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反垄断任重道远

2008-10-31 05:40
金融博览 2008年10期
关键词:反垄断法反垄断规制

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已于8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在走向完善过程中迈出的重要步伐。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和基本法则,但市场本身并不能完全保证竞争的自由和公平。由于反垄断法的缺失,垄断现象在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以订立协议固定价格、限制产量、划分市场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为特点的经济垄断屡禁不止,一些领域和行业利用行政权力并通过市场方式形成的垄断事件时有发生。

在一些国家,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被视为严重犯罪,因为垄断的最大弊端在于扰乱市场的优胜劣汰规则。少数企业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并在一定的市场领域内限制竞争行为,这不但会影响经营者间的正常竞争,损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而且还会破坏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运行机制,最终遏制经济发展的动力。

如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法已成为国家基本的法律制度。在一些国家,反垄断法占据着经济法体系的核心地位。在我国这部刚刚诞生的法律中,50余项法律条款集中地对目前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等三类行为作出规制,并对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政垄断作出规制,有效防范了用行政权力控制和扼杀市场竞争的行为。

但制止垄断,《反垄断法》只是一个开始。

垄断通常分为市场垄断、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新出台的《反垄断法》对市场垄断行为作出了细致的规定,对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进行了有限制约。但垄断行业的企业往往利用信息不对称隐藏真实成本,这更需要政府完善制度,使法律、纪律、审计等多部门横向监督,保障价格规制的公正性和中立性。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因而形成了行政权力对经济生活的过度干预和垄断现象,虽经3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滥用行政权力而形成的各种垄断行为并未完全消除,残留在各级权力机关和执法人员头脑中的特权思维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滥权行为也未能彻底转变,这就给《反垄断法》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惑和阻力,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在实施反垄断的工作中,当前应重在规制滥用行政权力。

从《反垄断法》的执法来看,我们仍面临四大挑战。

其一,我国的《反垄断法》较为原则,有些条文的可操作性不强。在最为迫切的《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于8月3日出台之后,仍需加快制订其他实施细则的步伐。只有尽快建立起完整的反垄断规则体系,包括反垄断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和指南等,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由于制度供给不足导致的执法困境。

其二,我国《反垄断法》设计的执法体制不尽合理。《反垄断法》的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体制和机制,我国采取了“双层次多机构”的执法体制,在反垄断执法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错位”、“缺位”、“越位”的现象。在多机构执法的背景下,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难以形成较强的执法能力,也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执法效果。

其三,观念上仍存障碍。尽管《反垄断法》已进入施行阶段,但曾制约了反垄断立法工作的错误观念并未完全消除,并将负面影响《反垄断法》的实施。例如,把《反垄断法》与发展规模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把《反垄断法》与企业做大做强对立起来的观念、把《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保护对立起来的观念、法外开恩的思维惯性导致的特权观念,以及对《反垄断法》的误读和曲解等。

其四,《反垄断法》执行能力较弱。客观来看,我国是一个没有反垄断传统的国家,反垄断执法经验也十分不足,执行能力较弱。事实上,世界上所有反垄断的发达国家都面临着执法能力建设的问题,因此,我们亟须加快执行能力的建设步伐。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反垄断法》的出台,并不能解决市场秩序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确立和维护,更多地还需要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摘自2008年9月10日《IT时代周刊》评论员文章)

猜你喜欢
反垄断法反垄断规制
垄断与企业创新——来自《反垄断法》实施的证据
主动退市规制的德国经验与启示
保护与规制:关于文学的刑法
中国的知识产权反垄断政策——互用性、简评与对策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范畴
搭售行为的反垄断法分析路径
内容规制
浅议“区域”的反垄断问题
反垄断法的制度效果不可抹杀
知识产品搭售及其反垄断规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