之间的隔离,从而加剧了这种孤独感和压力感。在校长队伍中,名校长的压力更大,他们不仅要将自己的学校办好,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从而能够与其他校长分享。

那么,面对重重困难,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校长努力工作呢?是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育发展的高度的责任感,以及看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而获得的成就感。

3.名校长的成长特点

凡是成功的人,其成功往往都带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征,甚至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许多著名校长的成功与成长过程也大体如此。培训能够帮助校长完成相对系统的学习过程,这对校长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但培训总体上是在做常规性的事情,或者说是在教人做常规性的事情,而一些顶级人才的成功往往在当时看是超常规的。超常规只能在自主中形成,因此,名校长的成长过程应该是校长自主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是全面性、丰富性和个性同步发展的过程。

名校长要在研究中发展,研究能使问题更加清晰,能使观点更加明确,思想更加系统,所制定的改革方案更加有力,因此,名校长工作室在本质上是校长集中研究的空间。

任何事物的成长都需要健康、适宜的生态环境,名校长的成长同样如此。他们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需要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更多的支持;他们需要更多的来自同行之间的激情的碰撞和思维的启发;他们更需要有更深入的对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理解,等等。

名校长工作室——“校长们研究和工作的地方”

经过1年多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对名校长工作室在名校长成长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名校长工作室应该具有的功能和定位,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1.名校长工作室是以校长为主体进行研究和工作的地方

以往的名校长工作室基本上都是名校长带着几位校长一起研究和工作,其意义是充分发挥名校长的引领作用。而对于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在最初讨论的时候,陶西平主任就明确提出:“名校长工作室应该是校长们研究和工作的地方。”这为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的性质做了基本的界定。

“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项目为期2年,每位校长总工作时间为70天。没有固定的课表,具体工作时间、地点和内容由校长与导师商量确定。例如,第四工作室的几位校长特别关注领导班子建设,特聘导师李烈就向工作室的校长开放了学校的领导班子会。后来,校长们又向李烈校长提出想去参加实验二小的听评课活动,于是,2008年3月13日,李校长就邀请她的工作室的校长和相应的学科教师参加了实验二小示范课的听评课活动,校长们收获非常大。

在每个工作室,每位校长的研究课题都是他们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和自己的长期关注点确定的,例如,北京市日坛中学的赵欣校长研究的是学校的“六址办学”,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王建宗校长研究的是“教育动力学”。可以说,每一位校长研究的问题都有鲜明的学校和校长特征。由于校长们研究的是他们需要和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工作室的工作也就不再是额外的事情了。

2.名校长工作室是校长们思考和研究的第二个工作场所

校长们需要大块的用于思考和研究的时间,也可以说,思考和研究是校长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名校长工作室为校长确定了两年内70个工作日的时间安排。

名校长应该是动静灵活切换的高手。对于忙碌的校长,能静下心来读书,是一种功夫,一种重要的素养,是形成自己思想的基础。2007年8月,第五工作室举行“暑期读书会”,这一工作室的特聘导师吴国通校长说:“没有大师级的阅读不可能产生大师级的办学!第五工作室要在这两年之中把研读教育名篇、名著作为自己工作的主线,这是校长创新办学实践的重要基础。”

名校长工作室除了5位特聘导师外,北京市教育学院还挑选了5位教授担任研究方面的指导教师。他们帮助校长们查阅资料,梳理思路,提供其他各种资源等。学院还为5个工作室分别设立了专室,随时供工作室的校长们使用。校长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可以随时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由指导教师安排。这样,从时间和专业上给予了保障和支持。

