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008-11-27 10:38[美国]泰米卡·加特京斯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加特米卡助听器

[美国]泰米卡·加特京斯

今年8月,我和我的队友将代表我的国家出现在北京奥运会的篮球赛场上。之前我已经参加过许多盛大的比赛。我曾帮助我的球队——印第安纳狂热队,进入美国职业女子篮球联赛的季后赛以及美国职业女子篮球联赛全明星比赛。但是如果没有我父亲的教导,我不会出现在任何赛场上。

我天生听觉受损。3岁时,父母带我到一个耳科专家那里,给我配了一副大而笨重的助听器。我讨厌这副助听器。我讨厌同学们看我时的表情,尤其讨厌他们对我的取笑。上学是一种折磨。“不必理会其他孩子说什么,”妈妈告诉我,“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困难。这会使你坚强起来。”

而我感到的只是孤独。刚开始,我没有太多的朋友,因为我太胆小而不敢说话。我的意思是,我说的话让人听起来很好笑。一次,老师问我,4加2等于多少。我答道:“6……6。”顿时同学们哄堂大笑。我的脸霎时变得火辣辣的,泪水涌满了眼眶。“我不会再说一句话,”我告诉自己,“我永远不会再举手,永远不会再主动做任何事。”

我真正的朋友是我的姐姐桃嘉。她在放学后等我一起回家,并且总是有办法使我的心平静下来。每次我们都要经过一片长满杂草和灌木的荒野。

某天,我对自己说,我要摘下这副丑陋的助听器,然后把它扔到荒野里。那样我就自由了,其他的孩子也会开始喜欢我。

二年级的一天,妈妈和我的耳科医生把正在上课的我叫到了教室外面。我感觉到全班同学的眼睛都在盯着我,坐在我旁边的男孩吃吃地笑。我从来没有如此丢脸过。

“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一样?”我问上帝。

那天下午,和桃嘉回家时,我在长满野草和灌木的荒野上停了下来。这次,我真的要这样做了。我让桃嘉走在前面,然后,在她还没能阻止我时,我猛地拉下助听器,使出全身力气把它扔了出去。

桃嘉转过身,愤怒地看着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她问。

“不知道。”我耸耸肩。

“爸爸和妈妈会发疯的。”她说,“你有大麻烦了。”听姐姐这么一说,我也有点害怕了。但我想,总比遭受欺负和嘲笑好。

回到家,妈妈果然大怒。“那副助听器要花很多钱,泰米卡。”她说,“这是特别为你定做的,我们可不是去商店就能买到另一副的。”她命令我去把它找回来。但我找到天黑也没找到。

那晚,爸爸和妈妈谈了很长时间,然后爸爸走进我的房间。他一脸严肃。“我将要为自己做的蠢事接受惩罚了。”我在心里对自己说。

爸爸靠着我坐下。“泰米卡,”他以非常坚定的语气说,“你已经作了一个选择,一个大选择。以后你就必须在这种选择中生活。”

好一会儿,我不明白他的意思,我为何“必须在这种选择中生活”?“你不想戴助听器,所以从今以后你就不必再戴着它。没有了它,你必须照顾好自己的生活。”

让我掌握自己的人生,这也是爸爸对我的行为作出的选择。我不想戴助听器,所以我就必须要为这个选择负责。而我能做到吗?

丢开助听器,我发现自己原来非常擅长唇读。如果我近距离看着老师的嘴巴,我能轻易跟进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如果他面对黑板说话,我会在过后问他我漏读的。没有了刺眼的助听器,其他孩子不再取笑我。后来,我们家搬到了一个新的镇子,我进了新的学校。其实我一点也没感觉到不戴助听器会影响我的正常生活。

这个时候在我的生活里出现了篮球。并且,我发现自己爱上了篮球。

很快,篮球占据了我的身心。我不断地练习。高中时,我的篮球技能超过了大部分同学。没有人再关注我的听力。当你在比赛中能准确地投进3分球时,没有人会介意你的听力是好还是坏。

多年来,我一直祈祷能得到别人的喜欢。当我在篮球场上奔跑时,我发现,我得到的已经超过我的祈祷。但爸爸说,这是我掌握了自己的人生的结果。这个结果让我顺利进入了奥运代表队。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将展示最好的自己。比赛结束后,我会再回到美国,把我的信息带给那些像我一样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当然,我不会鼓励任何人扔掉他们的助听器,我只告诉他们,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只要他们把握好自己的未来,他们同样会得到上帝的眷顾,美好的事情也将会发生。

注:泰米卡•加特京斯生于1979年7月21日,美国职业女子篮球主力前锋,WNBA印第安纳狂热队队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加特京斯以出色的表现,为美国女篮再次夺冠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选自《讽刺与幽默》,庞启帆/编译,略有改动)

【路子与你聊】

“我”扔掉了助听器,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文中却说“我不会鼓励任何人扔掉他们的助听器,我只告诉他们,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猜你喜欢
加特米卡助听器
米卡芬净对光滑假丝酵母菌在巨噬细胞内活性的影响
关于助听器您需要了解的知识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加特可在华新起点,苏州工厂正式开业
我是奶奶的“助听器”
眼镜助听器
霍加特生活世界的文化生成与变革思想探析
天真之表与恐惧之核——解析茵姆加特·奎恩的小说《午夜之后》