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类:年轻人要多努力

2008-10-31 12:51张彦之
大学 2008年10期
关键词:乐队音乐

张彦之

从名校退学的“坏小子”

小类是在平安夜降生的,所以他常常笑称自己是圣诞老人送给世间的礼物。小类原名叫葛亮,如果他不说,谁也猜不到他起“小类”这个名字的原因——类字倒过来就是大米,他说自己是因为爱吃大米,所以才起这个名字的,理由简单得简直让人无法相信。

小类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父母特别重视对他的早期培养,从四岁开始,小类的妈妈就给他安排了很多东西学,书法、国画……也就在学这些他感兴趣的课程时他还安分一些,一旦上其他课,他就像个捣蛋鬼。有一次他在英文老师家补课时,英文老师起身倒茶的一会工夫,小类居然把英文老师家的桌子给啃掉了一个角!

十几岁时,爸妈把小类送到英国去念书,兼学习录音。那阵子,是他最疯狂最high的日子,购物玩乐之后跑到广场上看摇滚乐队的演出。提起在英国的那段日子,小类觉得于一生而言都极为重要,因为他以最直接的方式开始接触英国文化和英式摇滚乐。那时候,小类也像模像样地跟几个英国嬉皮中学生组建了乐队,不过乐器动辄几千上万,于是小类就开始拼命打工赚钱。

小类在英国的时光似乎就像他渐渐着迷的摇滚音乐一样,激扬到最高点。但是突然有一天却接到家里变故的电话,于是匆匆把手上的乐器赠送给英伦友人,连收藏了几年的摇滚乐队海报都来不及整理就踏上了回国的飞机。

回国之后,小类转到安徽淮南的一所高中就读,面对文化背景根本不一样的国内学生,小类渐渐变得内向起来。因为家庭的变故,小类变得比以前懂事多了,苦读教科书,硬是把别的学生用几年才能学会的课程用了半年的时间补了回来。高三那年,成绩榜揭晓,小类考了全校第五名,顺利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大学里的小类继续玩摇滚乐,2005年,小类正式组建了乐队,2006年中旬,乐队“小类与11乐队”渐渐成型,开始走上正轨。那阵子,不断有酒吧邀约,请小类去驻唱。也是在这时,苦闷的小类在人大实在学不下去了,因为他觉得新闻学根本不适合他,所以在充分分析了利弊,征询了妈妈的意见之后,小类从人大退学,专职做摇滚乐。

音乐是那根通电的导线

小类有严重的口吃,讲话的时候总喜欢低着头,如果和一群人站在一起,他看上去总像是那个游离在外的家伙,惹不起人的注意。身边的朋友们常常叫他“小结巴”,因为小类很容易害羞,又常常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一着急起来就会口吃,所以朋友们开玩笑的时候,总会模仿小类说话——“就就就是这个……那那你知知道了吧?”不过每当这个时候,小类常常是什么都不说,笑着安静地走开。

他口吃的样子谁都学得来,但是他的歌声,谁都学不来。一旦小类背上吉他,音乐声响起,他俨然充了电一般,浑身充满了动感,而且在流淌的配乐里,他充满磁性而又摩登十足的歌声流畅、性感,绝无半点口吃。小类说没有音乐时,他就像一个断了电的娃娃,连说话都不顺畅,但是一旦有了音乐,那就有了连通他身体每一个器官的导线。

小类对音乐的喜好近乎偏执,只要没有工作要忙,他绝大部分的时间必定在练琴。练琴练累了,小类就开始疯狂地看电影,他说自己的音乐灵感全部来自于电影,他尤其钟情独立电影,家里的影碟都是成打成打地买回来的,一买就一大捆。买回来之后,他就禁不住想疯狂地把它们消化掉,常常是一个人静静地窝在被窝里,戴个低度数的近视镜,最后看得一整天都忘了吃饭。不过电影的色调、画面,包括故事节奏都成了他音乐的灵感来源。

于小类看来,电影所表达的东西是敏感而尖锐的,好的音乐也一样,所以每次看电影的时候,他的身边总会放一个笔记本,放一支笔,陌生的朋友还不知道他何以有这个癖好,但是身边的好朋友早就已经见怪不怪了。

