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镇江的“社会妈妈”

2008-11-18 08:38张碧云
金山 2008年10期
关键词:市妇联晚报资助

时 英 张碧云

“社会妈妈”,一个充满大爱的称呼,她给贫困儿童学业资助,精神关怀,不让贫困的孩子心灵损伤、残疾;她帮助一个孩子,挽救一个家庭,教育一方人群。

为使贫困家庭孩子特别是女童,能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消除由于经济差异而给这些孩子带来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体现“教育关怀”的理念,京江晚报与市妇联联手开展了“社会妈妈”活动,自2003年以来,已经有近500名个人、家庭和团体组织加入到“社会妈妈”行列,1700多人次贫困学童受到了“社会妈妈”的资助和关怀。孩子们在“社会妈妈”的关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有的同学现已进入大学继续学业,有的同学自己又当起了“社会妈妈”。

加强策划真情开篇

开展“社会妈妈”活动的创意是由有关杨路的报道引发的。

2002年底,京江晚报刊发《拾荒老太倾情育弃婴》的长篇通讯:出生不久即遭父母遗弃的杨路,遇到了好心的老奶奶,奶奶靠拾荒供她上学,在她即将小学毕业时,老奶奶却被查出晚期癌症,祖孙俩在医院身无分文,面临困境。报道刊出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各方捐款达6万多元,杨路和奶奶的生活从此得以改变。从杨路身上,从之前许许多多见诸报端的新闻中,我们看到还有许多这样的孩子需要帮助,需要能给予他们温暖、呵护和引导的“妈妈”,同时我们也看到,社会上有着一大批愿意做好事、愿意帮助贫困孩子完成学业的热心人。京江晚报和市妇联决定,推出“社会妈妈”活动,搭建起助学平台,让贫困者得到帮助,让热心人实现慈善愿望。

活动推出前,晚报和市妇联经过了认真策划。2003年3月4日,通讯《我要上学,我要妈妈》在京江晚报刊出,一对从小失去母亲的孪生小姐妹魏晶晶、魏莹莹的遭遇,唤起众多市民的关注,激起大家的助学热情。第二天,京江晚报在一版刊出了市妇联和京江晚报共同向全社会发出的《贫困女童呼唤社会妈妈》的倡议,同时配发了第一批急需资助的4名贫困女童名单、照片及家庭状况,以及结对资助方式。贫困女童引来了众多热心市民,4名孩子被一“抢”而空,晚报率先认下了孪生小姐妹作为自己的“女儿”,在第二天的一版作了重点报道,并配发了孪生小姐妹前来报社“认亲”的照片。接下来的两天,又有8名贫困女童与“社会妈妈”结对。几天来,市妇联和晚报的电话热闹非凡,“社会妈妈”志愿者排起了长队,孩子名单一到就被抢走。《12名贫困女童全都有了“社会妈妈”》《“社会妈妈”纷纷约见女儿》、《第二批“社会妈妈”上任》,晚报不失时机的把“社会妈妈”的热情加以报道,又带动了更多的人和团体加入到“社会妈妈”行列。为了体现活动的公开、透明,组织者承诺:“社会妈妈”与孩子的结对情况全部都将在京江晚报上公布,以接受社会监督。

理性思考 深度引导

为“社会妈妈”活动的参与热情注入理性思考,同样是组织者认真考虑到问题。活动开展一个月后,活动组织者分别来到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等辖市区,就“社会妈妈”活动的意义、组织形式、可能要注意的问题等开展专场研讨会。“学业资助,精神关怀,共育未来”;“‘妈妈的关爱可以使贫困孩子的心灵不再受伤、不会残疾”;“多一份爱心、可以少一份忧患”;“帮助一个孩子,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教育一方人群”……《“社会妈妈”现象大讨论》,使“社会妈妈”活动的意义得以升华。

组织者还邀请省、市知名教育学、心理学专家举办讲座,接受咨询,引导“妈妈”们在给予贫困学童物质资助的同时,更注重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心。很多“社会妈妈”经常上门看望孩子,节假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这些孩子感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各级小公民道德实践基地里,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中,也时时可以见到受助儿童快乐的身影。

在“社会妈妈”推出三周年之际,晚报和市妇联共同举办了以“春蕾绽放,引领成长”为主题的庆祝活动,受助儿童和“社会妈妈”等1000多人参加了活动,受助儿童当场展示才艺,博世图书向受助儿童赠送的购书爱心卡,40名儿童现场结对,市四套班子的领导出席了活动,并给予高度评价。

