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范:翰墨铸情 宁静致远

2008-11-14 02:59
中关村 2008年11期
关键词:临帖书法艺术书法

肖 娟

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北京奥林匹克中心的(MPC),几位中国艺术家的书法表演,吸引了各国官员、运动员和记者的“聚焦”。其中一位身材魁梧、银发鹤颜的书法家,就是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张书范先生。

“循序渐进”与“严丝合缝”

张书范是一个没有架子的人,对人总是客客气气。跟人交谈,多半时候是倾听别人高谈,自己则说的很少。有一次问及他名字的由来,“书范”是否寓意了一代书家的典范?他很诚实地回答,是父亲请了一名老中医给取的,兴许是结合了他出生时的生辰八字,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这似乎恰恰应和了一位献身于书法艺术大家的诞生,无意之间酝酿着水到渠成的意思。

张书范是河北深州人,小时侯在农村老家上学有位教语文的修鹤年老师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修老师写好字样后,要求学生们把字样铺在白纸下描拓,农村叫“仿影”,可以理解为“描红”。张书范说他写毛笔字就是从这种“仿影”开始的,为了鼓励大家喜欢这种游戏,修老师规定谁先描完,谁便可以先放学回家,并且还能得到一颗糖豆的奖赏。张书范从小属于那种乖巧的孩子,让老师、家长都比较省心,功课之余,他渐渐地喜欢上了这种描字游戏。父亲是一位建筑工程师,工作之余也喜欢写毛笔字,闲暇时候就要求儿子坚持写毛笔字,不论写得好坏,只要看见书范认真在写,就十分高兴。就这样在学校、家庭的双重熏习下,培养了他爱写爱画的兴趣,一直到中学,书范总是被老师和同学推选为宣传委员,班级里出板报的活儿就是他包了。“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锻炼,在这一时期里培养起来的对书法、笔墨的情感让我终生受益。”张书范如是说。

1961年张书范考入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课程中设有书法课,由王传恭和郭风惠两位先生授课。郭风惠先生指导学生们学习书法首先必须要临习古人碑帖,古人的经典之作将张书范引入了书法的大门。首选的入门碑帖是赵孟的《三门记》。老师对临帖的要求很严格,临帖就得像帖,写字时必须中规中矩,不允许自己发挥,就像一个孩子学走路,在还没有走稳当之前,不可能起跑一样。通过临帖,磨砺耐心与意志,锻炼一个人的心、眼、手落于一处的目的;通过临帖,张书范说他的书法学习才开始走上正轨。

因其用心临帖,不久张书范就感觉到赵孟纤弱的一面;接下来的十余年里,他临习了许多的碑帖。其中有法度严谨的唐楷、苍劲高古的魏碑、圆中带方的汉隶,以及宋、明、清经典碑帖都曾经作为临习的范本。他如同一只勤劳的蜜蜂,一头扎进书法艺术的宝库,博采众家书香,吮吸各路养分,为以后走上书法道路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在工艺美术学校,张书范说他虽然学的是染织专业,但收获最大的却是书法。

1985年张书范到北京师范学院进修,有一次欧阳中石先生来上课,在课堂上要求学员们临习颜真卿《多宝塔》中的一个词组和王询《伯远帖》中的四个字,将原帖中的字放大复印成手掌大小,要求临习的字与原帖中的字的笔画完全重合,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训练方法。从那以后,张书范每临一本帖都是这样要求自己,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临帖。而不像某些人理解的“凡学不像的就自称是意临”。临帖最忌“大概齐”、“差不多”,如果临帖能够做到“严丝合缝”则可谓基本功到矣。

对“南宫体”一见如故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生活和斗争中,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图画、符号开始,书法便具雏形。中国字由象形、会意到大篆、小篆,由篆而隶、而楷再到行、草,次第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汉字书写体系。它起于点画,系于单字结构,成于整幅章法,美于风神气韵,法度森严而又变化无穷,书法的魅力就蕴涵在那白纸黑字之中。

