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坟前

2008-10-29 10:58张晓玲
安徽文学 2008年11期
关键词:伤神仕途大朵

张晓玲

春雨微寒,阳春四月,诗友们结伴凭吊远古的诗魂。

姝媛、蕾蕾、紫橄榄我们几个,为祈圣贤诗文灵气,在土坟前跪地一拜。诗人高春林、夏汉隐忍着窃笑,用一脸的纵容附和着我们提裙扑地的祭拜。隔着悠远的时间跨度,凝望当年北宋的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和苏家后人的墓冢,敬慕惋惜之情让我们这些后来人的心很沉,忽觉心里有泪,抬起头,刚刚还很睛朗的天空,毛毛雨已悄无声息地飘来,春雨微寒,心也微寒。

那个爱极了唐宋诗词的姝媛,她是那么旁若无人地跪在冰冷的土地上,不知是祈求东坡先生为她新作润色,还是把她喜欢的诗词吟来和先生切磋,她一遍遍地行着叩首大礼,那份文学朝圣路上的顶礼膜拜,是我羡慕又难以做到的,我难以抵达她的虔诚,也难以抵达她的文学作品的厚度。姝媛起身,一个背着蛇皮口袋的乡下人,也在土坟前五体投地。无需考证,来这里的人,无论是名流淑媛,还是村俗野佬,都是爱极了苏轼的。白牡丹开了,大朵大朵的白,洁净得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没有了笑容。

一只乌鸦落在苏轼雕像上,我们挥手,它飞起又落下,迟迟不肯离去。

苏轼一生才华横溢,在文学上影响深远,但命运多舛,屡经人生风雨起落,仕途坎坷颠簸,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所以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因“乌台诗案”文字狱,断送政治生命,又似乎在预料之中。苏轼初入仕途便是在河南福昌(今伊川西)做地方官,曾出知颖州,官至礼部、兵部尚书,河南的山水土地上,有他报国忧民的人生憧憬,有他艰难的仕途步履,有他心系民众的乐与忧,也有他冤屈悲痛的男儿泪,能让他把人生终极的归宿选定在莲花山上,可见他与中原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杳杳天低鹊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中原,在他人生的天低鹊没处,青山一发,林茂粮丰,中原,就在东坡的心上啊!

我在“青山玉瘗”的石牌坊前停下脚步,这是明朝弘治年间兵部主事王尚炯临摹苏轼手笔所撰写的,源自苏轼在狱中写下的绝命诗中的句子“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瘗”即掩埋,埋藏。仿佛是受诗人绝望心情的感染,这里古柏森森成林,夜深人静山风袭来,潇潇洒洒,悲切得如诗人手捧书稿,夜夜携雨而来,声声如雨如泣。“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我细听,那些雨都来了,“点点楼头细雨”,“殷勤昨夜三更雨”,“萧萧晚雨脱梧楸”,“萧萧暮雨子规啼”,“对床夜雨听萧瑟”,“薄云疏雨不成泥”,“软草平沙过雨新”,“烟雨暗千家”,“尽卷黄昏雨”,“霹雳收威暮雨开”,“秋雨睛时泪不睛”,“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许,就是这些沾衣不湿的雨,或喜或哀,淋沥滂沱成了略带灵异的“苏坟夜雨”。此刻,我们在阳光下驻足,仍然能隐隐感到衣服被“苏坟夜雨”淋湿的悲凉。

我忽然感到,苏轼的人生之路上是多雨的,他虽屡经挫折,但始终保持达观和执着的人生追求,但难以大展宏图的悲凉也困扰冲击着他的豪放,难怪他的诗词里多雨,《有美堂暴雨》,《喜雨亭记》,无论激昂与喜悦,无论谈史议政的气势磅礴,也无论触境咏物的闲雅婉约,那些七彩的雨总是与他如影相随,伴随着他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在他的诗词里纷纷而下,一直延续到他人生的宿命之地,一直下成“苏坟夜雨”的风景。

许多年后的春天,我们从此走过,丝丝缕缕的微雨,正从“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里扑面而来。

猜你喜欢
伤神仕途大朵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云与紫外线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咏菊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听蝉
仕途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