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

2008-10-24 11:03
百家讲坛 2008年15期

“买东西”的由来

唐代的首都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郭城”三个大的区域。宫城是皇帝住的地方;皇城是中央政府机构的所在地;郭城是老百姓的住所。像现在一样,长安城里也不允许小商贩们随意沿街摆摊叫卖,而是在郭城建立了两个特别大的市场,分别叫做“东市”和“西市”,所有商铺都集中在这里。长安城的老百姓买日常用品,就只能到东市或西市,久而久之,“买东西”的俗语就传下来了。

讲地震讲成“明星学者”

“5·12”大地震后,民间关于地震的各种传言此起彼伏。因此自6月1日起,成都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科普节目……“叩问地球”,由主讲人为观众介绍各种地震常识。节目开播至今,主讲人都是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的研究员洪时中。出现在镜头前的洪时中教授戴着眼镜,脸上是镇定理性的表情,一出现就给经历过“5·12”大地震的成都观众以极大的可信任感。与央视“百家讲坛”的明星学者动辄以幽默吸引观众不同,洪时中的讲座以科学家的理性和学术权威的自信,将地震常识以深入浅出的形式讲解出来,同时又教大家正确的避震方法,他还针对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地震谣言——进行消解。“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是他讲座的标志性用语,这给成都观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据悉,《叩问地球》自播出以来,收视率节节上升,目前平均收视率为1.5%,已经达到了黄金时间电视剧的水平,洪时中教授本人也成为地震期间成都电视荧屏上的“明星学者”。

最年轻“川端奖”得主诞生

日本第三十四届“川端康成文学奖”日前发布,田中慎弥的《蛹》和稻叶真弓的《海松》分别获奖,35岁的田中慎弥也因此成为该奖项历届最年轻的获奖者。该奖项1972年由财团法人川端康成纪念会发起,评奖对象是日本当年优秀的短篇小说。

《蛹》以甲虫的幼虫为对象,描写了幼虫在地底爬行、最终成长为蛹破土而出的情景,使读者从虫的视点关注弱小生命。《海松》描写了上世纪50年代一个从事编辑工作的独身女性,在志摩半岛建造的别墅中,和猫一起度过了整月的时光,并以淡如浮云般的语气讲述了过去10年间的生活。两篇文章都表现出折射社会贫富差距的视角。日本媒体普遍认为这届“川端康成文学奖”足以较高的姿态,对弱势群体进行关注和声援。

和尚剃发的三重含义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无数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因为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受之父母,必须保护好,不能有丝毫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情牵挂;三是为了区别印度其他教派的教徒。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久而久之,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

根据历史研究,唐朝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综观留存下来的美女雕像和图画,虽然工艺有别,年龄有少女、少妇之差,但大多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其装扮袒露而大胆。原因何在?

首先,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第三,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因此,唐朝几代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洛阳发现北宋名相富弼墓,司马光撰写墓志铭

河南省洛阳市文物部门日前在史家屯村一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一座北宋墓葬。据考证,这一古墓系北宋名相富弼的墓葬。工作人员从墓中发掘出一方1.4米见方、厚35厘米的青石墓志。墓志由当时的资政殿学士通仪大夫韩维撰文,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孙永书丹。墓志铭撰文者为宋代名相司马光。根据墓志内容,考古人员确定,墓主人是北宋一代名相——沼阳人富弼。这是中原地区迄今出土的一方尺寸最大、志文最多的墓志。

这座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北宋仁宗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丧葬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八拜结交之中的“八拜”指什么?

在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分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有一次,文彦博饪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辈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成语“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

“留后路”的由来

元世祖时,世据辽东的元朝宗室乃颜图谋反叛,有人暗中探得了消息报告了元世祖,世祖便派大臣伯颜前往辽东探看。伯颜一向足智多谋,接到世祖的诏命,便知此行一定凶多吉少,必须早留退路。于是,出发时,伯颜购买了许多裘皮衣服装在车上,带领着随从向辽东进发。到了辽东境内,每当在沿途驿站歇息时,伯颜就把带来的裘皮衣服赠送给驿站的官吏,双方关系处得十分融洽。到达乃颜驻地后,乃颜设宴宴请伯颜一行,名为接风洗尘,实际是想在席间拿下伯颜。伯颜察言观色,耳听八方,觉察到了乃颜的阴谋,于是马上和自己的随从分作三路,急迷逃回。由于伯颜早在来时便和沿途各驿站交好了关系,为自己留了退路,所以每到一处驿站,那里便献上壮健的快马,伯颜也就逃离了辽东。“留后路”这一词语就是由此历史故事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