妈妈之最 博大爱心

他们,是“社会妈妈”中的杰出代表,为了帮助与之结对的孩子,他们除了付出资助款,还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感情。

☆刘洁如:年龄最长的“社会妈妈”

94岁的刘奶奶早年参加革命工作,一生历经坎坷,但她刚正不阿,笑对人生。在子女们的孝敬照顾下,晚年生活幸福。她热心公益,经常给弱势人群捐款。2004年,刘奶奶得知“社会妈妈”活动的消息,立即报名参加,她资助的第一名孩子是名叫陈炎的初中学生,当时孩子的父亲病危,不久就去世了,刘奶奶十分关心陈炎,请人把孩子领到自己家中嘘寒问暖,还叮嘱儿女们:“如果这个孩子需要的话,你们也要伸出援手。”

陈炎毕业后,刘奶奶又资助了名叫张迪的小学生,这个从小失去母爱、父亲又经常在外打工的10岁小女孩,让刘奶奶怜爱不已。

☆陈明东、张云仙:资格最老的“社会妈妈”

80多岁的陈明东老人,是参加过抗日战争并光荣负伤的二等乙级残疾军人,他两耳的听力十分微弱,夫人张云仙是他坚强的后盾和健全的“耳朵”。

2004年初,夫妇俩资助了丹徒的初中学生王鑫,对孩子非常尽心,王鑫也经常上门看望二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2006年,陈老夫妇还资助王鑫同学2200元,作为孩子上职业高中的学杂费。陈老还请干休所的政委、所长陪他到三山、宝堰等地看望孩子,了解情况。2006年5月,两老开始资助句容高中潘明秀同学。2006年6月,他们又资助了润州区的小学生张晖和句容的小学生方静;2007年年初,老两口又在圆梦行动中资助了镇江大港中学的魏贝、朱羚两名高中学生。

☆匿名先生:捐款最多的“社会妈妈”

这位先生2004年初成了“社会妈妈”,资助了丹徒的朱玲、魏媛两名小学生。一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身体大面积烧伤,家庭十分困难,他主动要求将自己的联系方式提供给那个家庭,尽可能给那个孩子提供帮助。成为“社会妈妈”后不久,他从部队转业,自主创业办起了制造厂,创业的艰辛和业务的繁忙,丝毫没有削弱他帮助困难学生的热情,他向生意上的伙伴推介“社会妈妈”,将他们吸引到这个活动中,还一次性捐赠11000多元,又先后帮助了两位同学。截至目前,该先生已向“社会妈妈”账户及部分孩子家庭捐款近40000元。

☆刘薇、袁刚:资助学生最多的“社会妈妈”

刘薇、袁刚夫妇从上海来镇经商,几年下来,夫妇俩深深爱上了这个古城。2003年3月,他们成为首批“社会妈妈”,而且一帮就是9个孩子。2003年7月,和孩子们结对后的第一个暑假,刘薇夫妇邀请所有的孩子来到镇江,赠送书包、文具,为他们举办欢迎会,还组织企业文艺团为孩子们演出,邀请当年的中考状元、也是贫困家庭出生的同学为孩子们讲述成长经历,帮助孩子们获得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至2007年,这批孩子大部分已经初中毕业,他们隨后又选取了一批学童继续资助。

2005年春节前,刘薇向我市100名贫困母亲赠送了价值5万元的远红外保暖内衣和保暖帽;抗击非典期间,她又向红十字会捐赠了10000元。2005年3月,刘薇荣获省妇联表彰的实施春蕾计划先进个人。

☆解红艳:最具创新资助方式的“社会妈妈”

解红艳是首批“社会妈妈”,与失去母爱的赵竹芯结对后,她经常将孩子接到家中,添置新衣,改善伙食,补充书籍文具。

2006年,解红艳和丈夫给世业洲的赵家送来了200棵果树苗,随后又送来了200只打好防疫针的绿壳鸡,并掏出2000元买来饲料,解红艳的丈夫得空就来看望果树和小鸡的生长情况,每次都会留点钱或作些指导。

……

他们代表着“社会妈妈”的群体形象,妈妈们来自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阶层,身份不同、贫富不一、年龄更是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的热情、他们的爱心却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真诚。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行动感动着受资助的孩子及家长,感动着广大市民,使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社会妈妈”的行列之中。他们用无私的母爱和父爱为贫困孩子和贫困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

