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读书

2008-10-24 11:03王小妮
百家讲坛 2008年15期
关键词:年长者古时候事理

王小妮

我曾经以为古时候的人读书都是在家里,也就是私塾里。没想到史书上说,早在周朝,中国就有了学校,而且是寄宿制的。得知了这个,特别想看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代,学校是个什么样子。

《管子·弟子职》中有详尽的描述,当时的学生清早起床,要先伺候先生起身梳洗,再四下打扫,设置坐席,等待先生授课,“出入恭敬,如见宾客”。而先生要求学生“颜色勿怍”,怍,是形容仪态局促不安。谁都知道古代中国礼仪繁多,但是,很少人会知道早在周朝时候就已明言:做弟子的不能不活泼,不能够惧怕,从而失去了“雍容”。曾经有中国孩子给外国人留下的印象是目光迟滞,拘谨木讷,不敢乱说乱动,岂不知早年的中国人并不呆板。

看占代学校的规矩,听起来好像上世纪的学徒学艺,到今天恐怕只有日本相扑界还保持类似严格的尊卑顺序。让我感到最诧异的是,周朝时候,先生先教的是年长者,所谓“受业之纪,必由长始”,想想面前立着两个学生,一个5岁,一个50岁,按古法儿,要先尽着老者。

诧异之二是周朝当年那么大的疆土,居然举国通用同一部校规。而这校规让现代人看,就是一部完全的不平等合同,详尽规定了尊敬先生的条款,而对先生一方应尽的职责却没有规定。大约古时候担当得了先生的都是律己的高人,每日起码四省自身,不会疏忽,不会不公允,不会犯错误。而当时先生的报酬不菲,孔子有弟子三千,又到处游学,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样收取、运送、收藏“工资”的。

周时的学校年年都没考试,年复一年,一直读九年才算学成。一个人学成的标志是:对事理知道且能变通,处理事情无遗漏疏忽,遇事不惶恐,能学以致用而自立于世,这种标准恐怕学满五个九年都难达到。同时,这规矩也充分解释了学校为什么要先教化年长者:古人去学校,学的是做人是事理,不像今天学的是知识。

关于读书勤奋,从古到今留下许多悬梁刺股等用功到极致的故事。其实,当年做个读书人是件投入风险不小的痛苦事儿,要诵读的典籍繁多,要练写更不容易。在笔被使用之前,字是要一笔一画用刀刻的,周时把写字叫“书刃”。长时间以刀刻字,手指结满厚茧,假如一个书生犯案逃亡,应当很容易暴露,轻易就会被官府缉拿归案。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有了廉价的竹子做笔,再后来虽然发明了毛笔,可是兽毛难取,穷苦贫贱的书生用不起,平常人还是用竹笔。

古书上说刻苦的读书人,随手在墙壁木板、衣襟或任何器物上,练习写字,有的干脆把字写在大腿上。我忽然明白了,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见景生情,手头发痒,随处题写“到此一游”。凡在古代题写的,随着时光变珍贵了,大山名川都把它当古遗留存,成了又一景。写在20世纪后半叶的就成了污染环境,写在21世纪的也许叫“涂鸦”,叫“行为艺术”。时代不同,文化的符号性也跟着变了。

看看古时候,当个学生一点儿也不比今天容易,今人且收声知足感激吧。

编辑/杨志庆

猜你喜欢
年长者古时候事理
眼力考验之找不同
老就老了吧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事理解读
剧有诗书气自华
联意义 析事理 用思想
“神”一样的境界
不老心态
夫妻打赌
在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