3.名校长工作室是校长们共同研究和工作的平台

名校长工作室应该为校长们的研究提供一个具有不同意义的平台,这就是校长们共同研究的平台。所谓共同研究,可以是每位校长在各自研究中请其他校长帮助自己出谋划策,大家互帮互助,也可以是一个工作室的校长们,甚至不同工作室的校长一起研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但是,共同研究的基础必须是自主研究。工作室校长之间的共同研究的意义在于,在校长之间进行资源和智慧的共享。例如,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校长张景浩说,他和领导班子一直在寻找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突破口,实验二小李烈校长提出的教师要“勇敢地退”和“适时地进”对他的启发非常大。

4.名校长工作室是展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果、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

第二工作室特聘导师刘彭芝校长指出,我们的绝大多数校长都在认真地实施素质教育,但由于缺乏宣传,社会上有很多人对此不清楚,还以为我们一直在进行应试教育,这对基础教育发展不利,因此要加强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果的展示。人大附中通过庆祝教师节、教科研大会等活动充分展示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果。

2007年10月14日,在刘校长的倡导下,第二工作室8所学校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研修活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形体课展演交流会。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李奕称赞这次活动是在创设一种穿越边界的教育生态环境。

5.名校长工作室是校长们与上级领导沟通的平台

学校是教育的基层单位,所有的教育指令最终都要在这个层面落实,而每一个指令的完成都需要校长和全体教职工付出努力,其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校长是进行上下沟通的重要“枢纽”,但有些问题常常不是一所学校的问题,而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名校长工作室应该成为更多校长与上级领导进行沟通的平台。2007年7月30日,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室,由特聘导师陶西平主持,举行了名校长第一工作室成员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有关领导的沟通座谈会。

在校长们的建议下,每位校长的工作内容中都有一项“建言献策”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工作室还将安排与相关领导的对话交流。另外,为了便于各级领导了解工作室的工作情况,我们及时将工作室的重要活动做成《简报》,发送给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以及各区县教委。在工作室两年即将结束时,我们将到每一所学校就校长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性研讨,届时将请区县有关领导参加。

6.名校长工作室是穿越边界,共享资源的平台

市一级的名校长工作室在资源上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穿越边界、有深度。

穿越边界,首先是穿越区县、学校的边界。每个工作室的校长来自不同区县的不同学校,在两年时间里要至少到每一所学校2—3次,校长们可以深度了解其他学校的工作情况。其次是穿越中小学的边界,我们注意安排了中小学校长沟通交流的机会。2008年3月13日,实验二小第二十届“凌空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暨名校长工作室“创新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研讨会在实验二小举行,许多中学校长也参加了这次活动。2008年5月13日,“谷丹老师教学思想研讨会”、6月17日“李家声老师教学思想研讨会”相继在北京四中召开。为了使小学校长和小学教师有机会了解中学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为了中学校长和教师之间对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师发展有更深入的交流,在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的支持下,两次活动,来自名校长工作室的校长以及教师共有一百多人参加。

穿越边界还体现在校长所在学校的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前面提到的第二工作室8所学校联合发起的中学生形体课展演交流会上,不仅有校长之间的交流,还有各校形体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自顺义区杨镇一中的学生说:“通过观看表演,看到了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但是自己能在舞台上表演,是自己用心做的结果,也有老师的辛苦和校长的支持。同时,自己非常喜欢街舞,希望学校将来也开展这方面的课程。”形体课教师普遍认为,在中学时代开设形体课是非常必要的,这次展演交流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也为未来的教学提供了素材。目前,“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形体课研究”课题已经联合了14所学校的形体课教师共同展开研究,准备为北京市各学校开设形体课提供课程资源。

另外,穿越边界在工作室内部体现在5个工作室之间的资源共享。虽然各工作室都有自己的特聘导师,但5位特聘导师是所有工作室共同的导师。2008年1月,第三工作室特聘导师高玉琛校长邀请第一工作室特聘导师陶西平主任,围绕第三工作室6位校长在学校发展中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座谈,校长们很受启发。2008年7月,名校长工作室召开了全体会,会上每位校长都做了10分钟的发言,5位特聘导师共同点评,各有各的风采,校长们享受了一顿精神大餐。