除此之外,小类还有个嗜好,就是不管去哪里旅行,总要带着个大大的iPod,而且夸张的是耳机还是特别配的,他说:“我的耳朵对声音很敏感,需要全方位去接受音乐里的各种信息,以便保持全身随时处于充电状态。”

小类是典型的摩羯座男子,总是比身边的同龄人看上去年轻、干净、懂得和人相处。大学的时候,他爱上了同校的一个女孩子,那时因为之前家庭的变故,小类并没有什么经济条件可以让自己在爱情中奢靡,但是那样清纯如水的爱情也许最不关涉其他任何因素,那时,两个人去看场电影、吃串糖葫芦都是甜蜜的。

随着小类的离校,那段清纯的爱情也告一段落,从组建乐队之后,小类似乎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研究买什么样的吉他和设备上,或者听点音乐,看点电影。也许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再也不会拥有一段那样清纯的爱情,但是小类希望自己能够碰上一个善良体贴、爱音乐和电影的女孩子。

音乐是生命,电影是梦想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直接跨过‘新人这一步,这是必经之路。”而作为新人,小类说他的任务就是做好自己!起初他和乐队签了经纪公司之后,只能做一些命题音乐,在很多音乐制作人看来,也许命题音乐是一种很大的束缚。但是小类告诉自己,年轻人没有资格选择,需要做的只是迎接。上天会眷顾那些天才,但是机会永远是给有力量接招儿的人。“我不认为写命题音乐是件痛苦的事情,那只是我表达自我观点和态度的另一种路径。不过有时候天上也会掉下馅饼,他们会把我很自由随性状态下写的某一首歌当作主题歌。刻苦的孩子有糖吃。”

不得不承认小类在音乐上的天分,他从英国带来的音乐曲风,开启了城市“公路音乐”的新理念,他的歌被认为是“画面音乐”;还有作品被凤凰网收为主题歌。电影《飞行日记》是成龙扶植的“新电影计划”的第一部影片,讲述一群音乐少年的成长历程,小类除了在里面客串自己之外,还包揽了电影中的所有音乐。

2007年,成龙牵着小类的手,让全亚洲的人都认识了这个被成龙钦点为“龙少年”的男孩。2008年,他又参演了新的电影,和郑则仕搭档。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演员,他的演技却让导演倍加赞赏。他说自己是在用心诠释每一个角色。新的电影里,他出演了一个善良的坏小子,问这个角色是不是他本人的另一种解读,他笑着回答说,两者有相通之处,都是不流于世俗的年轻人,有独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电影里的人物更加倔犟,而现实中的小类其实是个乖巧羞涩的大男生。

“音乐是生命,电影是梦想。音乐是最本质、最贴近我自己的东西。我希望以后可以尝试做电影编剧、导演,至于主持,我还得再磨炼,因为嘴巴不够快啊。我是个喜欢挑战的人,所以我总愿意去尝试。”小类一直记得成龙勉励他的话——年轻人要多努力。如今的他还在做文化投资,除了乐队主唱兼制作人以及演员的身份之外,小类又多了一个身份标签——中国最年轻的电影制作人。

如今,小类的愿望就是“拍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顺便音乐也自己做了”,因为他觉得电影的艺术表达形式是他最欣赏的立体和丰满,“视觉和听觉给了人最直观的营养供给,帮助人去想象,帮助人去理解,帮助人去体验一生之外的很多人生。”

小时候想做一名外交官的小类,也许现在所从事的行业是当初他自己与父母始料未及的。至于以后的以后,小类说如果有一天不唱歌了,可能会去做餐饮,把美食带给大家也是件享受的事;或者是在没有生活压力的条件下,在有海的地方安逸地生活,然后在闲暇的日子里,一个人沐着海风,写几首舒心的音乐,背着吉他对着大海高声歌唱。

猜你喜欢
乐队音乐
花的乐队
奇妙的“自然音乐”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
“音乐之国”
音乐
乐队指挥
乐队到底有多少人
话说“音乐&乐队”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