张书范说他在1979年有幸见到晚清大书法家张裕钊的真迹,一见如故,非常喜欢。感觉到这种“南宫体”笔力遒劲,结构有棱有角,但又不失圆润,刚柔兼具,阳刚中又不失阴柔之美,并带有一点金石风格,我心里很是兴奋,像见到阔别已久的一位知己,心心相通。欧阳中石前辈真的是很慷慨,见我真的喜欢,就将张裕钊临习的真迹赠送于我,希望我能悟出其中的“庐山真面目”。张派的“南宫体”运笔含蓄内敛,结构却很险劲外露;饱墨沈光,似圆似方。康有为曾经评价:“吾得其书,审其落墨运笔,中笔必折,外墨必连。转心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以圆为方。故为锐笔而实留,故为涨墨而实洁。”字里行间,确实推崇。从那以后,张书范找到了自己主攻的目标,并且一写就是三十年。生命中最宝贵青春年华就无声无息消逝在黑(黑墨)白(白纸)、红(印章)之间,募然回首,满头青丝已染上了白霜,对书法的理解,张书范简而言之,就是用毛笔写字的方法,他说当年之所以选择张派“南宫体”书法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亦是一种缘分,没准前世哪一辈子喜欢过或练过这种“内圆外方”、带有金石风格的字体。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张书范把别人用来休息、娱乐的时间基本上用来写字了。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徜徉在浩瀚的书法世界里,流连往返,沉醉其中。感怀先人的艺术成就与淡泊情怀,将中国汉字这一造型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有人说,书法好比阴阳之道,落笔好似一阳初生,篇成好比阴阳平衡。多一分留白,则显空荡;增一分字迹则显拥挤,惟有空有恰倒好处,才散发出无尽的和谐美感;这好似归于了中国“和”文化的境地。张书范一派和气,自然是得了书法艺术里优美和谐的气韵。

“南宫体”的本源自然是魏碑,但魏碑的这一自然特征出现外方内圆这一特征并非是人为形成的,而是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也就是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笔画衔接处出现剥落,出现了外方内圆的现象;张裕钊何等高明,竟把这一自然剥落、参差不齐的风蚀现象人为地用笔画表现出来,形成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独特书体,留给后人的是高山仰止的宝贵精神财富。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谁敢说一点一撇,一竖一横的中国汉字里没有蕴涵着阴阳相济、刚柔平衡、相生相长、归于自然的大道?艺术之道最终师法自然,“永字八法”好学,但是楷书结构中举一反三的规律难以掌握,规律掌握后又难以形神兼备,难就难在“道法自然”,而这是一门养心修性的综合学问,着急不得,戒骄戒噪。书法家最后比的是什么?张书范认为不仅仅是基本功,还有他对书法的理解与应用。

善待朋友就是善待自己

一间陋室,却因一张书法作品而显生辉,平添了一份雅致;一手好字,又能给人增添一份好感;在中国人的情怀里与书法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心结。书法是一门中国特有的艺术,中国书法包容着民族文化、民族哲学和美学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传承文明,并非一味流连古旧的历史遗迹,更不是埋头猎奇消逝的烟尘云影,只因我们根深情浓,血脉所系,同是炎黄子孙。

艺术是相通的,因为你具有了多方面的养分,张书范的行书亦有不凡的功力。早在六十年代初在北京工艺美校上学期间,就临习宋代米芾、黄庭坚的书法,后来又兼及苏轼、蔡襄。从他所书的对联“竹韵松涛清自逸,风台月榭悄无言”来看,已得名家神韵。用笔、结构、布局无一不匠心独具,结字多倚斜倾斜,于险劲中追求平夷,变化有致,质朴纯然,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

张书范认为:一个书家的胜出,最后还在于他对书法的理解和执行。他对书法的理解是“好好写字、好好做人”,加上他宽厚待人、谦虚谨慎的和蔼质朴,张书范赢得了圈里圈外一致好评。一时间上门求字的,约他办展览的,找他到电视台讲课的,络绎不绝。除此以外,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末的十年间,张老师曾分别应邀到日本、韩国、台湾、马来西亚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览及书法交流,将中华民族传统的书法艺术飘洋过海,传为佳话。

猜你喜欢
临帖书法艺术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临帖孙过庭《书谱》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所谓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
浅谈我对硬笔书法临帖与出帖的理解
临帖创作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