在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始终是人。工作室的每一位校长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他们聚在一起,总是能相互吸引、相互推动。名校长的5位特聘导师都是著名的教育专家,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广阔的视野、深刻的思想,而且都特别重视名校长工作室的工作。陶西平主任提出第一工作室的每位校长要力争第一年内在全国性会议上做一次报告,并且为几位校长做了安排。2007年10月,刘彭芝校长代表第二工作室邀请全体工作室校长参加了人大附中承办的“第三届世界名中学校长论坛”。第三工作室特聘导师高玉琛校长将校长们带到自己工作过的八十中学,认真细致地讲解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办学特色的形成以及办学目标的确定,校长们感觉收获非常大。李烈校长不仅向校长们开放了校领导班子会,还邀请校长们所在学校的学科教师参加实验二小的各种教研活动,她还到各校进行数学课的点评活动,推动了各校的课堂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研究。第五工作室吴国通校长也向校长们详细介绍了北京小学的建设和管理,并给几所学校的领导班子做了学校管理的讲座。

可以说,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是由各位校长、特聘导师共同搭建的穿越边界的资源平台,而且,穿越边界是为了深入探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问题,因此,是在一定的深度上共享着资源。例如,在设计校园文化时对一棵树、一块石头、一间生物教室的创意,在听评课中如何层层递进地引领学校教师等。穿越是为了启迪智慧,资源深处涌现的是激情和思想。

7.名校长工作室是提供高峰体验,推动校长发展的平台

每个人的发展都会进入高原状态,遇到瓶颈。来到工作室的校长也是这样。他们在办学中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在各区县都有一定的影响,也都比较成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应该说有一部分校长正处于高原状态。但是,恰恰是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的校长聚在一起,会形成激情激发激情、个性影响个性、智慧启发智慧、责任推动责任的“场”和“势”。而在这个“场”中,特聘导师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丁大伟校长参观了人大附中、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顺义区杨镇一中、北京市立新学校后,开始进一步考虑学校的环境设计与布置,暑期向刘彭芝校长“借用”人大附中摄影方面的顶级人才,帮助学校进行相关工作。

8.名校长工作室是建设优秀的校长文化,形成名校长群体的平台

由于长期以来的考试压力,导致了学校之间的激烈竞争,而这种竞争又自然造成了校长之间的隔阂甚至暗争。可是,校长之间的相互学习又是非常需要的,因此,有时会出现“偷着学”、“换个样做”、“标新立异”的情况。所以,创造一种健康的光明正大的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共同发现教育规律的文化,应该是校长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形成优秀的校长群体,而只有有了优秀的校长群体,才能孕育出更多的优秀校长。对于校长文化建设,名校长工作室应该负有引领的责任。名校长工作室是形成名校长群体的平台。

在第四工作室的校长们探讨如何总结自己的办学思想时,李烈校长说:“真正提炼出来的办学思想一定是有共性的,只有办学思想有时代感,有前瞻性,解释时才会突出个性。”第三工作室特聘导师高玉琛校长为办学特色列了一个代数式:办学特色=发展的长期性+影响的广泛性+成果的突出性+经验的成熟性+一点带全局。

进入工作室的许多校长都有非常高的素养,他们懂得尊重他人,欣赏他人。比如,第一工作室一师附小张忠萍校长是一位在北京市和全国很有影响的校长,但她很谦虚,每次学习都非常认真。当她在实验二小听完李烈校长对学校教师的课的评价,听了李烈校长介绍实验二小教学管理的基本思路之后,特别赞赏地说:“李烈校长在工作如此繁重的情况下,评课非常专业,管理细腻、开放,其办学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李烈校长是我们校长的楷模,值得大家好好学习。”推动校长之间的相互欣赏与帮助,才能建设健康、优秀的校长文化,才能形成名校长群体。我们需要名校长,更需要名校长群体,而且,名校长群体能够孕育产生出更多的名校长。

