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浮玉”的登陆之旅

2008-11-18 08:38余耀中
金山 2008年10期
关键词:江中蓬莱镇江

余耀中

金山,是镇江的象征,它矗立在碧波万顷的长江之中,自古以来就有“江中浮玉”的美称。

金山,是镇江的象征,它矗立在碧波万顷的长江之中,自古以来就有“江中浮玉”的美称。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镇江的金山也不高,论海拔,山高只有60.9米,论周长,也只有520米,但是它却以“巍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三百州”而闻名于世,享誉古今。它在滚滚东流的万里长江之中,宛若出水芙蓉,又似江中蓬莱,美轮美奂,美不胜收。明代诗人王守仁以其生花妙笔,曾对金山作了如诗如画的描绘: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独步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宋代科学家、文学家沈括,晚年定居镇江,他对金山情有独钟,在《金山》一诗中,以28个字概括了金山的夜色及其美景:

楼台两岸水相连,

江北江南镜里天;

芦管玉箫齐送夜,

一声飞断月如烟。

古典名著《水浒全传》第一百一十一回“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中,把镇江的金山比喻为“青螺”,用神奇之笔,描绘了金山的神奇。书中这样写道:“金山江吞鳌背,山耸龙鳞。烂银盘涌出青螺,软翠堆远拖素练。遥观金殿,受八面之天风;远望钟楼,倚千层之石壁。梵塔高侵沧海口,讲堂低映碧波云。无边阁,看万里征帐;飞步亭,纳一天爽气。郭璞墓中龙吐浪,金山寺里鬼移灯。” 可见,自古以来,金山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美的象征,美的化身,“江上蓬莱”、“江中浮玉”、“长江青螺”、“出水芙蓉”等等,都是对金山美的称赞。

滄海桑田,斗转星移,大自然曾经把一座金山造化在万里长江之中,大自然又神奇般地使金山登陆上岸亲近世人,来到了人们的身边。

金山上岸,的确是一种“沧海桑田”的自然现象。人们对金山上岸,既怀有千年期盼,对此也曾早有预感,宋代的蔡宽夫就曾作过金山上岸的科学预言,他如是说:“我在丹徒(即镇江)时,闻金山之南有涨沙,安知异日金山将与润州为一耶。”近代以来,长江主泓道剧变,北岸坍塌,南岸淤涨,呈“北坍南涨”之自然地理现象。原来的长江主泓道从江心世业洲之北通过,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左右,改道从世业洲南奔腾而下,由于长江的南岸有岩石顶托,江水逐渐向东北滚滚流去,古渡瓜洲,逐渐被冲击坍入江中,江水挟带的上游流入的沙土和坍江的泥沙,在水下的横向环流作用下,带往长江镇江段的南岸,于是,金山以西的江心渐渐形成淤沙,继而出现涨滩,并且不断地向东南扩展延伸。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金山山北向南涨出新滩,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金山西岸的江面出现新滩,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涨沙通连南岸,成为金山上岸的一个“跳板”,至光绪末年(公元1908年),金山的南面已不通舟楫,从陆地可以直抵金山,人们以“打马上金山”、“骑着毛驴逛金山”来戏称上金山之便捷。从此,金山便从滚滚东流的万里长江中登陆上岸,告别了“浮玉”的千年美称,把“江上蓬莱”、“江中浮玉”、“长江青螺”、“出水芙蓉”的美丽身影,留给了历史,留在诗书画中,留在人们的美好记忆中。

猜你喜欢
江中蓬莱镇江
以高质量安全托起“江中明珠”新荣光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蓬莱迎曦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蓬莱凝翠
岱山五云缥缈隔蓬莱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镇江是这样调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