五年努力 成果显著

“社会妈妈”台账显示:五年来,已经有500多名个人、家庭和团体组织加入到“社会妈妈”行列,1700多人次贫困学童受到了“社会妈妈”的资助和呵护。

在不断壮大的“社会妈妈”行列中,年纪最大的94岁,最小的不满10岁;这其中有市级领导,也有下岗职工;有百佳文明市民,也有雷锋车组成员;有企业老总,也有社会团体;有报社总编、电视台台长,也有许多普通新闻工作者。

五年来,我市一大批大、中、小学学生集体成为“社会妈妈”,中小学生通过开展校园义卖、捐献零花钱等方式加入;大学生以智力帮扶方式加入。江苏科技大学与市妇联签订了社会实践协议,开展大学生志愿者牵手受助儿童活动;江苏科技大学成教院的大学生“社会妈妈”,定期登门帮助贫困流动儿童辅导功课。

全国知名企业鸿国集团捐赠12万元加入到“社会妈妈”行列,每年资助近70名家庭贫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在与“社会妈妈”结对的孩子中,流动人口、纯农户、双下岗家庭占41%,单亲、隔代收养家庭占38%,残疾、癌症、重病家庭占19%,其他困难家庭占2%,这些家庭的贫困儿童得到了“社会妈妈”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多重帮助。

据不完全统计,五年多来,京江晚报共发表“社会妈妈”报道100多篇,绝大部分为独家报道。此外,镇江日报、镇江电台、电视台、中国妇女报、新华日报、香港商报、扬子晚报及省电台、江苏卫视、上海卫视等也多次大篇幅进行了报道。这些报道提升了“社會妈妈”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市委书记许津荣在给妇联的信中写道:“看到《京江晚报》有关‘社会妈妈活动的报道很受教育。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形式。‘妈妈们在参与中感受到社会责任,孩子们在受助中感受到社会关爱,文明和道德在社会上得到弘扬,社会在互助友爱中不断进步。望你们能将此活动持续开展下去,让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都能得到帮助……”

“社会妈妈”活动被评为镇江市2003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事;2006年,又被江苏省文明委评为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成为我市乃至全省的帮困助学品牌。

与时俱进延续大爱

2006年9月1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不收学杂费是新《义务教育法》的三大亮点之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妈妈”帮困助学活动,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开展下去?

活动组织者及时组织“社会妈妈”代表、学校负责人、教育界人士、社会各方人士召开多场座谈会,听取意见,最终大家达成一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后,极大地减轻了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的经济负担,但这些孩子仍需要帮助,不仅有经济上的需求,还有精神关怀上的需求。另一方面,高中、职校、大学阶段也有不少贫困学生急需帮助。大家认为,在新形势下,“社会妈妈”活动不但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而且应该拓展帮扶对象,实施转型。

2006年9月,“社会妈妈”组织者对活动提出转型方案:拓展为“成长”和“成才”两种类型。“成长型”从小学生资助到大学生;“成才型”重点资助高中、职业高中学生。“社会妈妈”资助对象范围进一步拓展。

为培养受助孩子和家长的感恩意识,明白“爱”的真谛,“社会妈妈”五周年大庆之时,组织者没有举办盛大庆典,而是以“大爱”的名义,开展了系列活动:感恩爱——给“妈妈”写封信,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与“妈妈”面对面交流,加深双方的了解;传播爱——广泛宣传“社会妈妈”中的感人事迹,扩大影响力和参与面;延续爱——集聚社会力量,给更多的孩子送去“爱心书屋”,让知识伴随孩子成长等系列主题活动,使“社会妈妈”的博爱惠及更多的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使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受到爱的教育。

在“社会妈妈”资助的孩子中,目前有的已步入大学,有的已经工作。当年的杨路,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女儿,同时,她和丈夫也一同做起了“社会妈妈”。爱心结出了硕果,爱心得以传承。

五年来,“社会妈妈”活动坚持规范化运作,取得社会公信力;坚持社会化运作,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坚持实事化运作,努力增强社会生命力。各界人士这样评价:“社会妈妈”活动已成为育人工程、阳光工程、民心工程。帮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群众,稳定一方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市妇联晚报资助
北京市关工委、市妇联领导座谈交流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杨佳佳的诗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