在名校长工作室的工作中,校长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正在加深,一些延伸性的“联盟”已经出现。第二工作室特聘导师刘彭芝校长已经邀请广渠门中学、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参加人大附中的“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试点工程”。刘校长说:“希望第二工作室的校长在工作室两年工作结束之后仍然有很多的合作,形成校长之间的联盟。这应该是创办名校长工作室最为深远的意义。”

“名校长工作室”的工作模式

我们的工作模式是以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名校长群体为价值取向,在对名校长和名校长工作室的理解基础上逐渐构建起来的。

1.校长是“研究员”

名校长工作室由北京教育学院承办,过去我们习惯于称来接受培训的校长和教师为“学员”。为了体现“名校长工作室是校长共同探讨和学习的地方”,我们称校长为“研究员”,并郑重地对校长的课题研究给予了经费上的资助。教育学院的教师在这个项目中的工作主要是服务,提供专业上的支持,当然也要对校长们提要求,但要求是方向性的、协商性的、有差异的,不是预设性的、一致的。作为工作室的研究员,校长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学校实际,针对一至两个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力求使自己的个性和学校特色更加突出。

2.一个宽泛但价值明确的主题

“实施素质教育办学思想和实践研究”是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的工作主题。确定主题的目的是表明名校长工作室的价值追求和研究方向。这一主题与教育发展的方向一致,是学校校长和教师长期关注的问题。其次,它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有充分的自由空间让校长们选择自己的研究内容和贡献自己的智慧。因此,这一主题得到了大多数校长的认可。

3.在成果上面向实践

在讨论确定两年后校长的研究成果的时候,陶主任明确指出,校长的成果要突出实践性。校长的文章不同于研究者的论文,要有调研,有改革方案,有实践成果。经过校长和指导教师的讨论,名校长工作室各位校长两年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篇文章:校长通过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使思考更有独立性,更加深入,观点更加清晰,思想更加系统,尤其提倡校长对自己办学思想的系统整理。

一个案例:学校某一改革方案制定、实施及其效果。它具体生动地体现着校长的办学理念和领导力。

一份“重要发言”:在教师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校长与教师沟通的一种基本途径,也是校长办学思想的一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因此,校长在教师会上的重要发言是校长研究成果的一种常态形式。

一份“建言献策”:针对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所需要的政策环境,向政府提出建议,发出“校长的声音”,体现名校长群体上下沟通的地位和作用。

一篇感言:在工作室工作期间的感受或对工作室工作的建议,实现激情激发激情、个性影响个性、智慧启发智慧、责任推动责任、欣赏感动欣赏的状态,建设优秀的校长文化。

4.在过程中尊重差异和生成

工作室所制定的研究成果要求只是方向性的,具体内容,完成到什么程度,都要校长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另外,每个工作室由于校长不同,导师的想法不同,所追求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各工作室在特聘导师的指导下都制定了自己的目标。

5.保持活动空间的开放性

名校长工作室是一个校长自主研究的空间,由四个点组成:北京教育学院的名校长工作室、特聘导师中名校长所在学校、校长所在学校、名校长博客。其实,一段时间之后就发现,名校长工作室正在校长们不断超越边际、谋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空间。另外,在各工作室活动的基础上,我们注意加强各室之间的交流,加强城区校长和城镇校长之间的交流,加强中小学校长之间的交流。在工作内容上,着力加强校长们所关心的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课程改革等问题的交流。

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自启动至今已一年多,我们相信在两年结束的时候,校长们一定会有许多的收获。我们希望通过两年的探讨,能够对名校长和名校长工作室有更深入的理解,初步探索出名校长工作室的运行模式,为名校长成长,为出现更多的教育家而努力。□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特聘导师北京市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健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宁夏大学特聘教授马玉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宁夏大学特聘教授马玉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V eraW an g
导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